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關寧軍的利益

  接下來就是另一個觀點的代表了,孫承宗(其實王化貞也可以看做這個觀點的代表),孫閣老和關寧集團是有過那麼那麼一段蜜月期的,那是在老孫剛來的時候。孫閣老否決了王在晉的放棄遼西的觀點,認為遼西還有可為,這點大得關寧集團讚賞,根基保住了,所以孫閣老跟關寧集團開始了蜜月期。這個蜜月期也不太長,在寧遠城修完後,孫閣老就開始考慮收復遼東的問題了。這個問題又傷害到關寧集團的利益了,為什麼呢?從兩個方面考慮可以這樣想:

  1、先往好了想,如果關寧軍打贏了建虜,那麼戰爭是不是就結束了呢?結束後,關寧軍恢復其鄉巴佬地主的身份,按照大明朝廷的規矩,如果關寧軍戰鬥力迅速垮掉,只怕不會再給他們一個銅錢;保不齊和宣大的明軍一樣,男的做苦力,軍屬做失足婦女.如果關寧軍戰鬥力還行呢?就想對付李成梁一樣藉助外患一點一點消滅掉.就算是祖大壽和戚繼光一樣會做人,那也不行,畢竟大明朝黨政太厲害,你抱大腿也就是得罪了另外的文官,風水輪流轉,早晚還是要完——其實說的穿了,你打贏了,朝廷皇帝百姓都可以鬆了口氣,卻是斷了從遼東餉銀分肥文官們的財路,這種不長眼的貨色,不打你的臉,打誰的臉?

  2、這還是好的,往糟糕的局面想,打輸了呢?那問題也很嚴重,打輸就會死人,如果是一般的軍戶也就罷了,不就是個農奴麼?這年頭大明朝四處鬧災,給口吃的就能拉走一大票,問題不大,但是如果非要和建奴死拼的話,死的就是家丁了,對於明末軍閥來說,這個比土地資源更重要啊,關寧軍閥集團的最重要的資產就是家丁為核心的人力資源啊,人死光了,按照大明朝的規矩,這幫丘八沒了實力,就是有天大的功勞,敢還拿什麼跟朝廷要錢?呵呵呵。所以孫閣老的這個想法第一時間被關寧集團否決了,雙方關係開始僵化。孫閣老無奈之下只好找了幾個外來戶來執行他的命令,馬世龍應運而生了。

  這個馬世龍雖然比不上戚繼光,秦良玉這樣的名將,但是也不是個白痴,他是有兩下子的。可是,孫閣老天真的讓馬帶領關寧軍去執行一個跟關寧集團所下指令相反的命令,這個就有點想當然了不是。結果呢,慘敗,關寧友軍前進的時候不修橋,逃跑的時候過河拆橋。這你讓歷朝名將來也不行啊,所以之後,孫承宗也很乾脆的下台了。

  孫之後是高第,關寧集團在經歷了王、孫、高之後,突然發現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從中央派來的,無論哪個都沒有充分考慮到地方集團的利益,考慮的都是中央的利益。這個問題很嚴重啊,這樣下去無論他們怎麼折騰,他們不但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甚至有可能自己利益被最小化.

  於是,他們決定捧一個自己的代言人出來。這意識看著很超前不是?其實太陽底下就沒有新鮮事,。。。於是,袁大督師粉墨登場。

  袁崇煥跟關寧集團其實早就有交集了,修寧遠城那會兒,跟祖大壽搭檔,當祖大壽監工的就是袁了。這個關係其實是很鐵的,打個比方吧,那就是現在的kfs和地方zf,或者3鹿鹿鹿公司和質監局的關係差不多。可以說,關寧集團對袁還是比較了解的,或者說他們還是認可袁的為官之道的,因為袁是能充分認識地方集團實力,並且考慮地方集團利益的人。於是,就有了「寧遠大捷」。

  知道了寧遠大捷真相的很多人恐怕都有這樣的疑問,寧遠之戰總體上明朝是損失很大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會有大捷之說呢?而且如果單單是袁崇煥謊報軍情,為什麼沒有被揭穿呢?其實這裡就反映出了利益集團沆瀣一氣的可怕了,說穿了,就是關寧集團上下眾口一詞,就是「寧遠之戰是寧前道大人指揮下獲得的大捷」,而袁崇煥給朝廷說的也是同樣的條陳,他表示:關寧軍奮勇作戰,守衛住了寧遠,重創了敵軍,獲得了寧遠大捷。

