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封鎖顯然不是袁崇煥個人的能力能做到的,從執行層面來說至少需要登萊文官們的全力支持,而且一貫什麼事都要吵成一團的明末時代,封鎖友軍這種驚天大事居然沒有被明朝中央的文官們打斷,崇禎也沒有制止,顯然絕大多數人對封鎖東江鎮都是默認的態度.
毛文龍自己也上奏說:臣受數十疏捏謗以來,心如死灰。因聖恩未報,力疾以做未完之局,臣之愚忠也!非棲棲戀位也!可見當時倒毛是官場的一股流行風氣,根本不是袁崇煥個人獨出心裁.
事實上,毛文龍對自己的糟糕處境早有察覺,皇太極繼位後,改變了努爾哈赤過去的做法,重用漢官,善待漢人,後金統治日漸穩固;不久後,崇禎即位為明朝皇帝,勵精圖治,銳意遼事,但性情過急。毛文龍在此一階段改變反間策略,以投降歸順後金為餌,誘捕後金重要官員,希望邀寵於崇禎,於是有了與後金的書信往來。
世傳毛文龍有七封所謂的「通敵書信」,其中一封還發自於毛文龍死後,但被硬說成是毛文龍寫的。其餘數封中,有一封為漢文譯成滿文,滿文又回譯成漢文,應有很大出入。另有二封蓋有「平遼大將軍之印」印信,但毛文龍掛印實為「征虜前將軍」,而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則掛平遼將軍印,故有人推測可能是私章,但也未能拿出證據。
袁崇煥殺毛文龍,絕對不是個人的暴走,獨斷專行,而是有預謀,有後台,有同黨的,他與內閣輔臣東林黨人錢龍錫談到平遼事宜,認為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主張「先從東江做起」,集中精力對付毛文龍
那麼東林黨人錢龍錫是什麼態度呢,他沒有出言駁斥袁崇煥,在袁崇煥封鎖東江鎮,殺毛文龍之後等時段也沒有堅決反對——這在官場上基本可以認為是默認,甚至可以認為是縱容,當然說的更惡毒些,也可能是袁崇煥揣摩錢龍錫的心思的試探,錢龍錫借刀殺人而已.
更重要的是,崇禎本人對毛文龍是什麼態度呢?從崇禎僅僅憑藉袁崇煥五年平遼就委以重任,以及他當時的年齡來看,這個人偏聽偏信非常嚴重,而且他還最喜歡和他老哥反著來——你重用魏忠賢這樣大權獨攬的宦官,我就堅決不用魏忠賢這樣大權獨攬的宦官.你在遼東主張正面防守,我就在遼東主張五年平遼.你大收工商稅,我就大幅度減免工商稅,讓利於民!他對天啟皇帝重用的毛文龍是什麼態度,基本上也該清楚了.
毛文龍自己上奏陳述自己被誹謗,惶恐不安的時候,崇禎也沒有拿出大力支持毛文龍的態度,顯然,崇禎對毛文龍的態度也是相當負面的!甚至在袁崇煥殺毛文龍之後,崇禎也沒有給毛文龍平反昭雪,可見在崇禎眼裡,袁崇煥殺毛文龍是無用,跋扈,所以該死,不過毛文龍自己也是無用,跋扈,所以也該死!
當然崇禎對毛文龍的偏見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當時才二十多歲,哪裡知道毛文龍這種騷擾戰術的威力——其實現在很多人還不如崇禎,越南戰爭的游擊戰把美帝都磨得沒了脾氣,不得不撤了出來,還不是覺得游擊戰沒什麼大用?腦子裡停留在小青年的那種不鋼正面不是男人的中二思維當中的還不是比比皆是?
