第558章 現代化(八)

  「諸君,你們認為如果簽署了協議,大日本國會失去什麼?」石原語氣已經變得強硬起來。該說的都說了,若是還不能認同,那就是基於情緒而不是基於事實。石原不認為自己有必要把時間浪費在這些人身上。

  等了一陣,石原沒見到有人表示反對。既然這些傢伙這麼識相,石原便將責任扛了起來,「如果沒人反對,內閣就通過了這個協議。本屆政府的工作重心就要轉到另外經濟建設上,如果本屆政府的4年任期內,每年經濟增長能夠超過5%,日本民眾就完全能理解我們的決定對日本的意義與價值。」

  大藏省總長聽到年經濟增長5%數字,臉忍不住抽搐了兩下,仿佛他的牙齒突然劇痛起來。其他總長們大多注意到大藏省總長的神色,心中不免同情起來。如果石原期待的增長率真的達成,日本國民肯定能夠接受允許殖民地獨立的決定。即便有少數人不滿,也不會真的引發什麼風浪。但是,這個增長率並不容易達成。大藏省大臣會覺得為難,簡直是一定的。

  石原卻沒有任何動搖。從戰略上判斷,中國必須拉上日本一起對待外部挑戰,而中國的領袖是何銳這樣高水平的戰略家,所以他並不擔心何銳在恢復舊邊境後會食言。只要何銳不食言,日本眼前的機會就非常大。

  至於更長遠的利益,石原相信東亞的力量一定會與歐美開戰。日本只要真的合作,出力,以何銳的心胸氣魄,石原認為中國吃肉,日本好歹也能啃啃肉骨頭。

  雖然不知道自己的政府能否堅持到那個時候,如果真的能到,石原相信自己一定會把日本帶上從所未見的光明境界。但石原決定賭上自己的一切,他命道:「柳生總長,由你向諸君介紹談成的協議內容。」

  何銳要的是恢復舊東亞的格局,自然也滿足了日本的需求。台灣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安全問題,所以日本軍隊可以在台灣使用三個大港的泊位20年,陸軍撤退也分5年完成。

  琉球若是選擇獨立,日本也能繼續使用琉球的軍港20年。作為補償,中國會與日本在合成氨生產領域進行合作。

  朝鮮的獨立過程分10年,由中日兩國對朝鮮的內政外交進行指導。日本在朝鮮的企業以及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但是朝鮮必然要實施土改,所以日本在朝鮮的土地會按照中日都採取的土地贖買政策執行。

  一直聽到這裡,一部分日本內閣成員臉色才變得難看起來。所謂『贖買』,就是過去5個正常年景的平均畝產乘以2,作為土地贖買價格。這就屬於國家搶地了。但是這種事情中日兩國都幹了,所以沒啥好說的。

  朝鮮要向日本提供一部分『贖買費用』,為了照顧朝鮮的自尊心,贖國費自然會換成一個好聽的名字。而中國會為這筆贖國費擔保。如果朝鮮拿不出這筆錢,中國會替朝鮮出這筆錢。

  中國的要求只是在治權轉移的10年中,中日雙方以38度線為分界線分別管理。

  在經濟方面,除了恢復中日貿易之外,中國向日本開放中國的期貨市場,同時接受日本進入中蘇之間的貿易體系。日本可以從期貨市場獲得原材料,也可以進入中國以及蘇聯的貿易體系內。

  連防衛省總長山本五十六都覺得,日本通過數次戰爭都沒能追求到的東西,現在靠和平達成了。山本五十六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危險。

  「如果我們不同意,中國會開戰呢?」山本五十六聽到了這樣的聲音。正想看看是那位內閣成員說出來的,就聽外務省總長柳生公明果斷答道:「這的確是外務省的判斷。」

  聽柳生公明如此坦率的回答,一眾內閣成員再不提及這個問題。等柳生公明念完中國給出的條件,石原問道:「諸位還有什麼疑問麼?」

  大部分內閣成員都很想問,如果中國不守約該怎麼辦。但每人提出這個問題,因為日本內閣的成員對何銳的印象是一位非常強勢的領導者。這樣的領導者極少會背棄約定。只有大藏省總長問道:「如果日本商品在中國賺的太多,會怎麼樣?」

