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縣衙退思堂,燈夫掛起兩盞燈籠,映照出皮應舉有些疲憊的身形。
安慶知府皮應舉午後才趕到桐城,自從薛推官不倫不類的招安失敗,只兩天時間,桐城的局勢已經發展到難以收拾,城內城外各行停業,遠近無賴之徒紛紛往縣治匯集,南北通衢的官道被阻斷。局勢已經十分危急,逼迫知府也只能親自趕赴桐城處理民變。
以前皮應舉來桐城,是住在分守道衙署,那裡是為分守道來出差準備的,衙署雖小卻一直有人打掃看管,所以皮知府每次都選擇那裡。但這次桐城處於無政府狀態,整個縣城也就縣衙還安全一些,所以皮應舉只能在後進的廂房屈就,這退思堂就成了他辦公的地方。
桐城知縣楊芳蚤來到堂下,對皮應舉恭敬的道,「皮大人,下官已制好安慶府衙的招安布告,明日一早便張貼於六門四隅。」
皮應舉嗯了一聲,楊芳蚤抬頭觀察了一下皮應舉的神情後繼續道,「那黃文鼎午後來衙前,重申不犯縣倉、南監、官舍,但神色甚為倨傲。城中各處亂民照舊圍聚,午後又搶了劉秀才家,將劉秀才家付之一炬。」
他說完後,皮應舉還是沒有表示,楊芳蚤知道皮應舉不滿,喉頭有些乾燥,終於承認道,「下官無力約束賊眾,連衙門胥吏亦難以管束,白日間來衙待命者,已不足平日三成。」
皮應舉輕輕開口道,「且來的那三成,亦不敢信之用之。坊間有人說,衙門胥吏盡為賊所用。」
「下官愚鈍!」
皮應舉擺擺手,「本官得到的消息,吏部初定你為福建興化府知府,大好的前途,萬不可受此民亂拖累。」
楊芳蚤全身微微一抖,他確實托人在京師活動,便是為了升任知府,皮應舉給他的考評也非常之好,確實對他有知遇之恩。
他在宿松數年兢兢業業,如今確知吏部落定官職,原本十拿九穩的官位,卻因代理這桐城知縣而變得遙不可及,一股氣實在難以緩過來。心中把那前任知縣辜朝薦的十八代祖宗都罵了個遍,要不是辜朝薦提前離任,自己怎會遇到這百年難遇的民變,這運氣也是沒誰能比了。
楊芳蚤躬著身體,聲音有些顫抖,「下官八月二日才履職,前後不過二十餘日,下官實在冤枉。」
皮應舉沒有絲毫同情的神色,「天下紛亂,南直隸乃朝廷財賦砥柱,安慶雖偏處南直隸邊角之地,那也是南直隸。在皇上心中的份量是不同的,若真是亂起,你覺得誰有心思看你何時履職的?更無人在意你冤不冤枉。」
楊芳蚤啞口無言,片刻後疲憊的對皮應舉道,「大人說的,下官都明白,可賊人肆虐,下官確已應對乏力。」
皮應舉站起身來背手走了兩步後道,「本官來桐城之前,徽寧池太兵備道王道台,帶著一個姓潘的游擊來府衙,聲稱若是桐城亂民繼續圍聚,便要領兵來桐城平亂。被本官一口回絕,你可知為何?」
楊芳蚤稍稍一想回道,「請兵容易送兵難,大人擔憂桐城要遭兵災。」
「非也,有兵入桐,便意味著你我牧令無能平息亂局。」
楊芳蚤默然片刻,粗粗的喘了一口氣,「王道台是兵備,自然用兵制暴。但我等牧守地方的難處,實不足為外人道。」
楊芳蚤滿腹怨氣,他心裡還有一句,就是王公弼恐怕巴不得桐城大亂,然後他帶兵來一股剿滅,獲得軍功以便有機會升任巡撫。
兩人心中都明白,但都不說出口。
皮應舉在退思堂中慢慢轉圈,「市井小兒亦四處傳唱,賊過如梳兵過如篦。池州兵馬過江入桐,王大人倒是邊功顯赫,但若丘八荼毒地方,桐城士紳交章彈劾,這筆帳最後仍要算在我等牧守身上。」
「不知那池州兵馬軍紀究竟如何?」