而崇禎皇帝眼裡,你毛文龍不敢和滿清正面對敵,一年還要上百萬的軍餉,不是虛報冒領還能是什麼?否則就無法解釋,在失去毛文龍牽制,後金數次破口之後,崇禎也沒給毛文龍平反,此時錢龍錫罷官,袁崇煥死,崇禎給毛文龍平反應該是毫無阻力了,他對毛文龍的真實態度可見一斑……
劉白羽給毛文龍一點一點分析了假如天啟病故之後明朝會發生對他不利的諸多變化,毛文龍質疑一句,劉白羽就解答,說服一句,毛文龍的表情逐漸陰沉起來,畢竟他也知道反對他的文官也是相當多的,自己如果失去皇帝的支持,只怕相當的不好過,不過對於劉白羽種種類似神棍一樣的預言,毛文龍還是不敢相信:
「即便信王登基,重用東林黨,也不該用錢龍錫和袁崇煥兩人啊!?他兩人算不算東林,也還難說呢!」
東林中期的領袖錢龍錫不算東林黨麼?毛文龍發明歷史麼,劉白羽雖然有後世的歷史資料,不過他顯然對政治鬥爭不在行,只知道錢龍錫因為得罪魏忠賢被貶,就以為錢龍錫和魏忠賢勢不兩立,結果讓毛文龍一解釋,才知道此人和魏忠賢關係也不是那麼簡單的。
這錢龍錫也是一個妙人,開始和魏忠賢的關係相當的要好,天啟四年楊漣等一大批東林被搞死了,錢龍錫卻超升為禮部右侍郎。天啟五年開始錢龍錫和魏忠賢鬧矛盾,先調到南京任吏部右侍郎,六年削職回家,躲過了天啟七年對閹黨的清洗。魏忠賢倒台後錢龍錫入京成了東林領袖。
至於袁崇煥本人,按照東林黨立魏忠賢生祠就是魏忠賢一黨的寬鬆標準,基本上也就算是閹黨了……
其實歷史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一般來說,結合這個人的背景和實際情況,也就能推斷出七七八八了.
從袁崇煥的角度來說,自己因為立魏忠賢生祠的原因,有被打成閹黨的危險,出於自保,提出五年平遼的建議.而五年平遼又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就是五年消滅建奴,第二種就是議和.前者有分兩種,一是主動出擊打垮建奴[難度極高],二是先防守,先修好各處堡壘,等到時機消滅建奴,當然,人家建奴不是稻草人,努爾哈赤時代就曾經多次攻擊寧遠,關寧軍只能守城,無力野戰,為了修築堡壘,必然和建奴要達成一定的默契才行.
而議和就更不用說了,袁崇煥畢竟是有過實際戰鬥經驗的人,沒有堅固堡壘在手,建奴隨時可以撕毀合約,所以議和的前提,也是要修堅固堡壘的.
那麼袁崇煥議和本身對不對呢?其實議和本身沒什麼問題,熊的戰略是放棄遼東土地,修生養息,等待機會,孫的戰略則是不和滿清發生大的衝突,和滿清拼國力消耗-----都是要修生養息的,和袁的議和沒有本質的區別,在明朝財政困難,關寧軍正面對決滿清不堪一擊的情況下,修生養息無疑是個正確策略.
袁崇煥議和的問題在於出於自保的私心,不顧一切的議和,一方面撤消了對蒙古林丹汗的支持,一方面有殺了堅決不和滿清妥協的毛文龍,以為能換的滿清對議和的支持,卻沒有想到滿清兩個大患被除掉之後,胃口大開的皇太極開始了破關的軍事冒險,而且這次軍事冒險暴露了明朝內地的軍事實力還不如關寧軍!
皇太極甚至準備守住關內的據點,準備隨時推翻明朝,如果不是孫承宗力挽狂瀾,證明明朝還有著擊破滿清留守偏師的能力,只怕明清易代就不是在1644年了!
袁崇煥和滿清私下議和不成,反而造成了滿清破口的大禍,應該說,袁崇煥死有餘辜,但是背叛明朝是絕對沒有的,因為袁崇煥時代的滿清,其實就是一個巨型山寨,內部鬥爭激烈,滿洲貴族的人身安全都沒有保障-----蒙古爾泰就被皇太極陷害殺掉.
雖然皇太極賞識,提拔漢官,但是被提拔的漢官也只是分為兩種,一種是被滿清掠奪為奴,第二種則是被滿朝革職之後再被滿清啟用,在任的明朝高官,投靠建奴的,是根本沒有的.
而且袁崇煥本人的才能只是限於軍事,也只是個要塞司令的才能,對滿清來說,這樣的軍事人才實在是太多,根本不會受重視-----或許有人提洪承疇,但是洪承疇的人脈在滿清奪取江山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這是靠著邊事爬上來的袁崇煥完全無法比擬的.
而關寧軍會不會作為籌碼和袁崇煥一起投降呢,顯然這也是不可能的.畢竟關寧軍在明朝可以獲得巨額的軍餉——滿清自己都沒有如此高的收入,史實中,關寧軍一直在明朝滅亡,走投無路的時候,才在投降滿清和投降李闖之間選擇了前者.
至於袁崇煥導致明朝多次被破口,幾次圍攻北京導致明朝滅亡的問題——其實這是不知道自從明朝中葉開始,土木堡之變也先圍攻北京之後,嘉靖年間北京也被蒙古圍攻過幾次,其實大明朝圍啊圍的就圍習慣了……還真不是什麼動搖國本的大事.
至於很多友稱讚的明朝有骨氣,不議和這件事,我倒是想問一句,明朝議和,拿得出錢來麼?議和本身不是問題,關鍵是象漢唐那樣,議和之後勵精圖治一雪前恥,還是象南宋一樣,議和偏安——這才是問題所在吧?
