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心性是修出來的嗎

  這周文二還是較忙的,除課程作業外,他閱讀了《六祖壇經》,他通讀了一篇,但感覺很多東西似懂非懂,甚至有點雲裡霧裡的感覺,雖然壇經有較強的故事性,但認真讀起來,還真不容易,甚至都感覺很累,心很累。

  當然,調息打座文二還是堅持的比較好,他利用自己學生會幹部的身份,找到了一放雜物的房間,雖不大,但整理整理,東西不多,還是不錯的,更何況在頂樓七樓最裡面,基本很少有人來打擾。他堅持每晚10點下課後到那裡打座調息1個小時,早上5點起床,打座調息1個小時。剛兩天還好,接下來感覺有點難,但文二還是堅持了下來。

  文二按照安排周六一早就趕到吧,請教林道長。林道長首先要文二講講對壇經的學習,文二理了理思路,說道:「《六祖壇經》是禪宗六組惠能大師所說法,說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能生萬法。主張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在修行方法上,強調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此外,還用一些故事與曷子,講解禪宗奧義。」

  林道長讚許道:「你初讀一周,就有這般見解,我很是高興,說明你有慧根。我今天就幾個關鍵問題,給你作個釋要,以便你能更加精進。一是什麼是自性?禪宗說自性本自清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通體通透,無遮無蓋,按照道德經來說就是渾然天成,沒有人工修飾與雕琢。它出自本心,與本心合為一體,也經常說為如如、自如、心性。但人處世間,必然要經受各種習性與生活的考驗,自然也會沾上各類習性,於是便有了利益心、分別心,自然也就會造出各種業來,如對利益、權力、美色的追逐與控制,便會自然產生各種執念,這是你的、那是我的,我得到了什麼、我失去了什麼等等。也就是說心性很可能會受到蒙蔽、受到污染。」

  「二是自性是否可修?從神秀大師的曷子來看,大師是從心性會被蒙蔽出發,認為心性會被灰塵污染,所以要經常自醒自修勤掃才能保持自性光明,被稱為漸悟。從慧能大師角度來看,自性本自清淨,你要體悟到本心,運用如如不動的本心去體悟、理解一切,你自然能超凡入聖,被稱為頓悟。其實從修行來說,這兩者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針對不同人群,以及同一人不同階段功效可能不一樣。在初學佛道時,對大多數人來說,當然要從研習開始,從對照本心習性開始,這無可厚非。但如果有一定的修行,你還停留在除外塵,那你精進很容易原地打轉,深入不到本心自性起,修起來總有點不地道的感覺。因此,這時從本心入手,從本性萬有入手,不在著於外像的點點滴滴,從根源處切入,相對來說,就容易進入修行更高階段。」

  「當然,從本源來說,要切入本心,你就不能有漸悟頓悟之別,你要從破除我執、法執入手,直切內心。以無功利、無分別心、無所得心來看萬物,也就是你要以在其中,又要抽離其中的視野看待萬事萬物,在其中能讓你看到萬事萬物,抽離其中能讓你不帶有色眼鏡看清萬事萬物。」

  「從具體修行方法來看,有參話頭、打坐冥想、棒喝等等,具體因修行風格與宗派門風分了五派七宗。禪宗強調不立文字,不拘泥於形式和文字,強調通過直接體驗和覺知來領悟真理,同時要將修行落實到時常生活,講究行走坐臥都有禪意。」

  「從修行要旨來說,講究一是要保持無念。講於念而不念,不執著於萬物,不被外物所遮掩,追求真如本性。二是要做到無住。擺脫對心念的束縛,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念念不隹,瞬間體悟清淨本性。三是要達到無相。要做到於相而離相,外離一切相,講究不起相、不隹相,提倡無相修行。」

  「當然道路千千萬,修行路上路漫漫,修行道行真真切。這一切要落實到日常、堅持在經常,從現在入手、從身邊入手、從小事入手,也只有不斷去體悟本心,你的道行修為才能臻於至善。」

  文二深受教誨,懇切說道:「林爺爺所說讓我醍醐灌頂,受益匪淺。不過我想問下林爺爺,修心與修仙是什麼關係。」

  林道長:「心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與著力點。心性不能做到如如不動,不能周運不滯,不能做到不滯於物、不滯於人、不滯於萬事萬物,你就很難達到至高至善境界,也就很難通曉道家大道,而佛仙是修行高階的自然結果,你心性都達不到,如何能成仙成佛。當然,修行講悟,要體悟本心,要悟透我執、法執,做到心外無物,講究無所求。而強調修,容易落入有所得,修仙修道,似乎都有目標指引,如重修容易捨本逐末,就如用手指指月,目光都在手指上,對月亮不去體悟與感受。」

  文二突然想到茶場男主,便自然問了一嘴情況。

  林道長告訴他茶場男主已全好,還邀請他們去他那裡玩。文二想到之前說到的前世記憶問題,便提出能否去與他談談。林道長也有很大興致,便說明日去實地看看,文二自然與高興能一起去實地看看、了解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