皮應舉嗤笑一聲,「有池州府吏員過江來,說王公弼要調兵剿寇一事傳出,池州營中士卒星散,剩餘者聲稱無開拔銀絕不過江。此等兵馬若是來了桐城,你這知縣可還有一日安寧?」
楊芳蚤嘆口氣道,「賊來苦賊,兵來苦兵,下官亦是前後為難。」
「是以分守道那邊覺著,能不麻煩兵備道就不麻煩。桐城局勢還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賊人雖勢力已成,仍可緩圖之。」
楊芳蚤點頭道,「大人說的是,可下官亦憂慮,若是不請兵來,由小亂而大亂,豈非得不償失。」
皮應舉舉起一隻手,「所以不請兵這話,不能本官說,也不能你說,要由桐城士紳來說,日後即便有些亂子,我等也有所開脫。♠🐳 ➅9sħ𝓤א.ᶜⓞ๓ 👻👤」
楊芳蚤佩服的道,「下官明白了,那些鄉紳士子家大業大,最是萬般不願讓兵來,只需請他們上書王公弼,便是實在證據。」
皮應舉點頭道,「兵是不請了,但亂子還是要平。首要記住,亂民不可一概而論,城中為亂者成千上萬,皆亂民乎?非也,必區分首從,以散其力。為首者不過黃文鼎一干人等,多說不過二三百,余者愚民不過乘火打劫,貪圖眼前便宜,絕非為黃文鼎等人賣命。我等不願兵來,但卻可借兵之勢。本官問那王公弼要兵道招安憲牌,屆時聲言有池州兵自安慶來,脅從之徒便會頃刻散去,然後便可緩緩圖之。只剩那二三百亂賊,便好應付了。衙門胥吏既不可靠,便要依靠城中士紳之力。還好下午本官剛到,方孔炤便尋上門來,言說官紳併力滅賊之法。」
楊芳蚤默想一下,便記起了這個方孔炤,此人是職方司員外郎,此時正在桐城丁父憂,因為是在職京官,丁憂之後便要官復原職,所以在本地士紳之中甚有影響。
如果有方孔炤相助,那楊芳蚤底氣又足了一些,徹底否決了請兵的任何可能,因為軍隊引起的風險比賊寇還大。
楊芳蚤吸一口氣後對皮應舉道,「謝大人親身赴桐指點迷津,下官知道如何去做了,此時已顧不得什麼前景,只望儘速消弭亂局,而不至連累各位上官。」
「本官來一趟桐城不算什麼,分內之事爾。南直隸乃天下財賦半出之地,任何風吹草動都是大事。此次只要不惹得巡撫、巡按親來安慶,便是邀天之倖了,否則本官也愧對張都堂。」
「蘇州與安慶遠隔千里,不知張都堂是否已收到申詳。」
皮應舉抬起頭,閉著眼道,「加急鋪遞,應是快收到了。」
……
蘇州府吳縣縣城,一艘烏蓬小船划過蜿蜒的河道,悠悠停靠在石塘水竇岸邊的一株大榕樹下,身穿白色短褂的船夫上岸後在樁石上熟練的系了小船,然後提著船槳往岸上走來。
岸上等候著七八人,其中有一名身穿七品官服的文官,還有數名衙役書手。
那文官上來恭敬的接過船槳,短褂船夫抬起頭來,約四十多歲的年紀,臉頰清瘦,雙目炯炯有神,顯得非常幹練。
他只是對那文官微微頷首,口頭上並無致謝。
船夫稍稍整理一下身上的水漬後,對那文官說道,「自南仁河至觀瀾港,為運河治水第一要緊之處。經本官查閱,其長闊定於正德弘治年間,距今久遠,河道各處多有變遷。其主河支河之闊度定不能短少,方才我巡汛之時,已發現三處河道變窄,你既為知縣,應儘速疏通,此處既是治水,又是保運,萬不可輕忽。」
那知縣聽了躬身答應,船夫本來要說其他一些河道事宜,見旁邊一名老者在往前走了一步,知道老者有話要說,便對那知縣道,「你稍待片刻。」
