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9決意

  這和南明一大堆王爺內鬥其實是朱元璋搞得藩王作為朝廷備份政策的延續是一個道理,至於朱元璋為什麼這麼想,就和明朝的合法性來源有關了?

  朱元璋本人在身為紅巾軍部將的時候,自然要用驅除韃虜作為自己的政治合法性,但是元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朱元璋自己都知道.

  元末的主要問題,是元朝在劉福通為首紅巾軍三路北伐的衝擊下,元朝黃金家族的權威失去.各路軍閥崛起,而察罕帖木兒的死,讓北方形式上的統一都失去了,王保保和他舅舅的部下割據關中的李思齊殺的你死我活.

  而此時的朱元璋正消滅南方的群雄陳友諒,方國珍,張士誠,還有他名義上的上級紅巾軍丞相劉福通,朱元璋的執政合法性來自於掃清群雄,建立一個穩定的秩序,為了維護自己的的執政合法性,朱元璋直接把紅巾軍定義為妖人,然後把明朝取代蒙元看成是簡單的改朝換代.對於追隨北元的漢人文官,朱元璋不是罵他們漢奸,韃子奴才之類,而是認為是忠誠——朱元璋本人的立場,實際上很清楚了.

  當然,這樣和科舉之後,儒家的思想混亂有關,實事求是的說,儒家本來是華夷之分這套體系的,只有異族統治者自己漢化,自認為漢人的政權才被視為正統,和近代的民族主義相差不大,但是隨著科舉制度的實行,又出現了天下一統這套體系,標準大幅度降低了,只要異族統治者承認科舉,承認儒生對基層的控制權限,異族統治者是否漢化並不重要【其實這兩者都是儒家理論,儒家體系說他博大也好,混亂也好,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兩套體系的爭論.

  儒家體系本來就不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如果從純理論來說,其實兩者都有道理,不過從歷史上來看,前者是春秋以來,受尊王攘夷思想產生的儒家觀念,是正統的先秦儒學.後者是失節的讀書人辯護的理論,但是明朝卻支持了後者.

  而在土木堡之變後北方國防壓力越來越大的現實下,在明憲宗成化以後至嘉靖時期社會上一些有識之士,為了維護明朝的正統性,主張以「顛覆宋遼金三史的正統體系」為目的而主張重修宋史的**,但是仍然有一些人不願意否定遼宋金「各與正統」的地位,明朝官方不但沒有否認遼宋金「各與正統」地位的意圖,這從嘉靖時期中國正史「二十一史」之說正式形成就能看出來。說明,在明代中期有關遼宋金「各與正統」的問題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而試圖否認遼金正統一派的觀點並未為主流正統觀念所採納,以官方為代表的主流觀點仍然承認遼宋金「各與正統」的地位.

  明朝後期,雖然仍然有人試圖否認遼宋金「各與正統」地位,但由於嘉靖和萬曆時期印行的包括《遼史》和《金史》在內的「二十一史」,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重視和歡迎,「二十一史」開始成為一個專有名詞迅速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接受並迅速傳播開來,遼宋金「各與正統」的思想認識已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據史書記載,「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七月,南京國子監刊修二十一史成」,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京國子監祭酒費采即在其「條奏太學事宜六條」中請求朝廷「將修完二十一史分給六館以備諸生講習。」此後,「二十一史」被列於學官,成為國子學諸生以及士人的必讀之書。此後,「二十一史」在社會上的地位及其影響越來越大。皇帝為了學習歷史上的治國經驗,很重視「二十一史」的學習,史稱崇禎皇帝「英敏篤學,諸經史畢覽。書經大全、春秋、性理大全、資治通鑑、大學衍義補、貞觀政要、皇明寶訓、帝鑒圖說、廿一史等書,皆命司禮監提督,又將經廠印貯之書查進備覽」。明朝皇帝除了自己注意學習「二十一史」以外,還希望社會各階層人士都學習「二十一史」,尤其是那些親王重臣,希望他們學習歷史上的治國經驗以及應該如何做好一個大臣等等,因此,明朝皇帝常常將「二十一史」贈送給親王重臣,讓他們認真學習「二十一史」等等。如,崇禎八年(1635年),崇禎皇帝就曾「賜唐王《祖訓》、《會典》、《五經》、《四書》、《二十一史》、《通鑑綱目》、《忠經》、《孝經》」,讓唐王認真學習《二十一史》等書。

