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劉白羽回到山東的幾個月的時候,大凌河城守將主帥,總兵祖大壽和副帥何可綱正在一籌莫展地站在大凌河城的城牆上,看著城外後金軍的營地。
本來祖大壽對於增築大凌河城是極有信心的。畢竟滿洲在北京城下,先是敗給劉白羽,而後在遵化又大敗給劉弟,不可戰勝的神話早就破滅,而且失去了大量關內被掠奪的物質,按理說該消停一年,讓關寧軍把大凌河城修好才是.而且就不算後金新敗的巨大影響,就是在歷史上在後金軍和明軍的戰鬥中,雖然在野戰中,明軍幾乎被後金軍打破了膽,但是對於守城,明軍還是有著很強烈的心理優勢的。
雖然後金連續攻克瀋陽,遼陽等大城市,看上去這個輝煌,實際上到現在為止,後金軍攻克明軍的城池,除了明軍主動放棄的那些以外,基本上都是後金軍派出內應,混到城池中裡應外合打破的。直接攻打下一個重要的明朝城池的例子都是幾乎沒有的。
當時更讓祖大壽樂觀的是,他認為後金軍不會長期圍困大凌河城,因為後金軍圍困大凌河城的時間已經是快要接近秋收了,後金軍中的兵丁,按理說還要回去忙著干農活——畢竟都是蠻子不假,漁獵的女真人和遊牧的蒙古人不是一回事啊。
而對於有著火炮和堅固城池的祖大壽,又在大凌河城裡有著一萬多名戰兵和二萬多名建城民夫,還有在城中存有四個月的軍糧,祖大壽認為後金軍一定會在大凌河城下碰個頭破血流的。
最開始的時候,還真是按照祖大壽設想的沒錯,後金在年初大敗中,白甲損失相當的大,很多毛頭小子也被算成了白甲,而祖大壽吸收了一些劉白羽的練兵經驗,比如重視隊列,紀律和遠程投射的梯次之類,一開始的交換比居然破天荒的有利於關寧軍,開戰頭三天,關寧軍損失三百多人,皇太極的八旗損失五百多人!
不過結果卻是祖大壽收了回來,不敢再和滿洲硬碰硬了——因為關寧軍損失三百多人都是祖大壽的親兵,精銳中的精銳,祖大壽的老本,實際上這種最強的精銳,祖大壽也只有九百多人——損失三百多人絕對讓祖大壽心疼不已.
畢竟大明朝的體制下,將軍和僱傭兵也差不多,沒有了自己的強悍親兵,大明朝能讓你自生自滅都不錯了,還指望朝廷的賞賜,那就是不要智商了.
祖大壽保存實力的結果就是徹底喪失了戰場主動權,祖大壽本人卻覺得沒什麼,只要自己守住城池,保住自己的精銳,外面的糧食送給後金也沒什麼.
但沒想到的是,後金軍竟然不硬碰硬地攻城了,他們玩起了耐心,最後甚至玩起了城外築城的這套,在大凌河城外,後金軍挖了三道壕溝,壘砌了兩道土牆,建立了堅固的大營,把大凌河城嚴嚴實實地圍困了起來。
祖大壽不知道的是,上次後金軍入關皇太極固然大敗,但是代善和蒙古爾泰卻是先走了,戰利品基本沒有損失,搶掠了大量的漢人勞力,這些勞力現在都作為奴隸給滿人種田呢。後金軍的兵丁根本就不用分心去管家中的收成,他們只要安心地在大凌河城打仗就可以了。
可後金軍這一改變戰術,大凌河城內的明軍可抓了瞎。人家用城外築城的這套,圍困住大凌河城,反客為主,這齣城野戰變成了攻城,實際上就是去送死,可守在城內呢?這糧食可只有四個月啊!這對敵時,最毒的計策可就是斷糧啊!
祖大壽和何可綱知道督師孫承宗不會拋棄在大凌河城的他們。可是他們的心中也明白,在遼東的軍將中,也根本沒有什麼有膽略、有能力敢和後金軍野戰叫板的軍將了。那趙率教已經戰死了啊!那滿桂也已經戰死了啊!
