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沙島的技術分析室。【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一行人正在看著播放的博爾特視頻,時不時點點頭。
這是蘭迪和拉爾夫曼在冠軍模型分析後,建立的最新的數據分析。
上面打出了一些定格的數據:
大腦皮層運動中樞興奮與抑制的轉換速度,即神經過程的靈活性據資料顯示,途中跑時兩腿的最快交換頻率是 1~85 次/秒。這在他的身高裡面可以說十分的罕見。
因為這麼高的運動員,一般都是步幅類型,而博爾特顯然是個「特例」。
他居然是步頻的類型,關鍵是……他的步幅還基本上因為生理原因,兼具了。
①蹬地力量: F=mv/t(∵F=ma;a=(v-v0)/t 又∵v0=0 ∴a=v/t )的公式,由於 m 在這裡代表人體的質量是個常數,所以在單位時間內後蹬的力量(F)越大,則人體前進的速度(v)越大。
②蹬地的速度:如蹬地力量(F)大小一定,則速度(v)與蹬離地面的時間(t)成反比,也就是說蹬離地面的時間越短,則所獲得的速度越大。
③腿蹬直的程度:主要表現在髖、膝、踝三個關節成一線,這樣就可以使地面給人體的反作用力充分地通過人體重心推動身體前進。
④蹬地角度:由於人體結構的特點,後蹬角度受到限制,減少後蹬角度,不僅有利於增加水平分力,而且能降低身體重心上下起伏的程度。另外,縮小後蹬角度也是加快兩腿交換頻率的一個重要因素。
⑤後蹬用力方向:後蹬用力的方向應力求與前進方向一致,如後蹬用力的方向偏左或偏右側會產生分力作用,減低前進的速度,影響身體重心移動的直線性。
然後逐一帶入博爾特的這一場身體數據和競技數據。
在「冠軍模型」顯示下,北亣京奧運會決賽上,博爾特的各項數據變動:
施加作用力F/N,7,對比之前2007年大幅度↑提升。
最大速度04s,比起之前一年,同樣提升↑明顯。
啟動加速度36,依然是提升明顯。
峰值輸出功率35,比起去年提升接近一百個點。
總體做功465,比起07年↑。
效率做功235,比起07年依然是單位效率大幅上揚。
送髖開始時擺動腿體前擺動角/°:3。
送髖結束時擺動腿體前擺動角/°:77。
送髖開始至結束時擺動腿擺動角/°:7。
送髖開始時擺動腿體前膝關節扇形角/°:8。
送髖結束時擺動腿體前膝關節扇形角/°:3。
送髖開始與送髖結束時膝關節扇形角度差:5。
……
看到這密密麻麻的數據顯示在大屏幕上,即便是這些「久經沙場」的老將和老教練們,也都覺得這些數據實在是太……詳細了點。
以前的大賽總結,和這個比起來,根本是小學生水平了。
「奧運會中用了 25 步。」蘭迪在上面看著視頻,一點一點撥動進度條道:「較其餘選手少 2-6 步,顯示了博爾特超強的步長能力。步頻+步長,他目前是最為完美的一個。」
「奧運會著地瞬間和垂直階段博爾特支撐腿膝角分別是 1°和 8°。」
「啟動的路徑偏差很小,相當筆直。」
「膝關節向前運動時,他的髖部會向內旋轉,並且會有大量的橫向重心轉移。」
「他的啟動姿態也明顯不夠緊湊,反而是一反常規,有些放鬆。」
「我認為這是他採取了補償策略來最大限度提高開始階段的力的產生初始速度。」
「再看看博爾特的扒地。」蘭迪點了點視頻,播放了一會兒,再次暫停道:「看看他的扒地腳,重心的質點變化,他好像並沒有把腳放在重心之下,我認為他唯一可能放下重心的應該是在起跑階段。這就意味著,因為腳越靠近身體重心,這個人就越能快速的完成跑步周期,這樣成績自然也就更快了。」
「還有博爾特的臀部抬回問題。」蘭迪道:「這一點我認為是關鍵。」
