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夷大軍侵襲中原,南境邊關失守,多地烽煙四起,陷入極度混亂的局面。【STO55.COM,無錯章節閱讀】
外寇軍隊奔流湧進,如同洪荒蔓延南境城鎮,他們殘忍無道,燒殺擄掠物而不為,當地中原百姓聽聞風聲,無不人心惶惶。
如今中原南境的邊緣城鎮,已呈現大逃荒情勢,有能力逃離戰禍的人,都拖家帶口往內地奔逃。
數之不盡的南境百姓,為了躲避戰亂,紛紛背井離鄉長途搬遷。
與此同時,十三國同盟的百萬大軍,看似海岸線般,在南境邊界拉開一字長蛇陣,穩打穩紮、齊驅並駕,既牢固又迅速的進軍掃蕩。
正因如此,中原百姓才會像趕鴨子似的,被蠻夷大軍趕著往內地逃亡。
事到如今,十三國同盟的百萬大軍,已經滲透南境邊區,攻下不計其數的邊境小鎮,在短短的數十天內,便占領九萬餘平方米,本該屬於中原的漢地。
然而,十三國同盟的百萬大軍並沒有停止他們進軍的腳步,依舊維持陣線,步步為營往前推進,不斷地侵占南境的鄉村和小鎮。
他們的軍隊亦如海嘯撲襲,又如蝗蟲過境,烏泱泱的掃蕩整片地區。
遭到蠻夷大軍侵襲的南境居民,雖有自發組成反抗軍,抵禦外寇入侵。
遺憾的是,蠻夷大軍人多勢眾,反抗軍根本擋不住他們。
大部分反抗軍的下場,都和司文臣、羅幔等人一樣,不說和蠻夷的主力軍一戰,即便是敵寇千人規模的先遣隊,也能將這群微不足道的反抗軍剿滅。
南境居民自發組成的反抗軍,數量倒是很多,其中大部分人是迫於無奈成為反抗軍。
畢竟,蠻夷大軍窮凶極惡,如果你不奮起反抗,就只有死路一條。
只不過,南境居民自發組成的反抗軍,零星的遍布在戰區各處,他們當前處境猶如風中殘燭,隨時都可能被發現、被剿滅。
目前南境居民自發組成的反抗軍,不可能硬剛蠻夷敵寇,他們只能隱秘行動,救助落難的中原同胞。
反抗軍唯一的優勢,就是他們常年居於南境,熟悉當地環境和地理,可以藏起來與蠻夷大軍周旋。
十三國同盟的百萬大軍,暫時沒有進攻南境的都城,他們只攻占小村與小鎮,俘虜當地百姓,以及掠奪當地的物資。
蠻夷大軍占領了小村與小鎮後,便繼續往南境縱深推進,以至於好幾個南境都城,都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誠然,蠻夷大軍並非無視南境的都城不管,他們採取圍而不攻的計策,讓南境都城自己投降。
此時陷入孤立的南境都城,位於蠻夷大軍的戰略區域內,他們得不到任何支援。
只要蠻夷大軍入侵南境的攻勢順利進行,他們就沒必要耗費氣力攻打都城。
蠻夷大軍只需困他們十天半個月,南境都城斷水斷糧,自然不攻而破。
甭管南境都城的郡尉出城迎戰,或者繳械投降,都比直接攻打都城來的划算。
此前韓秋澪推測十三國同盟,為何要選擇這個時間入侵中原,理由便是恰到收成季節。
夏季轉秋季,穀物處於臨近成熟的階段,南境百姓尚未來得及收成,蠻夷大軍就越境來襲。
如此一來,十三國同盟的遠征軍,既能就地取材保證軍需,又能讓南境的中原百姓苦於生計。
一旦中原鬧饑荒,就將陷入內憂外患的處境,到時候,看中原漢軍拿什麼來和他們戰鬥。
蠻夷大軍的攻勢不可謂不順利,十三國的統帥各執一軍,形同十三把尖刀,長驅直入捅進中原南境。
那麼,十三國同盟的百萬大軍,氣勢如虹的攻入中原南境後,他們在進軍的過程中,有沒有遭到一丁點阻礙和挫折?
答案自然是……有。
蠻夷大軍在侵襲南境時,遭遇到兩股力量的強勢反擊。
現在問題來了,這兩股力量究竟來自何處?是南境居民組成的反抗勢力嗎?