  石原果斷答道:「如果出現了貿易爭端,中日會通過協商來解決。」

  石原知道自己必須說服內閣成員,在石原的評估中,日本獲得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同樣要說服內閣成員的還有何銳。中國政府高層在會議上工業部長莊嘉雄率直的問道:「如果日本發現他們在工業品方面出現了逆差,會不會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何銳搖搖頭,「日本畢竟是工業國,短時間內的順差逆差不會有直接影響。至於結構性逆差,我們通過談判如何合作,應該能解決。」

  這個問題讓宣傳部長感覺有些訝異,他問道:「莊部長,你為什麼這麼自信?」

  在眾人的目光中,莊嘉雄在文件夾中翻了翻,找到了關於日本工業生產能力的那頁翻開,隨即挑重點念到:「現在日本各種工具機保有量,根據用途不同,按照分類,如下。車床35900台左右,其生產時間分別為,1900年生產的車床數量占日本現有車床中的33%……」

  念完了日本的數字,莊嘉雄又將中國的數字念了一下。與工業有關的部門領導神色都很輕鬆,宣傳部長對於工業有了解,但是此時還不能完全理解這種對比的結果,便問道:「我認為日本在很多工藝方面比我們有優勢,這種優勢就不會在貿易中體現出來麼?」

  莊嘉雄搖搖頭,「日本的工藝比法國的落後,日本的機械設備比我們引進的法國設備老舊,精度低。我們從法國引進的了大部分工業門類的技術與設備,如果日本有什麼優勢的話,就是他們的教育起步早,現階段擁有比我們數量更多的技術工人。但這種技術工人的作用和設備的先進性與高精度相比,效果有限。所以現階段我們的工業品能夠與日本相提並論,日本商品並不擁有優勢。而且針對日本那些技術工人,我們為了儘快提高中國工廠的生產水平,也準備在中日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引進一批,來充實我們的技術工人隊伍。」

  宣傳部長點點頭。宣傳部的針對目標人群是普通群眾,讓普通民眾對日本有個正常的看法就好。

  反倒是何銳說道:「我們中國文化裡面,關於外國的宣傳有種極端化的傾向。要麼把外國塑造成很好,要麼把外國塑造成很糟。群眾財力有限,沒辦法出國留學旅行,所以宣傳方面,我們要讓群眾認識到,有日本這個國家,這個國家大多數人都是正常人。到這個程度就很好。不用刻意強調日本的好,也不用強調日本的不好。日本是一個數千萬人口的國家,有好人,有壞人。在日本人看來,日本的利益天然就高於中國利益。這才是真實的日本。」

  宣傳部長本就是這麼規劃的工作,只是聽到何銳的語氣中好像有些情緒,宣傳部長覺得何銳是對滿清歸國內的宣傳非常不滿導致的結果。連忙表示,「宣傳部會按照主席的思路來走。」

  宣傳部長並不知道,何銳想起了另一個時空90年代搞的中日友好宣傳給何銳留下了非常糟糕的印象。至少何銳一點都不覺得當時的中日有搞成兄弟之邦的必要,哪怕是到現在,在另一個時空,何銳也沒有原諒日本軍國主義的打算。

  雙方上層都做好了簽約的準備,1928年9月1日,日本代表團抵達了開封。第一天,中國方面邀請日本代表團在開封御街吃了開封菜,小籠包,鯉魚焙面等河南特色菜都讓日本代表團很滿意。

  吃完午飯,日本外務省總長柳生公明與中國外長李時光帶頭,走在這座中國歷史名城中。柳生公明笑道:「東京汴梁,宋代首都。這個稱呼與現在的日本倒是非常有緣啊。」

  李時光點點頭,「江戶改名之後,的確如此。」直到幕府被推翻之前,日本天皇一直住在京都,德川幕府完蛋後,日本天皇遷都幕府所在的江戶,並且將江戶改名為東京。

  柳生公明饒有興趣的問道:「既然到了東京,不知可否有機會能到西京洛陽。早就聽聞龍門石窟,著實想前去瞻仰。」

  李時光笑道:「若是柳生總長有興趣,談判結束後,我親自陪同日本代表團一起前往。我也早就聽聞日本京都之名,若是有空也很想前去體會京都風情。」

  「那我可就有機會在日本一盡地主之誼嘍。」柳生公明豪爽的表示願意熱情接待。

  開封古建築很多,白馬寺,大相國寺,這些著名的寺廟在日本也很有名。日本雖然是神道教,但是神道教算是國教。佛教才是日本民間影響力最大的宗教。得知接下來要前往大相國寺,柳生公明等人都很喜歡。