「我們很多運動員過於強調步頻,而忽略了臀部的充分運動,這樣一來,動力會在逐步減少的步長過程中損失掉,從而影響成績。」
「還有博爾特的垂直震盪,很小。」蘭迪用小木棍點了點屏幕的一角,正好對著博爾特的跑姿道:「因為最小的垂直擺動通常會減少關節上的壓力,並且在運行過程中提高效率。」
「這都是我們訓練中比較忽視的一些要點。」
……
「好了,看看我們運動員這一次奧運會的數據對比。」蘭迪在上面打出了勞逸的照片,道:「首先我們對於勞的未來定位,從生理學上沒有太多問題,勞雖然身高比博爾特矮了25CM的身高差,但是我們能夠看見,即便是如此,勞的步長指數,依然是以249壓過了博爾特的245。這說明勞的確是應該走步幅流為主,步頻為輔助。也揭示了為什麼勞的後程這麼強勢的一大原因。」
勞逸居然可以在步幅指數上壓過博爾特?還真是。
但這放在以前的國內,怕是誰都不敢亂說。
生怕判斷錯了,迎來巨大的輿論攻擊。
「但是勞在擁有卓越步長指數的同時,他的步頻指數,相當的糟糕了。」蘭迪認認真真地通過數據模型,給所有的二沙島教練和運動員們,深入剖析道:「差了554。」
「勞,你的未來不僅僅要加強一下前程,你的整個步頻,也要強化,這樣才能跑得更快。」
勞逸雖然有些不那麼明白,可說到他自己的時候,他還是比任何時候都要認真聽教。
免得自己好不容易才混上來的二沙島第四把百米交椅,就這樣拱手相讓。
「途中跑勞你的著地角度比是3,比博爾特少了五六個百分點。而著地角度越小,那其實就是意味著勞的『扒地技術』還有不少潛力可以挖。」屏幕上顯示了一段分析,寫道:著地角度小意味著人的重心垂直投影點距離著地點更遠,必然產生更大的與跑進方向相反的支撐反作用力,造成水平方向的速度損失,影響跑速。
支撐腿膝角角度3變成了4。
這樣一來,勞逸兩個動作變化幅度太小,只有9。
而這兩個技術動作的膝角變動,尤塞恩博爾特最為明顯,他這個數據,比勞逸直接超過了一倍。這說明博爾特支撐腿肌肉退讓更加積極,又因為這樣,使得緩衝期支撐腿主動肌被被動拉長,肌肉初長度增加,橫橋和位點接觸面積加大,使得肌肉張力增幅。由此,可以變向保住博爾特在後蹬階段肌肉,發揮更大的收縮力量和速度。
具體怎麼操作呢,蘭迪看了看下面的蘇神,讓他上來一同解釋。
蘇神也不客氣,走上來就對著台下的勞逸,開口道:「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加快擺動腿的擺動速度,能有效提高緩衝和蹬伸速度,也能縮短比賽時間,最終得到提高步頻的策略。」
「大牛,寵溺的擺動腿最小膝角為5可以看出來,你的擺動腿摺疊程度還不夠,會影響你的向前性。今年一直到冬訓結束,你的擺動腿摺疊技術也要重新凝練一番,記住要儘量以擺促蹬,蹬擺結合。」
「好,我知道了小添哥。」勞逸聽到這裡,默默記好了筆記。
雖然理論知識他可能不是那麼優秀,但是蘭迪這種把數據換成了視頻,然後再配上文字分析的方法,讓很多理論知識不是消化那麼好的隊員,也可以很快進入狀態。
明白自己哪裡錯了,哪裡還需要繼續改進。
「凱哥,這是你的奧運會幾槍數據,尤其是著地瞬間的垂直階段,博爾特的膝角變化幅度接近20。而凱哥你,只有10出頭。這說明支撐腿從離心收縮到向心收縮,凱哥你做得還不夠。還有加強的空間。」
「再看看你的步頻和步幅整個100米的分布,還是略微有些前面過快了些。」蘇神道:「這樣就會讓你的後面沒有發揮出真正的極致,整體成績優化少,慢了些。尤其是第十一步到第十五步之間,出現的不穩定比較明顯。如果可以穩住,成績可能後還有進步。」
湖凱也推了推眼鏡。
