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究竟是什麼兵器!」莊渠震驚道。
張儀喟嘆:「曾有耳聞,昔年我大夏便因其中之一而被震懾,但沒想到,竟已大規模裝配。周安世敗得不冤。」
信使滿面血痕,痛苦嘶聲:「不是大帥不血戰,亦非將士不敢死,但面對這些鬼神殺器,仿佛稻草收割,一倒就是一片啊。好不容易,我們和對方近身肉搏,奈何卻破不開敵方盔甲,而對方兵刃更是超過我們數倍,輕易可斬斷我方兵刃……這仗……沒法打啊……」
信使匍匐在地,嚎啕大哭。
「退得對,這是無謂犧牲。如今尚有多少兵馬。」張儀安撫一下道。
「回稟大相,白日一戰損失兵馬四萬餘,剩下十六萬盡數遁入延城,匯同延城一萬守軍禦敵。末將趕來之前,高起已經在準備攻城。只怕,他們還有未曾展示之攻城利器啊。」
一戰居然損兵折將四萬,張儀也不禁眉頭緊鎖。
莊渠悶哼一聲:「不要被高起嚇破膽!主上,我們要不要啟用真正的……」
張儀斷然一擺手:「還不到時候,至少這次的戰爭不能用!劉將軍,你立即回去,通知大帥,無需硬拼,若延城實在守不住,就退往碌、慈、俞三城,若還不能抵擋,就退來牧城,本相有把握在此止住高起腳步!」
他話剛剛說完,又是一聲急促的報信聲。
「報——大帥周安世急報,延城失守,秦軍擁有重型攻城火器,半炷香時間轟塌城牆,大帥急退往碌城——」
張儀面色頓時劇變,戰局進展竟如此之快,第一封戰報剛到,第二封已至,延城轉眼失守。
「報——」
還沒緩過神來,第三封急又報到了,即便張儀也震驚異常,這就說明前線異常吃緊啊。
「碌城傳急報,延城慘遭屠城,高起不留降兵,一萬斷後守軍及兩萬壯丁盡遭坑殺——」
「屠城?!」莊渠指節泛白:「高起!人屠!」
高殺神之名到底沒有白叫,傳說此人雖不屑殺平民,卻從不留降兵。但莊渠覺得只因牧州百姓被張儀遷走了,否則也未必。
張儀此刻手指猛的一抖,緩緩坐在蒲團上。
「女帝,高起……傳令,放棄四城,全速退往牧城。」
莊渠震驚:「放棄?」
張儀搖頭:「不放不行,只能徒增傷亡,來牧城吧,這裡占據地利,才是能抵擋高起的地方。屆時我們依靠牧城據守,王上援兵會自北方和東方而來,切斷高起後路,讓他成為夏境孤軍。」
莊渠猛地醒悟過來:「所以,您一開始就知道大帥抵擋不住,而誘敵深入才是真正的目的?」
張儀輕輕一嘆:「是啊,不要怪老夫,我不那麼說,周安世如何死戰,不死戰如何迷惑天下第一戰將。」
「原來如此,主上果然深謀遠慮!」
「還不止如此……」張儀緩緩道:「這種陣仗,才能看到秦國武備程度啊……」
然而,僅僅兩日後的兩份奏報,讓張儀直接愕然當場。
第一份還在預料之中,高起攻破碌城,屠城。大帥依張儀指示,放棄慈城和俞城,直奔牧城。
第二份,才完全出乎張儀意料之外,高起居然並未追擊,反而是襲擊了慈城和俞城,所到之處,兩城盡數化為廢墟。
張儀許久才回過神,忽然神色猛然一變,拍案而起:「不對!他根本不是要借道,女帝立威,只在牧州!」
——
與此同時,高起大帳中,顧思源手中翻閱一卷兵書,靜靜品茶。
不多時,高起大步走入軍師大帳。他一進來就仿佛捲入無邊血腥氣。
顧思源放下書卷輕輕一嘆:「大帥……何必非要斬盡殺絕。」
高起沉默的坐在桌案旁,端起茶盞喝了一口才緩緩道:「你知道本帥,嗜殺。」
顧思源搖搖頭:「天下皆知大帥嗜殺,然這千古凶名大帥當真要背下去?縱千百年後,黎民百姓依然會唾罵大帥啊。」
高起只是沉靜道:「總要有人背。」
顧思源慢慢嘆口氣,目光落在那書卷上:「逍遙兵道,蓋世無雙,其言,兵者國之兇器也,是啊……兇器。」
「戰爭,便是殺伐,殺伐,便是震懾,自古,大一統之路都是血腥鑄就,美名自會有人會贏得,但不是我們這種劊子手。」高起目光淡然,似乎看透一切。
「是啊,懷柔改變不了人心,惟有殺伐能打出個千秋太平。總要有人來做那執兇器之兇徒……」顧思源無限感慨。
「軍師,陛下局限於牧州而不入泰岳,君認為何如。」
顧思源緩緩道:「陛下目及四海,思慮千年,胸中丘壑非我等所能揣測。陛下認為,當下之機在於重置布局,要以戰養戰,於戰爭中壯大。總體而言,未曾背離第二個五年計劃。顧某思忖良久,方才明悟,正如逍遙兵道所言,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啊。在政治需要面前,戰爭的規模、波及範圍、引發反應都要能做到合理控制。如今出牧州,必然為天下圍攻,不出,反倒可震懾四國。而你我只需聽命,將命令執行到最徹底足矣。」
高起沉思片刻微微頷首:「只希望攝政王頂得住。」
顧思源笑笑:「頂得住的,你要相信他。」
——
牧州之戰開啟的這些天,皇庭也在時刻發生變化。
首先是貫日峰後山攻防戰。
英王自九月初一圍困太子府,到了九月十七,居然還沒有寸進。但太子府的守衛陣法已經明滅不定,顯然補給不足了。而太子府守軍也已經陣亡半數有餘。
但接下來,太子府的壓力將會更加巨大,因為武盟的強者抵達。來的足足有兩百名武道強者。他們據說並非出自盟主甲子指派,而是根據武盟規矩召開五方盟主大會,投票決定此事。這兩百強者的任務,名義上是要求太子束手就擒,接受泰岳聖地調查,聲稱可以對太子提供人身保護,但若太子負隅頑抗,則將配合英王拿人。
看起來很公正,很堂皇,但怎麼看,結果都是在幫英王,而此舉似乎更加坐實太子有罪。
有意思的是,武盟會以決策這個說法把太華撇的乾淨,但在許多人看來,這就是太華在出手。
然後就是山下攻防戰。迄今為止雙方對峙兵馬已超過十五萬人,前後展開了六次大戰,太子援兵始終未能突破英王防線。
可有心人卻察覺到,太子援兵,並沒有全力攻山,似乎有意在和對方打拉鋸戰,從快進快退蜻蜓點水般的戰鬥方式和極低的戰損就能看出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