個人認為明朝真正滅亡的原因,一是財政問題,該收的工商稅收不上來,加派又被大地主,大官僚轉移到小地主和農民身上,造成民變不斷,沒了李自成,張獻忠,還有孫可望,李定國,尤其是李定國在南明那種惡劣的局勢下,以雲南一地對抗幾乎統一的滿清,還打出了殺漢王孔有德,滿王尼堪的戰績,要是讓這貨和李自成換一換的話——大明難道就能好的了麼?
二是崇禎瞎指揮,很多人都說崇禎勤儉,勤勉——總之是有諸多美德的好人,但是要記住,崇禎的職業是皇帝,是領導者,重要的是領導力,他個人貪財,好色等等,都不是問題.
而崇禎的領導力如何呢?不客氣的說,基本為負數,第一是沒有擔當,南遷,和滿清議和,等諸多事情來看,臣子衝鋒在前,出了簍子之後,崇禎不是儘可能的回護,挽救,而是乾脆把過錯退給為自己衝鋒陷陣的臣子身上,甚至一殺了之,以為這樣掩耳盜鈴的辦法就能維護自己的聖君形象,殊不知大臣們都是官場上混了幾年的人精,他這套誰不明白?於是幾次之後,大家都寒了心,知道皇帝不可信,讓崇禎成了名符其實的孤家寡人!
三是最大的問題,就是作為軍盲的崇禎,老是急躁,明明正面衝擊不是滿清的對手,卻連續集合全國的精兵和滿清決戰,結果幾次戰爭下來,精兵喪失殆盡,沒了各地精兵壓制的農民軍到處攻擊明政府導致關內不可收拾.
而精兵喪失殆盡之後,崇禎老老實實的讓關寧軍退守山海關,一直到明朝滅亡,滿清也沒擊破憑藉山海關死守的關寧軍.
再說錢龍錫這個人,他的算計在政治上也是極為高明的,放任袁崇煥殺毛文龍,可以討好廣大吃遼東軍餉的文官,以及登萊那些因為毛文龍動輒喊軍餉不足告到皇帝面前的文官們.團結多數朝臣,廣結善緣,做一個長袖善舞,團結各方的「葉向高」,而不是學到處樹敵的楊左二人.
至於袁崇煥這個人,反正也給魏忠賢立過生祠,完全可以輕而易舉的處理掉。但是不精通邊事的錢龍錫哪裡想到,袁崇煥急於議和,殺毛文龍的結果就是清軍破口入關,滿清不但把北京附近官員,勛貴的財產搶掠,燒毀一空,而且讓官員,勛貴的生命都受到了威脅,於是萬無一失的妙計成了眾矢之的爛事,袁崇煥為了不殃及家人,又把錢龍錫推了出來,於是錢龍錫聰明反被聰明誤,反倒是丟官罷職,丟了性命.
作者說這些的目的是什麼呢?一是說歷史上能留下名字的都是才能出眾的人物,他們很多腦殘的事情其實都是有原因的.本書里對於這些人都要抱著不虛美,不隱惡的態度描寫【當然作者筆力寫崩了則是另一回事】.
二是和很多大事一樣,明朝滅亡這件事也是多種因素糾合在一起的結果,絕對不是推在閹黨,東林黨,袁崇煥,魏忠賢之類某個人甚至某類人身上就能了事的,本書里絕對不會把明朝滅亡的原因寫的那麼簡單,不過還是那句話,這樣寫吃力不討好,作者筆力有限,只能儘可能不寫崩了。
最後強調一句,本書的歷史資料大段的貼到這裡為止,畢竟明末的種種疑案,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世界觀構建起來了,而且是比較合情合理的,當然歷史這玩意奇怪的很,莫名其妙的事情很多,作者很多事可能也是想當然了,還請讀者們不要計較,畢竟作品大綱早就寫好了,如果歷史觀修改的話,很多情節都要重新設計,實在是太累人了,我實在沒那個功夫.實在覺得作者的歷史觀是胡說八道的話——那就請諸位認為是作者虛構的世界觀好了,碼字已經很累了,再和讀者們辯論的話——饒了手殘打字慢作者吧,傷不起的……
毛文龍和劉白羽交談了整整一夜,本來毛文龍對劉白羽的預測看成是市井流言,胡說八道,可是劉白羽說的環環相扣,也不是簡單的臆測就能虛構出來的,毛文龍逐漸也有點動搖,最後嘆了口氣:
「我聽說市井傳言說你有諸多奇思妙想喜,又是博古通今的大儒-----和你的年齡完全對不上,還以為真有生而知之的人呢,不過現在看來----只怕你是來自後世吧,雖然你說的比小說還離奇,但是脈絡清晰,有條有理,我真的相信有點相信那是未來之一了……」
「毛帥,我的事情不重要,你的性命才重要……」劉白羽對毛文龍歪樓的能力無語了,自己苦口婆心的說了一整夜,結果就是這個???這人心也太大了,自己的性命也不當回事麼?