  正在御街行走,前面就看到了『高麗藥鋪』的招牌,柳生公明停在門口看了看,見到裡面的掌柜與夥計明顯不是高麗人的穿著。也沒進去的意思,徑直向前繼續走去。

  休息了一晚,第二天談判開始了。兩國外長很快就交換了兩國政府的看法,大家在原則性問題上達成了一致。下午,具體談判就由雙方工作人員開始。

  談判分為好幾個小組,每一個小組都負責一塊內容的談判。有負責朝鮮的,有負責台灣的,有負責中日經貿,還有小組負責中國向日本提供補償的談判。雙方的工作人員都拿出了根據雙方之前達成的原則性綱領提出的細節,開始一條條的交流。

  談判主要時間與工作量全都是確定細節,細節用協議條文的內容呈現,每一條條文都包含了各自的利益訴求。大部分內容都很容易達成了共識,也有一部分造成了雙方激烈的爭論,甚至是爭執。每天談判結束後,雙方都會召開代表團會議,對於達成協議的內容進行仔細梳理,逐字逐句的去摳,確定裡面沒有任何歧義。對於有分歧的內容,則是分析這些內容是否在底線之內,如果在底線之內,該如何討價還價。

  忙碌了5天,談判第一階段才結束。雙方都拿到了對方提供的文件,開始在翻譯下再一字一句的摳,確定裡面不會出現問題。好在中日雙方文字互通性非常強,現階段日本雖然在文化上搞了去中國化,其官方文件中的漢字使用量比例依舊很高。

  到了9月11日,中日雙方結束了談判,並且給這個條約定了一個名字,叫做《東京汴梁條約》,中日之間的文字特性讓這個條約的名稱有很大的解讀空間,而且這種解讀本身就非常有趣。

  李時光並沒有食言,在條約發回兩國政府審核的時間裡,他邀請了柳生公明為首的日本代表團前往洛陽參觀。

  火車經過洛水的時候,柳生公明意外的發現河水竟然十分澄清,顯現出一種淺綠色。不禁大為訝異的問道:「這是黃河麼?」

  作為東道主,李時光解釋道:「這裡是洛水,就是曹植寫《洛神賦》的那條洛水。」

  柳生公明又看了好一陣才收回目光,贊道:「沒想到如此澄清,果然是山靈水秀。」

  李時光其實也有些訝異,不過看到洛水兩岸的大量植被,也就理解了。從東北政府時代,何銳就規定了植樹節,政府部門每年都要植樹造林。經過十年的宣傳後,植樹造林,保護水土很自然就成了政府官員以及能夠被報紙等宣傳覆蓋的民眾的基本看法。只要在河道與山地進行綠化,沖入河流中的泥沙自然就減少了,河流也會變得清澈起來。

  讓李時光沒想到的是,洛水竟然會變得這麼美。現在的京城旁邊就是黃河,雖然每年的數據都在顯示,隨著黃土高原快速建設了大量的淤地壩,黃河泥沙含量在降低。但是看到的黃河還是那麼渾濁。看著波光粼粼的洛水,李時光不禁想,要是黃河能夠變得與洛水一樣就好了。

  此時,就聽柳生公明說道:「我聽聞中國有句話,聖人出,黃河清。想來黃河也會變的清澈吧。」

  李時光本想隨口回答,哪裡能那麼容易。但是轉念一想,便自信的答道:「我認為黃河一定能變得清澈起來。」

  見李時光如此有自信,柳生公明覺得中國政府成員對何銳的信心不是一般的強。

  9月16日,從洛陽回到開封的日本代表團接到了日本政府的命令,可以簽約。帶著些如釋重負以及不甘心的混合情緒,雙方就在潘陽湖前簽署了《東京汴梁條約》。

  這個條約一經宣布,立刻在國際上引發了極大的反響。為了對沖此條約在日本引發的震動,第二屆中日圍棋擂台賽在日本東京召開。擂台賽規定,上一屆圍棋擂台賽的勝者將在本國迎接敗者的登門挑戰。上一屆圍棋擂台賽是日本贏了,所以中國圍棋代表團再次抵達東京進行挑戰。