看著整個投影大屏幕上自己的各項跑步數據,他也是耐心看完後,默默點頭。
以前沒有這麼詳細的數據分析系統。
因此即便是教練,也多半只能看感覺。
可是現在蘭迪帶來了科學化和體系化,一下子就讓團隊的可觀測性,大幅度提高。
冠軍系統模型之下,湖凱對於自己的不足,有了更加清晰可見的認知。
真是一目了然。
新隊員無所謂,對於這個系統認識不足,感觸也不深刻。
但是對於老隊員來說,卻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那種賽後復盤,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的「賽後復盤」,哪有這麼詳細,而現在……每個人都有一大堆東西可以記。
這就是體系化科學化的好處。
清楚,清晰,運動員想要改進什麼地方,有時候甚至看看數據的差距,那就已經是足夠。
……
「昊煥,我們看看你的這一組數據,你的身高比博爾特矮了五公分左右,但作為同樣是一米九以上的大個子,你的兩腿夾角和擺動腿角都和博爾特有明顯的差異。博爾特在這次決賽跑出來的兩腿夾角和擺動腿角分別為8和1,而你是100和1,這就說明了一點。」蘇神點了點繼續播放按鈕,上面顯示了另外一行分析,道:「你的後蹬階段的後蹬腳、後蹬膝角以及你的支撐時間過長,所以會導致你的兩腿夾角和擺動腿角都弱於博爾特。」
「即便是考慮生理分割曲線,我們認為你的這方面好好修正,應該還能更快。」
「具體的辦法是,加強你的兩腿鉸剪,適當減小的後蹬角度,縮短你的支撐時間,這是我們根據你這次奧運會這麼四槍百米計算出來的冠軍模型分析。」
趙昊煥看著,用手摸著下巴,直觀對比下,自己和博爾特放在一起,的確是可以在高清近景鏡頭下,看出很多毛病。而且對比以前,現在的調整,更加的細緻,更加的高端。
這是運動員已經進步到了一個更高水準後的調整。
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調整某個技術動作了。
這些身體數據,每一個,可能都要被翻出來逐一對比和查看。
至於為什麼用博爾特。
那還用說嘛。
因為博爾特是跑得最快的。
不僅僅是現在,在原本的時間線上,也是博爾特被無數次拉出來分析和對比。
一個人跑得最快,那麼他的任何一組奔跑數據,對於科學數據模型來說,都具備吸收、分析、借鑑的意義。這也是蘇神為什麼一定要給國內引入「冠軍模型理論」的原因。
不然的話,沒有一個科學數據模型理論指導,光是依靠所謂的教練員經驗總結。
實在是太陳舊了點。
用蘭迪在後世的原話就是——
「我經常告訴一些教練,不要和我爭論科學問題。我現在告訴你的是全世界科學家都已經是認可的事情,你只需要照著做就可以。如果沒有訓練心理學和生物化學人體力學等等這些科學知識的整合,你不可能創造一個新的訓練體系,這是基本常識。」
「教育本不是鼓勵種花家教練到米國去學習,因為很多知識都擺在哪裡,並且全是中文的,只需要教練們去課堂上認真系統學習……我覺得種花家應該讓所有教練參加科學培訓,如果不經過課堂的培訓,就不給他們畢業證書。要讓教練員們都明白,這是我的專業,我們所有上崗的教練必須是專業的。」
參考蘭迪這段話,訓練真正的科學化,走出曾經霸占了田徑訓練體系中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經驗訓練主義」,非得有真正的科學儲備才可以。而且還不是一個人,需要很多聰明的頭腦一起運轉。
畢竟一個人的頭腦,總是有極限。
就算是蘇神自己,如果不是重開,那麼他也不可能一個人就做完這麼多事情。