  在皇帝的倡導下,「二十一史」的信譽在社會上急劇飆升,學習「二十一史」逐漸成為社會風尚,何良俊「二十年惟閉門讀書,雖二十一代全史亦皆涉獵兩遍」。蔣德璟「其談古事則述二十一史如黃河瀉水」,成為人們學習「二十一史」的典範;曹學佺「旁通天文、禪說、字說、語錄、二十一史」,也受到人們的青睞;陳際泰「嘗黙二十一史,不三月而成」,成為學習「二十一史」記誦超群的智慧象徵。不懂「二十一史」則成為不學無術的代名詞。於是,形成了「士大夫遂家有其書,歷代之事跡粲然於人間」的局面,就連諸士奇在清兵入關、倉惶逃亡日本之時,也沒有忘記帶上「二十一史」,足見人們對「二十一史」的重視。

  明代自從嘉靖印行「二十一史」以後,不僅國內形成了學習「二十一史」的熱潮,就連日本、安南等國也十分珍視「二十一史」。史書記載,「日本自寬永享國三十餘年,母后承之,其子復辟,改元義明,承平日久。其人多好詩書、法帖、名畫、古奇器、二十一史、十三經。」說明「二十一史」在日本很受重視。明末清初思想家朱之瑜在清兵入關之際,「不甘剃髮從虜」,客居安南,曾和一位只會寫漢字不會說漢話「不知是何官職」的知識分子討論古文義理,期間,朱之瑜曾「問雲『尊府古書多否』?答曰:『少少足備觀覽』。余問《通鑑綱目》、《前後漢》、《二十一史》、《史記》、《文獻通考》、《紀事本末》、《潛確類書》、《焚書》、《藏書》及《古文奇賞》、《鴻藻》等書,答云:『俱有,惟《鴻藻》無有』。」說明,「二十一史」在安南也比較流行。

  明朝確實有有識之士意識到把遼金史的正統性認定下來,在邊患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對整個國家意識形態帶來的巨大隱患,試圖「顛覆宋遼金三史的正統體系」,主張重修《宋史》,否認遼金的正統地位,但他們的主張和建議並未得到朝廷的支持,他們主張重修宋史的活動雖然轟轟烈烈,均屬於私人修史性質,說明朝廷的主流士人、官員以至皇帝不贊成「顛覆宋遼金三史的正統體系」。到了明朝中期,試圖「顛覆宋遼金三史的正統體系」形成**之時,明廷並沒有受這些試圖否認遼金正統地位思潮所左右,仍然承認「宋遼金三史的正統體系」,並進而將遼金二史列入中國正史序列之中,正式形成中國正史「二十一史」之說,明確地表明了明廷贊成遼宋金「各與正統」地位的態度。

  在明朝政府主張的「二十一史」之說形成以後,很快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接受並迅速傳播開來,一些士人不但認真學習和研究「二十一史」,而且用「二十一史」做為自己著作的名稱,說明「二十一史」之說包括遼宋金「各與正統」的思想認識已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應該說,朱元璋時期,認可遼金史的正統性或許有政治考慮,畢竟大力宣傳民族劃線,不利於分裂北元和蒙古其他部族的聯繫,但是在北方邊境壓力急劇加大的時候,大明朝還認可遼金史的正統性,這就是玩火了.

  至於嘉靖朝北京城被蒙古圍觀,萬曆末期滿洲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居然在意識形態上不做防禦,甚至把自帶乾糧在意識形態領域加堤壩的有識之士打臉,這政治智商就讓人不知道說什麼才好了——東林黨或許有千錯萬錯,否定遼金史的正統性這點上是沒有錯的.

  當然先秦儒家的觀念,本質上是一種文明觀念,或者說的誇張點,可以勉強算古代的民族主義,和近代的民族主義根本不是一回事,畢竟沒有經過工業社會的洗禮,沒有文化普及,經濟一體化,就沒有民族主義產生的條件…….

  近代的民族主義是什麼東西?他是個惡魔,兩次世界大戰的腥風血雨可離不開近代的民族主義煽風點火,他又是個天使,西方就是靠著近代的民族主義這種先進的意識形態立國,成了世界的霸主.

  對於皇帝來說,近代的民族主義是一把寶劍,讓皇帝們動員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拿破崙暴打歐洲聯軍,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近代的民族主義卻又是一把砍向皇帝自身合法性的寶劍,畢竟歷史的發展指明了,近代的民族主義合法性取代皇帝自身合法性是歷史的潮流,按照自身利益來講,未來要當皇帝的劉白羽按理說是不該放出近代的民族主義這大殺器的!

  不過在十七世紀,中國要想崛起,必然要放出近代的民族主義這個大殺器.劉白羽想到這裡臉色紅了白,白了紅,最後終於想開了,未來是大爭之世,你不放出近代的民族主義,那就算是自己建立的王朝比歷史上的滿清強一些,大勢也是差不多的.畢竟過了一戰之後,不管你對近代的民族主義態度如何,諸多帝國也都完蛋了,既然如此,這種小心思別用為好——一個現代人,知道歷史發展大勢,也坐著自家千秋萬代的美夢,想起來都惹人發笑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