  而中日雙方的文化部已經開始制定了接下來的一系列交流活動。除了中日兩國奧運會代表團一起從荷蘭回國的新聞,以及中國將在1929年舉辦遠東運動會的消息。日本的能劇團將前往中國進行巡迴演出。

  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下,以及日本民眾因為何銳政府一系列軍事、外交勝利,以及中法合作的消息,石原政府考慮到的最糟糕的局面並沒有出現。這讓石原內閣成員們都鬆了一口氣。

  但是對於世界各國來說,尤其是對英國來說,中日一次性解決東亞問題並非好消息。雖然和平是好事,英國泰晤士報依舊在新聞報導中酸溜溜的表示,『日本政府在中國巨大的壓力下不得不簽署了《東京汴梁條約》,使得東亞的時間倒退了50年。而且現在的巨大壓力也許阻止了日本民族主義的爆發,但是積累的憤怒終將會顯現出來……』

  第二天,法國費加羅報就以『島民又開始了他們傳統的骯髒把戲,嘗試挑撥其他國家之間的矛盾!』

  與之前一樣,英法兩國先對罵起來。不過這次英國報紙還挺理性,他們在罵法國的同時也表達了英國的看法,「朝鮮與琉球的獨立,是兩個殖民地的獨立。僅僅是今年一年,在亞洲就已經出現了四個新的主權國家。上一次出現這樣的局面,還是1919年。我們有必要對這樣的事情進行審慎的評估。這樣的變化會不會給世界造成更多的不確定性?」

  只要出現針對英國全球霸權的不確定性,美國立刻就行動起來。剛回到美國的特使布希先生立刻前往華盛頓求見柯立芝總統,請求再前往遠東。柯立芝總統並沒有拒絕,甚至將他的兒子也安排到了特使率領的代表團中。

  9月30日,布希特使與小柯立芝在紐約火車站下車,就乘車前往碼頭。很快,一艘豪華郵輪的身影就出現在小柯立芝視野中。兩人下了車,布希特使指著郵輪說道:「柯立芝先生,我們將乘坐這艘船前往中國。」

  上船的通道上,穿著華麗服飾的人很多,布希特使定的是頭等艙,讓僕人放好行李,布希特使邀請小柯立芝前往頭等艙的酒吧坐坐。前往酒吧的路上,小柯立芝提出了一個問題,「郵輪與遊輪的區別在哪裡。」

  布希想了想,「就我的了解,郵輪要保證速度。橫跨大西洋只用一周時間。遊輪並沒有速度的要求,根據乘客的要求在各個港口之間往來。」

  「我聽說有些人會很長時間住在郵輪上,有這回事麼?」小柯立芝第一次乘坐郵輪,問了很多感興趣的問題。

  「那都是些比較古怪的人。」布希特使給了他的看法。作為鋼鐵大亨,布希是無法理解住在郵輪上的人怎麼有那麼多可以浪費的時間。

  兩人很快走進了裝修的極為華麗的酒吧,酒保看到兩人在吧檯前的高腳凳上坐下,立刻問道:「兩位要喝點點什麼。」

  不等兩人回答,已經有人在旁邊說道:「這不是布希先生麼?」

  小柯立芝轉頭一看,說話那人的臉在報紙上出現過不少次,竟然是洛克菲勒家族當代的族長。布希並不驚訝,他與洛克菲勒打了個招呼,就向洛克菲勒介紹道:「這位是柯立芝先生,柯立芝總統的公子。」

  洛克菲勒並非是來乘坐郵輪出去旅行,得知了東亞秩序發生了大變,洛克菲勒再也忍不住,得知了布希又成了特使後,就與那些對中國有興趣的大亨們一起乘坐上這艘船一起前往中國。

  原本洛克菲勒沒想到居然能見到小柯立芝,既然見到了,也是不錯。很快,又有幾人上來打招呼。布希就離開了吧檯前,找了一個沙龍請眾人坐下,布希端起酒杯,「祝大家旅途愉快。」

  所有人都端起酒杯,雖然目的不盡相同。但是這些人的確希望此次旅途能獲得期待的結果。在中國賺取屬於自己的利益。帶著這樣的心情,眾人一起說道:「祝旅途愉快!」

  大亨與總統特使以及總統的公子碰杯,清脆的碰撞聲後,眾人一起舉杯暢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