「其實我自己的性命才不重要,我已經五十多了,而且因為長年的軍旅,一身暗傷,很多時候晚上睡覺都不安穩,也活不了幾年了——能告訴我麼,我死之後建奴是被誰滅掉的麼?」毛文龍這時整個身體都松垮下來,望著劉白羽的眼睛也沒有了銳利的眼神,仿佛一個尋常的老人了.
「那就得等到二百多年後的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了……」反正毛文龍也猜出了自己的來歷,有些事劉白羽也沒什麼顧忌了.
「這怎麼可能?建奴所在這窮鄉僻壤之地,居然能苟延殘喘二百多年?」毛文龍驚呼道,而後臉色變得極為難看,沉思了許久,對劉白羽說道:
「偏安江南的朝廷還是大明麼?如此窩囊廢!?居然讓滿洲盤踞中原二百多年?依照建奴率獸食人的性子,一旦入關,中原的漢人只怕就得伏屍百萬那!」
「毛帥你少說了一個零,而且,也不是你說的什麼偏安江南……我只能說這幾個字,神州陸沉,夷夏變態……」劉白羽說出了未來的歷史,不過臉色也是極為難看,畢竟一個幾千萬的民族被幾萬民族征服這種事,在世界歷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作為漢人的一員,雖然這段歷史自己沒有責任,也是心裡沉甸甸的,臉色也是紅中帶黑,相當難看.
「神州陸沉,夷夏變態!?神州陸沉,夷夏變態!?未來居然是這麼一個結局?這就是我毛文龍辛苦十幾年,遼東死難近百萬遼民英烈換來的?天道不公,天道不公啊!」
毛文龍對未來自己的命運不是很在意,但是聽到劉白羽說出未來的這個時代漢人的結局,卻是終於無法淡定下去了,仰天長嘯一聲,然後就是一滴一滴的渾濁眼淚連成了線,流淌下來……
毛文龍這一聲長嘯的動靜實在是太大了,本來就因為劉白羽和毛文龍在野外長談一夜,彼此間敵意重重的日本武士和東江軍軍官們,帶著敵意分別沖了進來,卻是發現了不敢相信的一幕——劉白羽和毛文龍互相支撐著身體,相互垂淚——難道兩人是失散多年的親戚???
毛文龍一見隨身的東江軍軍官們都到了,卻是止住了哭聲,豪邁的笑了一聲:
「諸位,白羽的老師就是我父親的一個失散多年的哥哥,我的那位伯父正是我的兵法老師,所以我和白羽是親切的師兄弟,失散多年居然能相認,豈不是極大的緣分,故而痛苦,你們不要想差了!」
劉白羽也贊同的點了點頭,
「恭喜大帥,能和師兄弟千里相認!」東江軍軍官們雖然不知道毛文龍這種極為勉強的解釋是為什麼,但是多年來養成的崇拜心理還是讓他們輕易的接受了!
只是接下來,毛文龍這句話就是石破天驚了:
「如果我被朝廷冤殺,那麼你們都要聽我這個師兄弟的,他不但有發家致富的本事,行軍打仗也是當今孫武——至於朝廷,能輔佐就輔佐,如果朝廷昏庸,那就切切記住,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我們先要護住漢人的大好河山,然後才是盡忠朝廷!萬萬記住,建州韃子是我漢人的生死大敵,就是去當反賊,也不能投靠建州,死了之後都面目去見自己的祖宗!」
這是什麼意思?劉白羽對毛帥說了什麼,東江軍軍官們臉上是各種各樣驚愕,不信,沉思的表情——毛文龍卻是對著劉白羽豪氣的一笑:
「我深受大明皇恩,必須對大明做一個忠臣,師弟你的好意,我只能辜負了!」
「毛帥,不,師兄!其實一切未必就是定數,我劉白羽一定盡心盡力保你的性命!」劉白羽覺得其實大不了想辦法暗殺袁崇煥,畢竟除了袁崇煥之外,還真沒幾個人有膽子假傳聖旨也要殺毛文龍的.
「多謝你了,師弟!不過我已經年過五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真要有大悲之事,這漢人的江山就要靠你了!」
毛文龍提前留下了自己的政治遺囑,拒絕了劉白羽讓他辭職回家自保的建議,回到了自己奮鬥十幾年的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