  我已經說過,分享龐大遼東餉銀的,是一個巨大的文官利益集團,這個利益集團強大到什麼程度呢?根據大明朝的規矩,分享遼東餉銀那是近乎潛規則的明規則,強大到什麼程度呢?就是魏忠賢魏公公也沒有對抗這個潛規則的能力,畢竟閹黨也是為了撈錢才投靠魏公公的,讓這幫人自己撈錢,同時給朝廷撈錢問題不大,讓這幫人自己不撈錢……這不扯淡麼!因為這個利益集團太強大了,朝廷在沒有第三方證人做證的情況下認可了這個戰績。但實際上,寧遠之戰真的是大捷麼?當然不是,「寧遠大捷」中唯一實際一點的戰績是守住了寧遠城。那麼寧遠是建虜沒有進攻所以守住,還是建虜猛攻不下得以守住,這個區別是很大的。古代戰爭中為什麼要攻城呢?我認為,攻城有幾個主要目的:1、消滅城中敵人有生力量;2、掠奪物資;3、保證道路暢通。不知道還有沒有別的,我總結主要是這三條。

  那麼首先,當時寧遠城4門堵死,就是說不論城裡有多少軍隊,想要出來,短時間是不可能的,況且建虜也不以消滅明軍作為主要作戰指標,所以,建虜不會為了消滅寧遠城裡的軍隊為目的去進攻寧遠的。

  其次,掠奪物資,寧遠城裡確實有不少物資,但是覺華島以及遼西其他城堡也有很多物資,尤其是覺華,那是遼西的主要倉庫,況且當時海水被凍住,覺華根本無險可守,建虜當然會首選覺華,而且在覺華的東西甚至讓他們搬不完,還燒掉了不少。能讓乞丐一般的建虜能捨得燒糧食,那覺華物資之多可見一斑。建虜還有必要去攻城掠奪寧遠的物資麼?如果袁在建虜來之前把覺華的物資都搬進寧遠了,那就不好說了。

  再次,如果建虜打算進攻山海關,而寧遠又沒有把門都堵死的情況下,依照常理,他們確實必須攻取寧遠,保持道路的暢通。但是他們似乎根本沒有攻打山海關的打算,這很正常,建虜也不是白痴,大冬天的,要不是家裡揭不開鍋了,誰沒事出來跑好幾百里路受這罪啊。更別說還要去攻城了,而且還是攻山海關。就算在近代,用飛機大炮的日本人進攻山海關還花了不少力氣呢,何況冷兵器時代,還是在冬天。

  綜上所說,建虜根本沒有非得拿下寧遠不可的理由。守住寧遠,更不如說是建虜根本沒有攻下寧遠的打算。寧遠大捷不過是關寧集團捧起自己的代言人的幌子而已。而且確實如他們所願,老袁上位了。老袁上位之後也很配合,一不提放棄寧遠,二不說進攻建虜,他在這兩大原則之下開始修城並且議和。我們來看看他這兩大主要政績:

  修城,現代人都知道,土木工程這是最容易撈錢的活兒了,現代多少貪官都是在這裡上下其手,撈的不亦樂乎啊。老袁和關寧集團在幾百年錢就已經領悟了,他們最開始的關係不就是在修城當中發展的麼。於是,他玩了命的跟朝廷要錢修城,錢一來,開修。那真是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修豆腐渣啊。這些豆腐渣到了後來寧錦之戰的時候一點用也沒起,完全是聞風而倒。有人說關寧防線是馬其諾,我覺得它根本不是馬其諾,因為它本身根本就不堅固。

  再說議和,議和對誰有利呢?大家知道明朝的小財政政策加上海洋貿易造成的通貨膨脹,明朝是拿不出多少錢議和的,而小冰河期也決定了建州不去搶就活不下去,所以議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除了明廷,對關寧集團和建虜都有利,對關寧集團來說,議和成功了的話,他們不用和建虜打了,但是朝廷還得給他們發餉,防著建虜反覆,在他們不打算造反當皇帝的情況下,這樣就是他們利益的最大化了,不用打仗還能享受戰爭補貼,這才是關寧軍在明末的條件下利益最大化的關鍵。所以,袁議和是出於關寧集團的利益或者說是壓力,在崇禎初年的情況下,一切反對議和的人都是關寧集團的敵人,妨礙他們過上幸福生活的敵人,是必須被剷除的。由此,我們就很容易的可以理解為何在其後的建虜進攻蒙古,建虜進攻東江以及朝1鮮,關寧軍為何都不動如山了。一方面出擊建州失敗的風險巨大,一方面與建虜開戰的人都大大影響著議和的進程,關寧軍根本不會把他們當作盟友,更不可能違背自身原則與建虜開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