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筆記 雜記(一)

  【鮁魚水餃】

  沒有比青島鮁魚水餃更好吃的水餃。

  山東膠東沿海水產肥美豐富,除了鮁魚水餃,還有墨魚水餃、黃魚水餃、蠣蝦水餃、海參水餃甚至金槍魚水餃等各種海鮮餃子。

  邊福開的老邊餃子館(1829年)是金氏世界紀錄歷史最久的餃子館,特色是會煸餃子餡。

  餃子的原型是張仲景為了幫助耳朵生凍瘡的流民製作的「祛寒嬌耳湯」,所以北方人才會養成在立冬和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南方冬天不容易耳朵凍瘡,過年吃餃子的習俗也就沒有傳播開。

  北方人吃餃子時要吃一碗著餃子的湯,是為「原湯化原食」。既有助消化,也能補足流失到湯里的水溶性維生素。

  【小籠包】

  吃小籠包蘸十來秒醋可以起到降溫的作用,就可以不用先咬破皮吸湯汁,而可以直接整隻吃下口了。

  小籠包的美味是用儘可能薄的皮包住儘可能多的餡(包括肉和湯)的博弈。

  松毛湯包的吃法是要把小巧的小籠包子泡在高湯中,連湯帶包一起吃入口,一邊喝一邊咬。一般是撒了蔥花和胡椒的骨頭高湯。

  小籠包清代時在南方被叫做小籠饅頭。

  小籠包口味隨地域各有特色,無錫出了名地偏甜,常州加蟹油,南翔以雞湯煮肉皮凍。

  小籠包來源於開封灌湯包,開封灌湯包由開封名廚黃繼善改良,採用了以水打餡的做法。

  【牛肉麵】

  蘭州拉麵講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湯清,麵筋道有彈性,牛肉只有少少幾片,重點在喝湯和吃麵。油潑辣子能夠飄在清湯的湯麵上,卻不與湯融合,用筷子挑起麵條時,辣油自能附著在麵條上。

  湖北的襄陽牛肉片一辣二麻三鮮,牛肉用料豐富,是蘭州拉麵牛肉的二十倍!由於高油高鹽麻辣口味重,流傳不廣。

  四川的內江牛肉麵被譽為「巴蜀小吃之首」,麵條滑、牛肉香、味麻辣,屬於川菜的酸辣味型。

  台灣牛肉麵結合了廣東的燉肉技巧、山東的麵食技巧和四川的調味技巧(豆瓣醬),匯聚了五湖四海的人文風土。最適合的吃法不是加酸菜,而是在上面前先剝好蒜,喝一口湯,吸一口面,吃一塊肉,咬一口大蒜,獲得多層次的調味。

  【炸醬麵、熗鍋面、打滷面】

  小麥中蛋白質含量越高,麵粉筋性越強,口感越耐嚼。古時物資流通不發達,北方麵粉的筋性更強,麵條變化多,於是麵食文化更為流行。

  南方小麥筋性較差,製作麵條太軟口感不佳,於是就在麵條里加入鹽和鹼。俗話說「鹽是骨頭鹼是筋」,加鹽可以提高麵條韌性和硬度,加鹼提高延展性。麵條顏色會因此變黃,如廣東的竹升面。

  日本的麵粉蛋白含量同樣較低,於是他們製作出了柔軟的烏龍麵。

  炸醬麵手工拉麵分為抻面和切面,抻面需要做最多八次套扣(拉麵)。炸醬麵炸的醬各地配方不同,一般是黃(豆)醬和(甜)面醬按照不同配比混合。

  熗鍋面發源於山東,熗是將切好的原料用沸水焯或者溫油稍微加熱,加高湯燒開後放入醬油等調料,最後下面,面熟後連湯帶面盛入碗中。湯多面少,適合北方禦寒。

  打滷面,要把食材分開處理後,以爆香的蔥姜蒜末為底位一一炒入,融合其味。另一鍋煮麵的同時,把料理好的滷子勾芡(即打滷),面煮好後盛碗澆上滷子。

  【刀削麵、貓耳朵】

  「一葉落果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做刀削麵講究「刀不離面,面不離刀」,技藝高超的刀削麵師傅可以做到每分鐘削出二百刀左右,並能削出剛好六寸長的麵條。

