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小商品基地

  第241章 小商品基地

  劉紅民提出的小商品基地(雙會五提案修改了,第三條改為開發小商品)的提案,很快得到了落實。西苑那邊將各地的小商品資料匯總了一下,決定對全國四個小商品基地進行擴建。

  第一個就是義務,這是全國發展最好的小商品基地。他們在60年代末開始,就搞起了小商品市場。在特殊時期,他們也用「敲糖換雞毛」的方式,進行著小商品交易。改革開放之後,他們逐漸發展出了小商品市場。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一定的規模。

  但是想要搶占國際市場,義務現在的規模還遠遠不夠。所以,國家準備投資一億元,對義務的小商品市場進行擴建。

  連帶著,很多商人都會到這來進行投資建廠。劉紅民首當其衝,玩具廠的分廠就建在了這裡。不過,這個分廠不生產變形金剛,而是生產小玩具、小飾品之類的需要車床磨具的塑料商品。

  建一個分廠對於玩具廠來說,不是難事。玩具廠這些年積攢了大量的外匯,這些外匯兌換為人民幣後,先後投入到了金鵬公司和中醫藥行業。除此之外,還有各地發生災害的時候,玩具廠會捐助一些,少則幾十萬,多則幾百萬。

  玩具廠特意多招了一些員工,為的就是可以派出去,對各個災區進行援助。

  除此之外,玩具廠就沒有別的大的花銷了,能達到十萬級別的花銷,可能就是食堂和超市採購了。

  所以,玩具廠有的是錢,別說建一個分廠,就算是建造三個四個的,都沒有問題。

  1988年6月,在義務興建起來的工廠就有十多家,唯獨玩具廠的分廠投資最大,達到了五千萬。而且有玩具廠的渠道,半年不到廠房就全部建造完成,設備入駐,經過調試之後,以老帶新,在元旦來臨之前正式投產。

  第二個就是臨沂,因為靠近北方工業區,所以國家並沒有在臨沂附近建廠。

  不過國家還是和金鵬公司合作,各自投資五千萬,有金鵬公司建造了臨沂小商品城。小商品城在上凍之前建成,可以入住1200戶商家,都是臨沂以及周邊城鎮的個體戶。他們有一定的商業頭腦,看出了小商品城的優勢,在小商品城還沒有建好的時候,就將鋪面租了下來。

  在國家和金鵬公司的牽頭下,各地的工廠銷售人員和小商品的租戶們進行了一次深度接觸,了解了各家工廠的產品之後,再進行實地看貨,簽訂合同。

  11月1日,臨沂小商品城便開業了,比義務的小商品基地還要早。

  臨沂小商品城對接的客戶是南朝和小鬼子,兩地的經濟很發達,但是小商品的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現在看到臨沂小商品城的貨物齊全,價格便宜,而且質量也很好,立即有了興趣。

  不到一個月,臨沂小商品城就簽訂了上百份訂單,價值三千多萬美元。

  除此之外,中原地區的各個城市的小商品,進貨全都跑到了臨沂。幸好國家出手,增加了通往臨沂的火車和客車,不然的話,還真無法滿足各地批發小商品的運輸。

  第三個是牡丹江,在小商品的基礎上,增加了蔬菜、瓜果的批發。

  老蘇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東部地區無法大規模種植作物,所以老蘇的蔬菜、瓜果一直都很緊張。但是這些對於東北地區來說,完全沒有問題。只不過,需要政策進行引導才行。

  作為老工業基地,東北的各類工廠都有,完全可以供應牡丹江對老蘇的貿易。

  現在我們和老蘇的關係好不容易緩和了,老蘇手中還有點錢,不賺過來豈不可惜?更何況,等老蘇玩完的時候,這條貿易渠道,將會成為搜刮老蘇遺產的重要渠道。

  幾年之後,牡丹江這邊凝聚了大量的道爺,使用蔬菜瓜果就從老蘇手中換來了大量的武器裝備,為我國的軍工進步做出了卓絕的貢獻。

  第四個是在鵬城,鵬城和香江的貿易渠道早就打通了,完全可以利用這個渠道,爭取東南亞地區的市場。

  鵬城這邊有不少香江人開辦的服裝廠,走的就是這個路子。現在國家想要接著這條路賣點小商品,那些香江人不但不會反對,甚至還很高興。他們可以做渠道商,從中賺一筆差價。

  鵬城的工作很多,想要發展小商品也很容易,只要各個工廠增加幾條生產線,專門用來生產小商品就好了。

  有鵬城方面調配,鵬城的小商品是最先出貨的。

  除了這四個小商品基地之外,各省還籌建了自己的小商品基地。奉天的五愛市場,常山的南三條市場,漢正街市場,朝天門市場,白溝市場,天意批發市場,人民商場,常德橋南市場等等。這些小商品基地發展也都很好,成為了各省小商品的集散地,為各省的個體戶節省了上貨的時間,繁榮了各省的經濟。

  各省並沒有抱著創匯的想法,但是依然有不少外國人因為各種原因來到了這些小商品基地,簽下了訂單。

  之後的幾年,全國都在的小商品基地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面臨競爭,這些小商品基地竟然沒有倒閉的。

  國內的人口基數太大,需要的小商品也多。之前大家都感覺物資匱乏,其實是因為道路問題,小商品運輸不便,所以無法進入鄉鎮農村。現在小商品基地的出現,讓周邊的縣市可以就近取貨,很快就輻射到了周邊的鄉鎮農村。

  這些小商品價格不高,很多又是家庭必需品,所以根本不愁銷量。很快,很多鄉鎮農村就開啟了商店,從縣市拿貨來賣。儘管經過了一手,但是依然供不應求。

  靠著這條供應鏈,硬是養活了不少人口。這些開商店的人,就成為了鄉鎮農村第一批發家致富的人,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萬元戶」。

  沒幾年,我們的小商品就在國際上風行了起來。這些小商品物美價廉,非常適合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不過,就算經濟發達的地區,也有不是很富裕的人,我們的小商品可以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