實話實說,真要阻擋蠻夷大軍的進軍,南境居民自發組成的反抗軍就算了。此時他們自顧不暇,只能盡全力保命,以及救助一些落難的同胞。
遍布南境各地的反抗軍,暫時還發揮不出任何作用。
畢竟,這些由南境居民組成的反抗勢力,都各自為戰,無法互相通報,無法互相協助,各方人馬都是孤軍奮戰,根本不能對蠻夷大軍產生一點影響。
在蠻夷大軍入侵中原南境時,最先展開反擊,讓十三國同盟大軍吃下首場敗戰的勢力,是西郡王麾下的平西軍。
首個讓蠻夷軍隊遭挫的人,並非周興雲,而是位於中原西境的貞矣親王。
十三國同盟的百萬大軍氣貫長虹,勢如破竹的攻入中原南境時,位於中原西境一側,由丹夏國將軍負責統領的蠻夷大軍,在圍困南境都城的過程中,被突如其來的平西軍,打了個猝不及防。
西郡王似乎早有準備,在丹夏國將軍抵近南境的冀町城,分兵展開包圍之勢時,讓平西軍越境,奇襲丹夏國的帥營。
通常情況下,西郡王麾下的平西軍,未經聖上和鎮南王許可,是不能派兵逾越到南境。因為這一行為,將會被視作謀反……
誠然,此一時彼一時,非常局面非常手段。
冀町城陷入四面楚歌,被蠻夷大軍包餃子,城中十數萬中原百姓無處可逃,只能龜縮在城內死守。
丹夏國統帥認為,他們若能占領冀町城,就能以此為據點,鞏固整條戰線,使其固若金湯,有利於大軍繼續向前推進。
丹夏國統帥想儘快拿下冀町城,便利用他們進軍路上抓到的中原人,逼冀町城開城門。
當初周興雲等人穿越到西方大陸,阿拉特賊團進攻邁巴堡用過的殘忍手段,如今在南境各地城鎮頻頻上演。
困在南境都城的人們,每時每刻都能聽見城外同胞的哀嚎,每日每夜都在絕望中度過。
十三國同盟的主力軍,雖然沒有親自進攻南境的都城,但他們都各顯手段,逼迫駐守都城的郡尉繳械投降。
要知道,攻破一座南境都城,所帶來的利益,比攻下小村小鎮好無數倍。
說句不過分的話,蠻夷大軍掠奪的小村小鎮,得到的收益,相較於南境的一個都城而言,真是連零頭都沒有。
南境地區最好的東西,幾乎都囤積在都城內,甭管財物還是美女。
再則是,根據十三國同盟的協議,誰打下的都城,該都城的領地與財富,就歸誰所有。
丹夏國的統帥自然不願錯失良機,他們這支隊伍,算是十三國同盟軍中,進軍最快最順利的一路軍。
在丹夏國的統帥看來,他只需拿中原人當炮灰,驅使俘虜攻城,給冀町城守軍施壓,要不了多少天,對面就會乖乖投降。
畢竟,逃亡到冀町城的中原人,怎會忍心看到他們的親人,在城外慘遭蹂躪與屠殺。
就這樣,丹夏國統帥的軍隊,便駐紮在冀町城附近,心想攻下都城後,直接入駐冀町城,以此作為侵略中原的橋頭堡。
當然,丹夏國統帥的軍隊駐紮在冀町城郊外,蠻夷大軍的行軍,並沒有因此而停滯。
除了丹夏國的軍隊外,其餘蠻夷將士依舊按照原定計劃前進,儘快侵占中原的領土。
這麼做的理由有兩點,一是在中原組織兵力反擊前,他們占領的地盤越多,對我軍的優勢就越大。
二是,十三國同盟十三路大軍,表面上看似每一支軍隊,負責進攻一片地區。
實際上,這個區域劃分的很模糊,他如果不及時搶占地盤,隔壁軍隊就會差一隻腳過來,把本該屬於他的地盤給拿下。
丹夏國統帥已經收到消息,另外十二路大軍的領袖,都帶著本國的主力軍,在南境都城附近駐紮,一邊給南境都城施壓,一邊讓其餘非本國的軍隊,繼續前進攻占南境的小村小鎮。
反正小村小鎮沒有多少利益可圖,給別國的將士拿點油水,算是對他們的獎賞。
只要他們能按照規定,定期上繳掠奪來的軍需補給品,維持大部隊的運作,其他的就由他們自行分配。
丹夏國統帥的想法挺好,但他忽略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他與另外十二路的軍隊不同,西北方不是友軍,而是西郡王的地盤。
或許,丹夏國統帥心底知道這點,但他認為西郡王,沒那麼快做出反應。
蠻夷大軍突襲南境,連鎮南王都反應不過來,更何況是西境的郡王。
再則是,正如上面提到過的,西郡王未經聖上和鎮南王許可,貿然出兵南境,這是謀反行為。
綜合前前後後,丹夏國統帥便沒在乎西郡王的勢力,帶著本國的遠征軍,駐紮在冀町城郊外。
不過,話雖是這麼說,可丹夏國統帥還是留了個心。
小心駛得萬年船,丹夏國統帥斟酌了許久,終歸還是派了幾名丹夏國榮光武尊,潛伏在西境邊界,監視西境勢力的動向。
丹夏國統帥很謹慎,但他還是低估了西郡王的手段與魄力。
倘若遇上普通的軍隊,丹夏國的榮光武者,自然能輕鬆應對,及時返回營地向丹夏國的統帥匯報情況。
但是,他們遇到的對手,若是古今強者,事態則另當別論了。
區區幾個丹夏國的榮光武者,碰上中原的古今六絕,大概是有去無回了。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