知縣連忙退下,老者立即上前來低聲稟道,「方才收到徽寧池太兵備道王公弼牒呈,另有安慶知府皮應舉申詳,皆系加急鋪遞。查安慶府桐城縣八月二十二日現匿名貼,內稱代皇執法等語,二十三日夜有人聚眾為亂,於城樓殺人懸屍,延燒兩家鄉宦門房。」
船夫一直很平靜,一直聽到最後微微皺眉道,「鄉宦?」
老者低著頭,「正是兇險之處,去歲有宜興之變,四月溧陽之事餘波未平,皆涉鄉宦。」
船夫沉吟道,「你的意思,桐城此事背後又有某位大人的操持?」
「職下不敢,只是說此事兇險,皆因那位大人最懂聖上的心思,鄉宦之事一個處置不當,便有結黨之嫌。」
「桐城那兩名鄉宦乃何人?」
「吳應琦和葉燦,分別官至南大理寺卿、南戶部尚書,已致仕多年。此兩人皆非東林。暫與大人無關,但桐城詩書傳家之大族不少,除了何如寵之外,既有東林又有閹黨,桐城士子之中多為復社。其中牽涉複雜,若桐城只是尋常兇案就此了結,那也罷了,但若形勢繼續發展,便難以盡言。」
「既有代皇執法的帖子,便不是尋常兇案。」船夫停頓一下輕輕道,「東林、復社。」
老者把聲音壓到最低,「一旦沾染上這兩樣,朝中那位大人便會窮追不捨,務要與虞山先生牽連起來。」
「舉朝皆知虞山先生乃本官座師,皇上明見萬里,不會被他輕易蒙蔽,他若牽強附會,徒惹笑柄爾。」
「大人掌江南十府,此天下財稅所出,向來舉朝矚目,那位大人未必甘心大人久據此位。」老者抬眼斜打量四周,「前些時日張溥與本府推官周之夔論戰,復社士子群起圍攻周之夔,誓要將其逐出蘇州府,此事已在朝中物議沸騰,言說江南官場縱容復社。四月溧陽之變波詭雲譎,因大人應對得當,其背後之人未盡全功。此時桐城事起,無論大小皆不可輕忽,萬不可授人以柄。」
船夫眯眼默想片刻道,「王公弼的意思是如何處置。」
「王道台在牒呈中言稱,收報之時,亂民多寡、頭領一律不知,皮應舉與桐城知縣楊芳蚤又堅拒調兵,此兩人已星夜入桐安士民之心。王道台欲駐節安慶觀望形勢,暫不調兵過江。」
「暫不調兵?王公弼能調得出兵否。」
老者低聲道,「職下上月曾往池州,徽寧池太兵備道之下,實無可用之兵,大江以南倒也罷了,偏有安慶孤懸江北,此一府歸於應天巡撫治下,卻與蘇州相距千里,又天塹阻隔,實難兼顧。」
「安慶歸於應天巡撫治下,便如南陽之地分隸河南湖廣;六和、江浦在江北卻歸於應天府,此乃朝廷犬牙相制之意,不令天險為人擅專,此時不說也罷。」
「雖是如此,但安慶只有一水上守備。陸上無一兵可用,一旦有事,則仰望於千里之外。如今流寇肆虐湖廣河南,萬一荼毒江北,於大人終是隱患。」
船夫輕嘆道,「此事今年已兩奏於皇上,皆被駁回,只能容後再議。你派人留意著巡按衙門,不能讓他們先把桐城之事上報。」
「職下明白,晚間便會聯絡布在巡按那邊的耳目。」
「桐城之事不可輕忽,你明日往池州面見王公弼,令王公弼每日一報。要他在南岸儘速匯集兵馬,一旦桐城有變,即刻過江剿滅亂賊,以免釀成巨禍。」
船夫說罷,拍拍下擺上被船槳沾上的泥漿,一躍上了馬背,老者立即上了自己的馬跟隨而去。
旁邊站著的一名衙役對旁邊人問道,「你可知這人是誰?」
「想來該不是啥了不得的人物,否則怎會一人一船巡汛。」
衙役嬉笑道,「那你猜錯了,他便是應天巡撫,張國維!」
……
注1:張國維崇禎七年四月到任應天巡撫,重視水利,常單舸巡汛,著有《吳中水利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