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晚,秦景和蘇子衿下棋下到很晚才睡,誰輸誰贏,蘇子衿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他們說了很多話,茶水都喝了幾壺。
「早!」
「早!」
「這鹹菜還算脆生,你嘗嘗。」
「嗯,好吃。」
「走吧,去縣衙,定陶府不是很大,咱們這次要加快節奏了,把在平丘損失的時間補回來。」
「嗯,走吧。」
一早起來,喜硯和侯義都覺得,四皇子秦景和蘇小姐,有了一種「老夫老妻」不是,是「老友」般的默契,前些日子是不是蔓延的尷尬沒有了,一對一答,都十分自然。即使還是話很少,卻沒有了尷尬的感覺。
喜硯和侯義不自覺對視一眼,對昨晚發生的事情,都有些好奇。
「難道?」喜硯突然瞪大眼睛,侯義的手瞬間就到了喜硯後腦勺。
「唉,你突然打我幹嘛?」
喜硯捂著腦袋。
「誰讓你想歪了!」
侯義撇嘴。
「我,我什麼時候…想歪了。」
喜硯有些底氣不足的反駁。
「都是男人,我還不知道你怎麼想的?我告訴你,不可能,別瞎想,別說我們小姐的人品,就是四皇子如此貴重,兩個人都不是會亂來的人。」
喜硯徹底沒了脾氣,「我什麼都沒想,就被你打了。好了,我也不計較你動手了,以後可不能了,知道嗎?快走,爺跟蘇小姐都出門了!」
侯義作罷,轉身上馬,喜硯這才鬆了一口氣,跟上三人。
定陶這裡,感覺明顯比平丘那裡富裕不少,房子蓋的整齊劃一,街道也寬敞乾淨。
秦景和蘇小姐看得暗自點頭,兩人騎馬,到了定陶官府。
「知府大人,四皇子和蘇參領到了堂上。」
正在辦公的年輕知府突然聽到衙役稟報,頭腦空了一瞬間,便連忙起身,「快隨我去迎四皇子和蘇大人。」
年輕知府步履匆匆到了堂上,卻發現是一男一女,雖然兩個人都看起來氣度不凡,但是「蘇參領」是女子嗎?他不在京都,竟不知大乾都有女武官了。
頓了瞬間,年輕知府還是匆匆上前,「下官參見四皇子,蘇參領。」
秦景扭頭看過去,原來將定陶弄的這樣乾淨喜人的竟然是如此年輕的一位主官?
「你是?」
「下官杜仲秋,上兩屆科舉進士,被陛下委派定陶,三年前晉升知府。」
「哦?」秦景好像想起來什麼,「你就是上兩屆年紀最小的進士,杜仲秋?聽說你高中之時,不過十六歲,如今幾年過去,也不過二十二歲吧?」
「是,四皇子!」
有人還記得自己,杜仲秋自然是十分高興。
蘇子衿聽著兩人說話,好奇的看了一眼這個面嫩的知府。
二十多歲對於古代男子來說,已經是個可以頂門立戶的年紀,但是杜仲秋雖然年紀到了,個子也高,但是看起來身板柔弱,十分面嫩,眼睛大而明亮,似乎是剛出學堂,還沒有被俗世污染。
面由心生,年紀越大越能知道,這句話說的不假。
「這個「小」知府,是如何保持乾淨的心境的呢?」
蘇子衿忍不住好奇。
跟著兩人來到縣衙書房,一間大大的屋子,排列了眾多厚重的書架,上面分門別類的陳列著定陶府的各種資料,杜仲秋熟練的找到田稅處的書架旁,將秦景所要的田畝記錄找出來。
「這一本是原始記錄,這一本是近年來的開墾記錄。還有流轉記錄,鄉紳闊展記錄,等等,都在這裡。」
秦景看著明晰的記錄,扭頭看了蘇子衿一眼,似乎在說,有了這些,節省時間這件事就輕鬆達成了?
杜仲秋沒注意四皇子的表情,自顧自的將東西帶到書房唯一的一張桌案處,有些不好意思的撓頭,「這桌案是我慣常使用的,前幾日有些晃動雜音,您先湊合著用,我一會兒讓衙役過來給修一修。」
秦景挑挑眉,沒有多說什麼,走到桌案前坐下,「咯吱」一聲,木製桌椅擠壓出來的聲音,確實有些失禮。
蘇子衿暗笑一下,然後看向杜仲秋,「杜知府,這些資料方便拿出去嗎?我們在大堂上看吧,那裡光線也好。」
「自然自然,」杜仲秋連忙說到,「我先將借閱表填上,咱們就可以拿出去了。」
說著,杜仲秋從桌案上找到借閱表,將秦景手中這幾本一一記錄下來,這才帶路往大堂走去。
半晌之後,三人才從大堂出來,秦景手中拿著抄錄的簡化版,看向杜仲秋,「杜知府材料明晰,這才節省了時間。一會兒吃完午飯,咱們一起去城外,開始丈量吧。」
四皇子開口,杜仲秋自然欣喜,一口答應,「午時過後,下官在城門口等四皇子,還有蘇大人。」
此時已經午時正,也就是說,杜仲秋給了秦景和蘇子衿半個時辰的吃飯時間,蘇子衿和秦景對視一眼,「好,就聽杜知府的,午時末,在城門口匯合。」
簡單的吃過午飯,蘇子衿和秦景帶著人手往城外走去。
昨日滿屋的爐火和薑湯,讓眾人雖吹了風雪卻無人倒下,今日都精神抖擻的開始幹活兒。
杜仲秋見四皇子手下清丈工作做的條理分明,節奏迅速,眼睛都看直了,直說到,「明日該讓農官們過來看看,讓他們也過來學學。」
定陶府的清丈工作,進行的十分順利,沒有任何節外生枝,定陶府內眾人都是各司其職,第二日開始,也果然又農官過來學習,卻也是跟在其後,自然的觀察幫忙。沒有諂媚,沒有阻攔,一切如此自然。再加上定陶府資料齊全,不過三日,清丈便已完成。
蘇子衿這晚跟秦景一起晚飯,忍不住感慨,「也不見定陶府多做了什麼,不過是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我們便能如此順利,將陳留郡各府遠遠超出。」
秦景點頭,「能做到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定陶府知府就不容小覷。有時候明明是一件小事,卻漏洞百出。在定陶府,便是驛站,都十分周全,由小見大,可見定陶府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