可是祖大壽和何可綱還是沒有絕望,因為山海關的明軍並非不努力,他們已經組織了兩次救援,不過遺憾的就是,他們都在野戰中被沒有後路的後金軍擊了個大敗,沒有成功地救援了大凌河城罷了。
不過老奸巨猾的皇太極也成功的利用了大凌河城內明軍的這種心態,他們也化妝成明軍,組織了一次假救援,當祖大壽親自帶領城內明軍去裡應外合以後,立刻陷入了後金軍的層層包圍。要不是祖大壽的親兵經過訓練後,單人實力已經在滿洲白甲之上,又是感恩的拼命救援,祖大壽又是命好,他絕對不會只是受傷撤回了大凌河城內。
不過這次從城內出兵,也把祖大壽手中最精銳的親兵折損了個七七八八,明軍的信心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大凌河城裡的明軍也就再也沒有能力向城外的後金軍出擊了。
而這些天,大凌河城內的糧食都已經耗盡,城內的木料也基本上也都燒光,連城中的騾馬也都基本上宰殺乾淨了。這沒有了糧食,就是天兵天將也沒有折,不要說在野戰也占於絕對下風的明軍了。
何可綱看著城外,問祖大壽道:「祖總兵,仗打到了現在,我們都已經到了絕路。這是守城還是突圍,你可得拿個主意啊!」
祖大壽聽了這話,眉頭立刻緊縮。其實應該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向城外的後金軍投降。而皇太極也已經好幾次向城內的明軍送來了勸降信,答應只要明軍投降,將給予城內明軍軍將和兵丁極優厚的條件。
可祖大壽知道何可綱是絕對不會投降的。可祖大壽卻有些猶豫,這城內的明軍,絕大多數都是祖大壽的嫡系,而且還有祖大壽的幾十名子侄在城內明軍中,擔任了各級軍將。
要祖大壽把這一切都犧牲,就是想著和大凌河城共存亡,就等於祖家基本被排擠出了遼東將門的圈子,按照大明朝把武將視為僱傭軍的德行,祖家沒了利用價值,也就是分分鐘滾出武將行列的樣子——祖大壽也確實狠不了這份心。不過,自己去投降這一直被遼東軍將視為蠻夷的後金軍,祖大壽的心中也絕對不會樂意的。
想了一會兒,祖大壽開口說道:「這沒了馬,怎麼突圍啊?就算是有馬,你看看城外那壕溝和土牆,我們照樣沖不出去,還是在城內固守待援吧。」
「可這一直守下去也不是辦法,這援軍也不知道猴年馬月才會來到啊!」何可綱說道。
「也不見得,孫督師一定不會放棄我們的。再說,城外有資歷率大軍救援我們的只有吳襄了。他一定會盡全力的,畢竟他是我的妹夫。」
「吳襄?你那妹夫……?」感覺到自己說的話可能會刺激到祖大壽,雖然何可綱和祖大壽比較熟,平時倆人說話也比較隨便,可是何可綱還是在最後硬生生地把自己的話頭收住了。
「盡天命吧!」祖大壽當然知道自己的這位老搭檔要說什麼話,他苦笑著搖搖頭。說實在話,祖大壽對自己的這位妹夫,有沒有能力來救援自己,祖大壽自己都沒有什麼信心。
「熬下去,城中你我的兒郎肯定沒話說,可這糧食怎麼辦呢?」何可綱接著問道。
可是何可綱卻有些驚訝地發現祖大壽並沒有回答他的問話。祖大壽反而轉過了身,目光看向了城內。
順著祖大壽的目光,何可綱發現祖大壽看向的正是城內的一隊民夫。雖然那些民夫也餓了很久了,可這隊民夫依然搬動著守城所需的檑木磚石。
一剎那,何可綱有些不忍心,可立刻,他又鐵石心腸了下來。為了能夠和城外的後金軍耗下去,這總有人要做出犧牲吧。
當祖大壽的目光轉向何可綱的時候,何可綱也微微地點了點頭。祖大壽立刻向身後的親兵隊長吩咐道:「到城裡先找些老弱開刀吧。記住!做的乾淨一些!不要讓人看到.」
……
祖大壽沒有失望,因為督師孫承宗確實組織了四萬明軍,在總兵吳襄的率領下,又一次地來救援大凌河城了。
可祖大壽又失望了,當知道明軍再次救援以後,後金軍立刻組織了二萬軍隊進行了阻擊。
可這次戰鬥卻根本沒有打起來。當吳襄看到對陣的後金軍時,還沒有戰鬥,吳襄就帶頭逃跑。見到自己主將的舉動,明軍立刻大潰。後金軍順勢掩殺,明軍立刻屍橫遍野。
可令人好笑的是,帶頭逃跑的吳襄卻沒有逃掉,他被追擊的後金軍圍困起來,情形是萬分危機。
就在這個時候,整場戰爭中的唯一亮點出現了。隨同一起出征的吳襄的兒子,年僅十六歲的吳三桂率領著身邊僅有的幾十名家丁沖入了後金軍的重重包圍,竟然把自己的父親吳襄給救出來了。
而這個舉動,也因為這是明軍戰鬥中的百暗中的唯一亮點,而被孫承宗奏報到朝廷中。作為偏執地認為:孝子就是忠臣;孝子就是勇將的崇禎皇帝,立刻把吳三桂的名字給牢牢地記住了。從此以後,吳三桂也就乘上了升官的直升電梯。
更為了宣傳,吳三桂勇冠三軍的名聲,在明朝朝廷的大肆宣揚下,立刻傳遍了大江南北。當然,劉白羽也不會這麼快得到這個消息。不過,如果劉白羽知道吳三桂是這樣得到了勇冠三軍的名聲的,他也一定會笑掉大牙的。
但吳三桂的名聲,並不能夠挽救大凌河城內的明軍。督師孫承宗是一籌莫展。雖然再一次的損兵折將,可是遼東的明軍數量還是比後金軍的多。
但是這些敗兵也都喪失了基本的勇氣,他們也只敢待在堅固的城內,每天的舉動也就象是行屍走肉。靠這些人去打仗?就算是最樂觀的人也不會覺得會成功。
孫承宗知道依靠這些明軍去救援大凌河城是肯定不現實了,他現在就盼望著關內的明軍快些趕到山海關,去再次和後金軍在大凌河城決一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