  山西貓耳朵是丈母娘愛做給女婿吃的菜,意寓希望女婿聽話。

  【蛋炒飯、揚州炒飯、陽春麵】

  中國料理、法國料理和土耳其料理是世界三大料理,而八大菜系的淮揚菜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是發明了蛋炒飯。

  https://

  天下武功出少林,舉世炒飯出揚州。全世界眾多炒飯的原型都是蛋炒飯,蛋炒飯原型是隋煬帝下揚州時吃的「碎金飯」,顆粒分明、蛋色似金、油光閃亮、飯白如玉。

  揚州炒飯的發明者是嘉慶年間揚州知府,大書法家尹秉綬。他嗜好美食研究,創造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菜飯合一」的料理揚州炒飯,此外還發明了伊府麵,乃是干燒伊面的原型。

  陽春麵的名字來源不有趣也不夠準確,略。

  蝦籽陽春麵以湖蝦的蝦籽曬乾做成湯頭,加入胡椒粉和豬油。干蝦籽是淮揚菜重要的調味料之一。

  也可以把餛飩加入陽春麵一起吃。

  上海陽春麵必加豬油和醬油。上海有一種極品陽春麵,要用黃鱔魚骨熬高湯,是大戶人家的講究。

  北方的面粗,加熱時間長,所以叫「煮麵條」,南方面細,下鍋很快就能煮熟,所以叫「下面」。

  【面線糊】

  古代消息傳遞不發達,想讓料理變得有名,得靠膾炙人口的故事。

  「乾隆皇帝微服私訪,吃到這道菜,龍心大悅,賜名xxx」就是清代非常常見的一種推銷方式,為許多地方菜的普及做出了貢獻。至於乾隆是不是真的吃過,這就不是值得深究的事了。

  閩南面線糊便是如此。傳說乾隆南巡來到泉州羅甲村,村里一窮二白沒有好菜招待皇帝,急中生智做出了面線糊,結果乾隆和所有類似故事中一樣龍心大悅,賜名「龍鬚珍珠粉」。

  泉州人吃麵線糊喜歡配一根油條,其他有些地方則是配燒餅或饅頭。面線糊是否合格關鍵看湯汁,要色澤通透,湯汁濃稠,糊而不爛,鮮香淡雅。

  【白肉料理:蒜泥白肉、回鍋肉、生爆鹽煎肉、姜燒豬肉】

  小技巧:在醬汁中加點煮肉後放冷的高湯滋味會更鮮美。

  小技巧:煮肉時冷水下鍋和熱水下鍋的區別:冷水下鍋有利於除腥味,但鮮味也會流失較多;熱水下鍋容易內外熟度不均,能保持較強肉鮮。具體看料理內容和個人喜好,如蒜泥白肉是白切肉蘸醬,避免腥味多冷水下鍋;回鍋肉以多種調料煸炒,冷水熱水皆可。

  白肉料理起源於滿洲人的「跳神肉」,袁枚的《隨園食單》就有記載豬肉白肉片是「北人擅長之菜」,乃是「跳神儀」後不加調料自片自食的白煮肉。

  四川人把吃肉開葷叫做「打牙祭」也是類似的原因,每月兩次祭祀財神、土地公用的肉只能是白煮,祭祀結束後分食,由此產生了不少名菜,如回鍋肉和客家小炒。

  現代的蒜泥白肉首創於清末民初名為「竹林小餐」的成都參觀,店名取字竹林七賢,故客人也雅稱蒜泥白肉為「竹林白肉」。

  四川「李莊白肉」的蒜泥白肉也是一絕,做法有所不同,只取「二刀肉」。二刀肉是豬後腿上第二刀切下的肉,第一刀肉太肥,第二刀則是圍著一圈肥肉的瘦肉,肥四瘦六。二刀肉中瘦肉部分的口感僅次於豬瘦肉中口感最好的裡脊肉,是做蒜泥白肉和回鍋肉的最佳選擇,但量少價高,如今餐館都用五花肉代替。

  回鍋肉做好的訣竅是放個板子在煮好的肉上,將肉質壓緊密並形狀方正,便能將肉片得均勻。肉要斜切,「橫切牛、斜切豬、豎切雞」。最重要的調料是郫縣豆瓣醬。

  郫縣豆瓣才是川菜之魂,辣椒不是。沒有辣椒的川菜很多,約有三分之一,沒有豆瓣醬的川菜很少,少之又少。以郫縣豆瓣與各種調料的結合是川菜的標誌特色。

  生爆鹽煎肉是回鍋肉的姊妹菜,後者熟炒,前者生炒,省掉了將五花肉煮熟的工序,但因為要花二十分鐘時間將所有味道炒在一起,做法雖容易但並不省時,是道讓人慾罷不能的下酒菜。

  日本人1923年後才開始興起養豬,之後才有了自己的豬肉料理,到昭和時代養成了豬肉配生薑醬油、牛肉配大蒜醬油的飲食習慣。日本最適合做生薑燒肉的食材是瑪奇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