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外包包青天

  第71章 外包包青天

  下了決定,劉紅民就開始在腦海之中過了一遍少包三的劇情。結果在剛開頭的時候,劉紅民就放棄了。

  少包三的開頭簡直辣眼睛,包青天不僅失憶,而且還跑到了邊境小鎮的J院裡面當了G公,簡直就是在扯淡。如果劉紅民這麼寫了,估計會被香江的觀眾給寄刀片。這可比金雍先生寫小龍女被強J的劇情嚴重多了,除非他不想再去香江了,不然這劇情是絕對不能寫的。

  得!這樣的少包三不寫也罷!

  沒有少包三,劉紅民還可以寫包青天。《包青天》拍攝了二百多集,夠劉紅民寫上好幾年了。

  《包青天》在推理上不如少包,所以寫起來也會更加快速。第一部劉紅民還是打算寫七個故事,鍘美案、真假狀元、狸貓換太子、雙釘記、探陰山、紅花記、鍘龐昱。

  只是將這個七個故事的大綱寫出來之後,劉紅民感覺有點意興闌珊。《包青天》對於他來說實在沒有什麼挑戰性,而且它更加側重拍攝電視劇,出書的話肯定不會有少包的成績。

  湊巧這天鄒世芳來四合院,和劉父劉母聊了幾句,就進了劉紅民的書房。看著劉紅民盯著大綱在看,他不由得感到奇怪。

  「你咋還發上呆了?大綱不都寫好了嗎?」

  劉紅民嘆了口氣,「主要是沒啥挑戰性,寫著沒啥意思。」

  連續三年的高強度的寫作,劉紅民暫時進入了疲憊期。如果沒有點刺激的話,他很難生出動筆的心思。《大明王朝1566》遲遲沒有動筆,也正是這個原因。

  鄒世芳聽到這話,眼睛不由得亮了起來,「要不給我寫?」

  「你寫?」劉紅民愣了一下,這不是代筆嗎?

  鄒世芳說道:「你寫少包的時候,每個階段的稿子我都差不多看過,知道你的創作習慣。而且,我寫完了就拿給你看,你指導我修改,直到改好為之。」

  他不圖別的,就是想要學習劉紅民寫小說的技巧。如果成功了,他就算達不到劉紅民的程度,也能成為一名作家。

  十年前,他工作的時候就和文字打交道。74年開始,開始發表作品。但是這些年了,他在文壇上,依然沒有砸出一個水花來。要不然的話,他這些年又怎麼會跟在劉紅民的屁.股後面,幫他干雜活呢?

  劉紅民想了想,「沒問題,你給自己起一個筆名,到時候文章發表的時候,就用這個筆名。我也不虧待你,到時候《包青天》依然會放在明報上發表,稿酬歸你,但是影視劇的改編權、圖書出版權歸我。」

  鄒世芳高興的點頭,「沒問題!」

  他本來沒有想要報酬的,畢竟他學了劉紅民的寫作技巧。結果沒想到,竟然還有意外之喜。他對明報的報酬很了解,最低都有千字十港幣,最高是千字八十。就算他寫的不行,但是有劉紅民把關,怎麼也能拿到千字三四十港幣的稿酬吧?

  《包青天》七個故事,寫出來差不多和少包一的字數差不多,寫完了最少也能有兩萬港幣啊!以現在的匯率,大概就是一萬四千塊人民幣啊!

  一下子就萬元戶了啊!

  劉紅民寫了一份合同,然後讓馬為度、葛朝光做見證人。就這樣,劉紅民就將《包青天》給外包給了鄒世芳。

  馬為度非常羨慕,但也讓他更加下定決心和劉紅民混。鄒世芳和劉紅民混了三年,有了當作家的希望,以後都要取賺外匯了。那麼他跟劉紅民三年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機會?

  劉紅民也沒有冷落了馬為度,他將在附近買房的事情交給了馬為度。

  受到了激勵的馬為度非常認真,每次來找劉紅民去買東西後,都會在附近逛上半天的時間,打聽誰家賣房子。還別說,真讓他找到了一座二進的四合院。

  這家人因為工作調動,過完年就要離開京城。所以就想要將房子賣掉,以後定居在外地。

  劉紅民看了一下房子情況,因為有人住,所以保存的不錯。只要這家人搬走之後,就能立即拎包入住。對於這點,劉紅民很滿意,只要置辦了被褥之後,葛朝光他們直接搬過來住。

  更讓劉紅民滿意的是,這個四合院就在胡同口,距離劉紅民現在住的四合院不到五十米。這個二進四合院占地四五百平,旁邊就是公路,完全可以打造一個地下停車場。以後,劉紅民買了車之後,可以直接停在二進四合院的地下停車場裡面。

  房主想要兩萬人民幣,劉紅民沒怎麼還價。這樣的四合院如果錯過了,再想買可就難了。

  簽訂和合同之後,劉紅民又將目光看向了兩個四合院之間的三進四合院。如果能夠將這個四合院拿下,那麼他就可以將三個四合院打通,連成一片後就更加方便了。

  可惜,那個四合院的主人並沒有想要賣房子的想法。

  於是,劉紅民就想了一個曲線救國的辦法。他讓馬為度繼續留意周圍的四合院,如果買到合適的,就和這家人換房子。

  為了拿下中間的四合院,劉紅民可謂是煞費苦心了!

  天氣逐漸變冷,什剎海的冰越來越厚了。劉紅民帶著弟弟妹妹去冰面上玩,父母則在準備年貨。

  這麼多年了,一家人從來沒有過過如此富裕的年。如果不是沒有那麼多的票,劉父劉母可能買來夠吃一年的食物。

  主要是今年葛朝光他們也在家裡過年,十多個人每天消耗的食物,不是個小數目。所以,劉父劉母多買點食物,不是沒有道理的。只是,買的有點過多了。

  這裡面也有另外的原因。

  離開了農村,劉父劉母莫名的生出一種危機感,生怕有一天東西不夠吃。

  這種情況,在八十年代很普遍。

  只不過,別人都是因為國家調整物價產生的危機。而劉父劉母則是被餓怕了,家裡沒糧食心裡沒底。

  劉紅民勸說了幾次,也就不阻止了。反正家裡能放下,而且消耗也很快,放不了多長時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