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查情況回來的馮瓤,滿面有愧使命。
他探查到許多百姓口中流傳的閒話,卻沒能親眼找到任何一處王莊。
所有的王莊地窩,都在呂梁山東邊,西邊的黃土地,沒有王田。
因為這邊是真窮。
王田往往是一個地方最肥沃的土地,在明代的山西,觀察府州縣的王府莊田數目,就能準確得知該地上等田土的多寡。
比如劉承宗此時所在的隰州永和縣,毫無疑問田土非常貧瘠。
貧瘠到整個隰州居然沒有一畝王田。
劉承宗本來以為曹耀口中所說,第一代慶成王生了一百個娃娃是坊間傳聞。
誰知道馮瓤的人扮做貨郎四處打聽,帶回的消息非常嚇人。
人家確實沒生一百個,只生了三個兒子。
可他的孫子有妻妾二十四,生子四十四;曾長孫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生了七十個娃。
永和縣地處閉塞土壤貧瘠,他們見到的百姓可能連當今年號都不知道,卻大多很清楚陝西三藩宗室大概數目。
人們口中的具體多寡不同,也肯定不準確,因為都跟三有關,說著像順口溜一樣。💗✎ ➅➈𝓼нυ𝔵.𝓬ᵒM ✌👹
三位親王、三十位郡王,三千位將軍、三千位中尉、三千位郡主縣君。
還有三百個月糧一石的庶人。
數量大得嚇人。
但是呂梁山,他們過不去。
不光他們大隊人馬過不去,就連馮瓤去探查情況的小隊都無法悄悄摸過去。
不走官道翻越山脈,他們辛苦弄到的火炮、車輛都得丟下;走官道穿山而過,要經過兩個巡檢司只能一路打過去。
正當崖頭山上眾人都為這幾個巡檢司發愁時,馬隊的魏遷兒自山下趕著驢騾打馬而還,上了山便道:「將軍,對岸渡口叫人占了!」
一時間,幾名首領紛紛大驚。
劉承宗撂下帳本,心裡一股火氣生起:「官軍又來給咱送兵器來了?」
永和窮得啥都沒有,東邊富庶地方被呂梁山擋著過不去,回陝西的路又叫官軍堵了。
馮瓤搖頭道:「不是官軍,看著不像,也沒個旗幟,有上百人正沿河岸搜集民船,可能是想渡河,派去觀察永和關的人也說,那邊官軍正在調動。」
幾人收拾衣甲,紛紛上馬往西行去。
到了東岸登上山頭,就見隔著近兩百步寬的河岸,西岸延水關那邊上百人在關內過去衛軍家眷組成的村莊裡到處亂跑,背著包袱收集財貨、扛著小船兒往岸邊放。
再看南邊的東岸,永和關上旌旗招展,同樣有人在觀望西岸。
見此情景,劉承宗納悶道:「他們這是想幹嘛,想強渡?等到夜裡走浮橋難道不行?」
從延水關可以直接走浮橋到東岸,雖然浮橋窄了些,走的也慢,但夜晚官軍不會注意河岸。
劉承宗他們就是走浮橋過來的。
「恐怕不行,你看那邊。」曹耀接連指向對岸幾個山樑,瞪著大眼搖頭道:「他娘的,全是人啊!」
不光延水關,西邊幾座山樑都冒出層層疊疊的黑煙,整個蛇曲沿岸到處都有人活動的跡象,一支支小船、木排放在岸邊,一個個散亂隊列正從山道間向河岸集結。
尤其在延水關北部的河岸荒村,那原本是個有幾百口人散居的村子,談不上窮得揭不開鍋,也富不到哪裡去,種的都是河岸軍屯田。
現在那邊也有持刀槍系白巾的人挨家挨戶把人驅趕出來,將屋舍拆毀,逼著人們製作木筏。
河岸道路處處有人驅趕驢騾往來跑馬,很快山樑各處分散升起幾面大旗,各各旗下有將領模樣的人朝永和關瞭望。
高顯問道:「饑民?強盜?」
沒人能給出答案。
自起事以來,他們這些人見到過饑民、見到過強盜,也見到過官軍,但還沒見到過像這樣的饑民或強盜。
他們有組織,絕非饑民強盜那種烏合之眾,但與官軍比起來,又太過散亂。
看上去就像一群饑民強盜的首領,合兵一處。
「魏遷兒,把隊伍拉過來。」劉承宗聚精會神地看著對岸大量農民軍準備強渡,頭也不回地道:「還有錢家父子,都帶過來,派人去永和關瞧好了,官軍出兵就搖旗。」
「是!」
魏遷兒領命牽馬跑走,曹耀問道:「怎麼,你覺得咱能跟他們合兵?」
「是敵是友還不知道,先把隊伍拉過來,收拾好了再說。」
看見這些農民軍占據山樑大舉準備,劉承宗心裡談不上高興,他說:「這幫人,讓咱沒法走這條路回陝西了。」
曹耀對此極為認同:「是啊,他們明目張胆,沒準屁股後頭就有官軍追著,咱的人兵力雖精,卻打不得硬仗,何況糧草沒幾天用了。」
「他們有糧草。」
劉承宗指著河岸北邊道:「你看那邊,他們把小車推出來了,船也在往那邊拉,還有不少馬隊。」
非常巧,對岸農民軍主力渡河點似乎在北邊蛇曲,坐上小船運到東岸,剛好就是劉承宗他們腳下的河灘。
曹耀樂了:「怎麼,你是想把他們的糧草搶了?」
「不不不,沒那意思,他們這看著有幾千人,單馬隊就七八百,咱未必能順利擊潰他們,何況就算擊潰了他們,還有永和關的官軍呢,腹背受敵,咱的弟兄們恐怕沒幾個想當孤魂野鬼的。」
劉承宗搖頭道:「可以試試,問他們首領是誰,一塊把永和關的守軍打了,關城裡應該有糧食,何況……曹兄,有了這幫人,咱是不是就能打穿呂梁山的官道,去汾陽搶個王莊了?」
正說著,高顯叫道:「渡河了!」
嗚嗚的牛角聲傳遍黃河兩岸。
劉承宗舉目望去,西岸諸路同時渡河,北邊十幾條小舟載數十名步兵先行渡河,兩隊人自浮橋奔跑渡河,南岸也有舟船載步兵渡河。
而在東岸的山頭上,騾子營馬隊的斥候搖動旗幟,傳達出永和關官軍出關的消息。
-
註:
隆慶初年,山西有親王3位、郡王46位、將軍2606位、中尉3760位、郡縣主君3117位。
——安介生《明代山西藩府的人口增長與數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