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太空爭霸

  1968 年,整個世界正處於美蘇華三國在太空領域爭霸最為白熱化的階段。

  特別是美蘇兩國,持續不斷地向太空發射衛星和載人飛船。

  美國精心制定了阿波羅計劃,蘇聯則推出了暴風雪計劃,華盟也毫不示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天宮計劃,毅然投身於這場風起雲湧、聲勢浩大的太空競爭之中。

  在這一期間的太空探索歷程中,發生了諸多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1964 年 10 月 12 日,前蘇聯率先實現了多成員升空(3 人),此即著名的上升 1 號;

  1965 年 3 月 18 日,前蘇聯成功完成了艙外活動,這便是上升 2 號;

  1965 年 7 月 14 日,美國國家航空宇航局(USA-NASA)的水手 4 號首次飛越火星(在距離火星 9,846km 處);

  1965 年 12 月 15 日,美國國家航空宇航局(USA-NASA)的雙子星座 6A 號/雙子星座 7 號進行了首次載人太空飛行器之間軌道太空對接嘗試,儘管只是相伴而行,尚未實現真正的對接;

  1966 年 2 月 3 日,前蘇聯首次達成了月球軟著陸,並成功進行了月球拍攝,這就是月球 9 號;

  1966 年 3 月 1 日,前蘇聯的金星 3 號首次展開了對其他行星的探測以及硬著陸;

  1966 年 3 月 16 日,美國國家航空宇航局(USA-NASA)的雙子座 8 號/Agenatargetvehicle 首次成功實現了軌道會合;

  1966 年 4 月 3 日,前蘇聯的月球 10 號首次實現了人造衛星繞月飛行;1967 年 10 月 30 日,前蘇聯進行了首次無人狀態下太空回合嘗試,即 Cosmos186andCosmos188。

  由此可見,在 1966 年至 1968 在這段時間裡,蘇聯在太空競爭中屢次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其發射的頻次達到了驚人的 215 次,這一數字遠遠超越了美國的 132 次和華盟的 87 次的總和。

  正因如此,當面對美國和華盟在太空領域展開合作時,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態度強硬,直接放出豪言,宣稱蘇聯將憑藉自身的強大力量,在太空領域擊敗美國和華盟。

  實際上,在某些關鍵的領域,華盟所取得的突破要比美蘇更早。

  例如,在載人飛船以及太空作業等方面,只是因為華盟不想在太空競爭中過度投入和深陷其中,所以往往在美蘇雙方公布相關成果之後,才選擇放出自己的消息。

  當然,在一些特定的領域,華盟當時確實無法做到,但通過不懈的努力,也在後續的幾年中成功追趕了上來。

  不過因為華盟的崛起,劉言發現,對比前世的格局,美蘇兩國雖然都受到了一些影響。

  然而,從整體情況來看,美國收到的影響顯然比蘇聯要大的多。

  這一世,美國的勢力範圍只是在美洲地區和西歐地區,中東地區,由於蘇聯和華盟的排擠,早就退出了。

  所以說這一世美國可打的牌比前世少的不是一般的多。

  而蘇聯的勢力範圍在劉言的記憶中基本和前世差不多,唯一變化的也就是中亞中東的對手,由前世的美國變為現在的華盟。

  蘇聯在歐洲地區的影響力依舊強大,通過華約組織與北約組織的對抗,蘇聯保持著在歐洲地區的戰略優勢。

  在中東地區,蘇聯也擁有一定的影響力,通過支持一些阿拉伯國家,蘇聯在該地區的利益得到了維護。

  在亞洲地區,蘇聯繼續保持著對印度等國的影響力,並通過與大陸的關係,在亞洲地區形成了一定的戰略平衡,與華盟形成對峙形式。

  至於非洲地區,就不用說了目前已經被華盟牢牢控制住了。

  在美洲地區,蘇聯的影響力相對較弱,但通過與古巴等國的關係,蘇聯在美洲地區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所以說此消彼長,這使得美國在應對蘇聯的競爭中,愈發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

  最近,隨著華盟的影響力逐步向中亞、中東地區不斷拓展和延伸,同時蘇聯在與美國的競爭中抽出了餘力,華盟與蘇聯在中東地區的衝突也逐漸呈現出增多的態勢。

  正是這一原因也是華盟決定與美國開展合作的關鍵原因之一。

  當然,在選擇與美國進行合作的過程中,華盟並非毫無保留,而是有計劃的控制,最鮮明的就是,這兩年在美國蘇聯紛紛加大對月球探索的時候,華盟並沒有跟進,而是不斷強化地球周圍太空的基礎。

  同時,華盟不斷改善進出太空的方式,期望通過多種方式降低進入太空的成本,如太空梭和可回收火箭等。

  也正是由於華盟高層的精準把控和策略規劃,給外界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美國和蘇聯處於領先的第一檔,華盟獨自位列第二檔,而歐洲各國則處於第三檔。

  外界不知道的是,在太空領域的投入方面,華盟取得的成就,不僅不比美國和蘇聯少,甚至還更多。

  在華盟的太空計劃中,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精力。

  當然,如此多的科研成果,肯定代表著華盟大量的投入,這些投入換算成華元那可是個天文數字。

  以南洋為首的華盟 16 國,每年都會堅定不移地拿出百分之三的國家財政,全力投入到這場激烈的太空競爭之中。

  隨著華盟各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在 1968 年,應用於天宮計劃的經費達到了令人震驚的 570 億華元。要知道,這筆巨額資金已經超過了全球九成國家的 GDP。

  高投入,肯定帶來了高回報,目前華盟已經構建成了相對完善的太空產業鏈。

  比如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領域,不僅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而且已經成功實現了商業化應用。

  並且就在今年,也就是 1968 年,華盟已經制定了全球定位計劃,代號為天網系統,類似於美國的 GPS 系統。

  另外,在太空育種、太空育苗、太空製藥等方面,華盟都已經實驗成功,第一批相關的作物也即將在今年上市。

  至於太空旅遊、太空工業等領域,目前仍處於實驗階段,正等待著進一步的突破和發展。

  目前華盟已經能夠做到近9成5的把握,讓普通人進出太空,可以說期待已久的太空旅遊用不了多久就能在華盟實現了。

  在劉言與克里斯蒂亞娜結合後,華盟與美國在空天領域的合作就開展了。

  當然了雙方都會留一手。畢竟這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

  華盟方面,更多的是想通過合作的到探索月球的相關資料。

  而美國則是想通過合作探探華盟的底,華盟航天工業在美國和蘇聯眼中一直是一個謎。

  雖然美蘇兩國都知道,華盟的太空探索肯定不止是暴露出的這些。

  可是華盟的太空技術究竟達到什麼程度,兩國都拿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