而且到了後期,即便是他,也需要一個強大穩定的團隊和實驗室,不斷推陳出新。
運動科學,最忌諱的就是,故步自封。
以為什麼東西就是最好,然後不再去超越和突破了,那樣就失去了科學運動的意義。
「最後是我自己。」蘇神讓蘭迪他們重新過來,但是蘭迪卻擺手拒絕。
因為蘭迪和拉爾夫曼希望蘇神可以自己來。
對於他們來說,帶出幾個優秀的運動員,雖然也有很高的成就感,但是……最高的成就感還是幫助一個國家打造出整體的科學化運動體系。而這些,最終還是需要本國人來操作。
看到兩個人這樣表示,蘇神也沒有什麼好說了,點點頭,就繼續對著播放的視頻說道:「這是我這次100米的四槍。」
「大家可以看到,我從預賽到決賽,四槍之內,步數其實都在略微增加,均步頻也在增加,均步長卻在縮小。也就是說,我的步頻指數在隨著比賽的推進不斷升高,步長指數反而縮小。」
「以下展示的是我這次北奧4槍的百米跑過程分段步頻變化,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為起跑後的加頻- 保持- 下降三個階段,呈現出倒「V」字型。另一種情況為起跑後的加頻- 保持- 下降- 再加頻- 再下降,整個過程步頻變化趨勢呈現「M」字型。」
「考慮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關係,高步頻跑法,在全程快速跑進過程中,往往不能多次出現並保持極高的步頻,又考慮前面一種主要是出現在預賽和複賽,後面的半決賽和決賽都是M字類型,所以我認為後一種在高強度對抗裡面,可能目前生理條件下更有研究意義。」
「而現在同樣是對比博爾特。」蘇神按下暫停鍵,大屏幕上出現了自己和博爾特兩個人的跑動圖,道:「我們就可以看見,博爾特在北亣京奧運會上從第 6 ~ 35 步,這段百米跑的過程中很長一段時間或距離的步頻是不變的。而其餘選手,包括我自己在內,在這些分段上均有較大的上下波動。我的話尤其是過了60米後,波動就越發明顯。」
「那這個波動越小代表著什麼呢,看看這一組數據,貝利破世界紀錄時全程步頻變化非常小,全程最大與最小步頻僅差 0. 1 步/秒,前 10 米就達到 4. 63,一直保持到 30 米,從 30 ~60 米他的步頻上升到 4. 72 步/秒,在最後的 60 ~ 100 米段步頻又回復到 4. 63 步/秒,。」蘇神認真的看著大屏幕說道:「所以他的全程步頻變化線幾乎是一條水平線。」
「那麼我們要提出一個假設。相對其餘選手來說,博爾特全程的步頻是較低的,是否較低的步頻能維持較長的時間,且不容易疲勞?」點了點滑鼠,蘇神道:「雖然博爾特是步頻類型,但是因為生理條件的關係,他的步幅天生就很大,打個比方跑百米5步,別人跑49步,從能量分配角度,你只跑了他的 80%左右距離。根據數據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我國運動員還是外國運動員,只要正確激發了六秒定律,那麼基本上都會在自己的絕大多數運動員都會在第30-34步開始降速。如果你步幅大,27步就到60米了,那麼你可能要80米以外才會進入前面說的生理自然降速階段,如果你步幅小,32步才到60米,那麼65米左右你就自然開始降速。由於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機制,人不可能長時間維持在一個很高的頻率上,而在全程中只有通過升、降頻率來完成百米跑,所以怎麼穩定,成了一個關鍵。」
「但又是不是步幅越大就越好呢?」蘇神看著下面說道:「那肯定不是。」
