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6章 權臣特權和加九錫

  而在翻閱這些權臣們的傳記時,經常能夠看到皇帝會主動或被主動的賞賜許多特權、榮譽給他們。

  其中最重要、最常見的幾個特權榮譽分別是:入朝不趨,贊拜不名,詔書不名,劍履上殿,

  還有比較少見的出警入蹕。

  史書上對此的記載不少,能在權臣的傳記中找到許多:

  比如說:

  「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詔進高祖都督中外諸軍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梁書·武帝紀上》

  「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無比。」《三國演義》第四回

  這幾個特權堪稱是古代權臣們的標配,要是沒有一兩個這樣的特殊待遇。

  很難將其看做是權傾朝野,

  干到人臣至極的頂級權臣,出門都不好意思打招呼的那種。

  而「入朝不趨,贊拜不名,詔書不名,劍履上殿」是啥意思?

  出警入蹕又作何解?

  所謂,入朝不趨

  華夏作為一個禮儀之邦,

  當然是歷史上為了彰顯皇室威嚴給大臣定下了許多規矩,

  比如在朝見天子的時候,不能像尋常百姓一樣放浪奔跑,

  也不能在皇帝面前大搖大擺、晃晃悠悠,跟溜街式的慢走,

  因而規定了文武群臣在上殿的時候只能以一種「趨」的方式覲見(兩漢時期尤為如此),

  其他方式都不允許,否則視為以下犯上,是個不小的罪過。

  「趨」在便是指的乃是小步慢跑的意思,

  具體模樣就是要大臣們稍微彎著點腰踏著小碎步跑,

  好以此體現出臣子對皇權的尊重,

  基本上所有的官員們都得這麼上朝,

  甚至普通臣子就連步子邁得太大,或步幅太慢,

  會被視為大不敬的舉動,

  稍有不慎就會遭到言官們的彈劾。

  而一旦獲得了「入朝不趨」的待遇。

  就意味著權臣可以不用再像其他大臣那樣小跑著覲見了,

  可以像正常人走路那樣無拘無束的上殿,在外逛街啥樣,

  在宮門裡覲見就可以什麼樣,

  搖大擺的,風風光光的,

  反正就是能夠在皇帝面前無拘無束的走路。

  至於,劍履上殿中的「劍」指的是古人挎在身上的寶劍,「履」在古語中的意思是鞋子,

  因此顧名思義,劍履上殿的意思就是挎著寶劍穿著鞋子上殿覲見皇帝,

  也是一項很高的特權了。

  因為是在,秦漢時期,普通臣子不管有多大的官多大的權,

  上殿覲見皇帝,

  都必須要脫鞋光腳,那些備受信任的老臣頂多給留雙襪子,

  身上的佩劍武器也一定要取下,身邊不能帶寸鐵,

  以示對皇帝和皇權的尊重,否則會被攻訐有刺王殺駕的嫌疑。

  只有頂級權臣才可以獲得劍履上殿的特權,可以佩著劍穿著鞋上朝,擁有可以直接對皇帝造成極大殺死的能力和武器。

  贊拜不名也稱謁贊不名,

  在古代的時候。

  當上朝的時候,大臣在朝見天子的時候,

  一般都會被擋在宮門之外,

  等到皇帝想見誰的時候,就讓太監對外大喊:「大丞相某某某覲見」,

  亦或是「大將軍某某某覲見」等等。

  又因為古代上朝議政時,因為官員數量很多,

  皇帝不可能把每個人都記住、記清,

  因此臣子如果向上奏事,也必須由贊禮官向皇帝通報其官職及姓名才行。

  而一旦獲得了贊拜不名的特權,

  太監或贊禮官喊權臣的時候就不能直接提其名字了,

  只可以提其官職、身份。

  有人可能是會奇怪於,區區不提名字算得上什麼頂級榮譽特權,

  但是在華夏古代這是一種非常高的特權,

  畢竟因為在華夏的古代直呼其名是一件十分不「禮貌」的事情,

  除非你是別人的上級或者是長輩,否則直呼其名就是一種嘲諷、看不起的意思。

  而在宣人覲見的時候不提權臣的名字,就是「為尊者諱」是意思,

  而當作為「九五之尊」象徵的皇帝都不提權臣的名字時,

  實際上隱晦的體現出了權臣的身份和皇帝是平起平坐的意思,

  由此可見「贊拜不名」的待遇之高。

  出警入蹕,即帝王出入時警戒清道,禁止行人來往,就是古代交通管制的意思。

  按《古今注·輿服》中解釋的:

  「警蹕,所以戒行徒也。周禮蹕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蹕,謂出軍者皆警戒,入國者蹕止也。故云出警入蹕也。」

  「出警入蹕」本為帝王專有的待遇,

  但也會主動或被動給一些權臣,

  也表示著該權臣實際上與皇帝權利平等了。

  歷史獲得以上幾項恩寵的大臣並不鮮見,比如西周的姜尚、西漢的蕭何、漢末的董卓、三國的曹操、曹魏的曹真等人,

  他們或作為開國元勛,或作為朝廷重臣,都曾獲得如上待遇。

  但集這幾樣榮譽特權全部於一身的權臣並不多,

  不算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紛亂君臣,

  也唯獨是有宋朝的「八大王」趙元儼一人集齊了。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出警入蹕!!

  此刻,葉天一下子是獲得了四大特權了,也算是無比驚人的事情了!!

  而至於加九錫,也是不需要多說什麼了。

  九錫也就是華夏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勛者的九種禮器,

  是最高禮遇的表示。

  「九錫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之士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歷代皇帝都將玉璽作為傳國至寶,沒有玉璽絕非正統一樣,「九錫」成了「位極人臣」的象徵,代表著臣子的貢獻已經大到無賞可賜,

  無官可封,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給予大臣規格最高的一種賞賜。

  然而名氣太大,帶來了諸多隱患,

  當一個臣子無官可封,自然便是所謂的功高震主了!!