「因為即便是步幅,超過博爾特也不是沒有,比如布隆菲爾德(百米跑過39步半)。如果你考慮人體的生理比例,看步幅指數,加特林,貝利科爾,麥克羅傑斯等等都比博爾特更好。因此國內單純擴大步幅的思想並不適合所有人,減少、消除冗餘的「擴大步幅」,步頻+步幅搭配才是最好。畢竟現代短跑的本質就是,以蹬為基礎的高速位移中的放鬆技術,因此我們要確定按照人體個人的生理條件打造每個人不同的黃金步幅步頻配比才是未來趨勢。」
「我們國家陷入了人們通常將步長與步頻當作「因」,而把跑速當作「果」,即人們通常認為的「有怎樣的步長與步頻,就會出現怎樣的跑速」。」蘇神道:「大部分人都是從優化步頻與步長角度入手,對專項速度的提升進行研究。可其實步頻、步長和專項速度間並不存在直接因果關係。跑速屬於運動員處在跑動狀態時身體重心水平位移運動學參數,但步長與步頻則屬於時空結構參數,雙方是從不同角度對運動員跑動中運動學指標進行描述。」
「那怎麼做才是最合理呢?很早就有類似說法,比如即合理速度=運動員最大步長 9%×最大步頻 1±5%。因此未來我們也要在數學模型研究上下功夫。若想有意識地促進步長增加、單步時間的減少,其實必須會使跑動力連續性與各個環節的用力系統性、共濟性遭到破壞,會給人體跑動速度帶來不良影響。實際上,對短跑運動員而言,其跑速主要會受到高速跑放鬆能力與高速擺動能力的影響,因此,在未來相關研究中,應該重視對人體高速擺動能力進行反映的運動學參數,並圍繞其展開深入探究才會更加科學化和體系化。」
蘭迪都在下面聽著,點點頭道:「把整個人當成一個整體機器運行嗎?這個觀點有點意思啊。對吧老夥計。」
正說著呢,就看到拉爾夫曼陷入了沉思。
根本不帶搭理旁邊的蘭迪。
因為蘇神這個說法,給他提供了一個新思路,的的確確現在大家都太注重單純的步幅步頻速度之間的研究,其實忘記了,身體是一個整體,是一個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如果作為整體來研究,是不是未來還能發現更多路徑和辦法?
「再看看我自己這邊,奧運會著地瞬間和垂直階段博爾特支撐腿膝角,其實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來,因為體能和發揮原因,我決賽的這一槍在途中跑階段,40—50米明顯數據要比半決賽數據偏差大,對比我自己目前被冠軍系統收集起來的數據,更是分別偏移了10~5。」
「這說明我扒地的穩定性,還有欠缺。」
「而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用一個新技術理念來進行優化。」
新技術?
一聽這個大家來勁了,紛紛看著蘇神,眼睛差點冒出小星星。
就連蘭迪都呆了。
明明是總結性分析會,怎麼就變成了直接給出結論,推出新技術了?
你這麼搞。
我們以後在隊內做教練,壓力很大,很難辦的啦。
蘇神插入了自己做好的PPT,等電腦開始讀取U盤後,道:「就是這個。」
「未來冬訓我們將會讓有條件的一批人開始訓練,增強自己的途中跑扒地能力。」
而這個時候,在大屏幕上,赫然寫著幾個大字————
優化版「信用卡」著地技術。
PS:這種類型章節不好寫,哈哈哈哈,寫得好慢啊,但是相信這麼一來,真實感可以爆炸了。而且趁機改進,推出新技術也是順理成章哈~~~~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幫助小紫深夜看論文爆肝ing~~~o(╥﹏╥)o~~~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