  皇帝就會開始猜忌起來:

  你小子下一步是不是想要當一當皇帝?

  臣子也從惶恐慢慢滋生野心:天下誰都可以為皇帝,為什麼你能做而我不能?

  就於是後來,「九錫」逐步從位極人臣的榮譽象徵,成為了權臣,篡權奪位的工具。

  「錫者何?賜也」,

  錫,在先秦作為「賜」的通用字使用,與之同音,

  所以「九錫」也其實便是為「九賜」。

  在華夏國的古代,

  九為陽數的極數,

  即單數最大的數,

  於是多用九這一數字來附會帝王,與帝王有關的事物也多與九有關,

  因此「九錫」成為了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皇帝給予大臣規格最高的一種賞賜。

  九種特賜用物分別是: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

  一曰車馬。指金車大輅(lù 車轅上用來輓車的橫木),和兵車戎輅;

  玄牡二駟,即黑馬八匹。其德可行者賜以車馬。

  二曰衣服。指袞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xì,鞋)一雙。 能安民者賜之。

  三曰樂縣。指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樂者賜之。亦作「 樂懸 」。

  四曰朱戶。指紅漆大門。 民眾多者賜之。

  五曰納陛。是登殿時特鑿的陛級,使登升者不露身,猶貴賓專用通道。能進善者賜以納陛。

  六曰虎賁(bēn)。守門之軍虎賁衛士若干人,或謂三百人;也指虎賁衛士所執武器,戟、鎩之類。

  能退惡者賜虎賁。

  七曰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指特製的紅、黑色的專用弓箭。 能征不義者賜之。

  八曰斧鉞。 能誅有罪者賜之。

  九曰秬(jù)鬯(g)。指供祭禮用的香酒,以稀見的黑黍和鬱金草釀成。孝道備者賜之。

  起先九賜不過是一個榮譽象徵,很多皇帝並不傻,不可能讓你達到無賞可賜的地步,

  封賞都是小心翼翼的,真到了加九錫那一步,

  也不會一股腦都給你,

  而是根據你對應的榮譽單獨賜給你其中一件或幾件,

  臣子會心懷感激收下這份殊榮,並沒有因此心生不臣之意。

  漢武帝首先議論過「九錫」之禮,

  有司奏議曰:「古者,諸侯貢士,壹適謂之好德,再適謂之賢賢,三適謂之有功,乃加九錫。」

  漢武帝議論「九錫」,是因為要廣羅天下人才,

  但漢武帝沒有想到的是,後來,

  王莽卻將九錫變為了篡位工具,

  因為漢王朝的腐敗,王莽的偽裝無人識破,

  在元始四年,王莽在四十八萬餘民眾、諸侯、王公、宗室、公卿大臣上奏請求下,

  朝廷賜予王莽象徵至高無上禮遇的九錫之命,

  而後王莽逼迫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

  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是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之例,

  於是從王莽開始,想要奪權篡位的臣子,都得想辦法拿到九錫。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魏國創始人曹操受封為魏公,受九錫,建魏國,

  因為這番「謀反」的象徵,曹操還和自己最信任的臣子荀彧反目。

  而曹操之子曹丕對漢獻帝劉協也是,沒什麼好臉色出現,

  他沒打算像父親那樣以漢室臣子的身份周旋在各個割據勢力之中,

  於是直接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自立為皇帝。

  此之後,兩晉、南北朝大臣謀奪帝位者,

  也都參照兩人,先加九錫,再謀帝位。

  曹魏三朝元老司馬懿授九錫、其子司馬昭也被魏元帝曹奐授九錫,

  而後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可謂是風水輪流轉。

  後來的臣子們大多在加九錫後不懷好意,

  南朝四朝開國皇帝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都曾從前朝受九錫,然後創立新朝;

  楊堅從北周接受九錫,後建立隋朝;李淵從隋朝接受九錫,後建立唐朝。

  日後,可以說,凡是接受了九錫自然都是作為權臣篡位了,

  因為,永無止境的野心,篡位者都認為加九賜乃以承天命之意,

  於是原本象徵著人臣最高榮譽的九錫,

  成為了登臨帝位的踏板。

  當然拋下這一些權臣故事,九錫也不過是平常物件,

  只不過受到有心的宣揚,而成為篡權奪位的工具。

  當然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抵禦不了九錫的誘惑。

  和曹操曹丕處於同一時期的諸葛亮就義正言辭拒絕了九錫,

  在小皇帝要賞賜諸葛亮九錫的時候。

  諸葛亮直接決絕了:

  「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魏,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可見令皇帝聞之色變、大臣惶惶不安的九錫,

  也只不過是世人追名逐利的犧牲品而已。

  至於最後一項,將以冀州,兗州,幽州,青州,豫州,徐州,6州都為燕國封國也就是不需要多說了!

  這般一來到話。

  一旦是冀州,兗州,幽州,青州,豫州,徐州,6州都是成為了燕國的封國之後。

  葉天也便是不需要畏懼了,日後乃是可以名正言順的調換燕國疆域之內的臣子了!!

  很快,隨著詔書下令,讓葉天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出警入蹕,加九錫,又是冀州,兗州,幽州,青州,豫州,徐州,6州都是成為了燕國的封國之後。

  葉天麾下的文臣武將們也都是露出來了興奮之色。

  他們跟隨於葉天乃是征戰了那麼多年。

  當然他們也都是希望最後輔佐於葉天完成最後的大業的。

  到時候,他們作為葉天麾下的文臣武將們也都是可以加官進爵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