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第278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第278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叫曾度的差役,回答得幾乎沒有什麼漏洞。

  可在人們的印象之中,差役大多都是奸猾之人。

  其實這本也無可厚非,這些差役都是本地人,而且父子傳承,在縣裡廝混得久了,上官和世族惹不起,又成日催促他們公幹,若是不壓榨小民,他們向上沒法交差,向下呢,又沒辦法立威。

  久而久之,這差役個個都如泥鰍一般,滑不溜秋。

  這是先入為主的印象,因而很快,王錦便眯著眼道:「我瞧你的口音,和其他高郵人的口音不同,你莫不是偽造的差役吧。」

  曾度見他刁難,回答得更是小心翼翼,忙道:「小吏本是揚州安宜縣中公幹,一個月前,都督府將小吏調來了此地。」

  王錦一時語塞。

  其他人也覺得蹊蹺。

  一般情況,縣中小吏都是本地人,畢竟……只有他們對於本地情況了解得最多,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本縣的小吏,是從其他地方輪替過來。

  說穿了,這時代鄉土觀念極重,你不是本縣人,是沒有人會敬畏你的。

  王錦便笑了:「哈哈,爾初入本鄉,兩眼一抹黑,也能辦差?」

  「這就看辦什麼差了。」王錦老老實實地道:「倘若是欺人,肯定辦不了的,這是小吏的實在話,便是有人想要塞錢給小吏辦一些事,小吏也不敢輕易去拿……」

  說到這裡,此前還明火執仗的氣氛,似乎輕鬆了一些,許多人都意味深長的笑了。

  只有李世民還在一頭霧水,倒是陳正泰看出了李世民疑問,便低聲道:「恩師,外鄉人到了本地,往往不知情況,不敢輕易拿錢的,畢竟不知裡頭的深淺,一旦拿了人錢,不能為人消災,少不得有人要鬧,到時說不準就要惹禍上身了。只有那些本地的老吏,他們知曉輕重,知道什麼人可以欺,什麼的錢可以拿,而且往往都會有掮客從中穿針引線,方才敢索要人財物,為人辦事。」

  李世民恍然大悟,難怪這麼多人都露出了意味深長的樣子。

  想來這些人……也是門清吧。

  李世民心裡想,朕才是天子,天下人不給朕送錢,卻都給朕的臣子,還有臣子下頭的差役們送錢,求他們辦事,如此說來……朕還沒有這些人明白?

  王錦本是氣勢洶洶,說到這裡,這板著的臉也不禁繃不住了,他只好又瞪一眼:「可是你這外鄉人,既辦不得差,要你在此有何用?這都督府,真是胡鬧,太不像話了。」

  曾度卻不禁笑了,而後回答道:「郎君這裡又有所不知了。都督府也早有明令,設吏的本意,乃是安民以及協助百姓,因而固然外鄉人來此沒有辦法立威,可小吏所做的差事,大抵都是協助農人農耕,偶爾代人寫一些書信,亦或者催告一些都督府最新的文告,還有統計村中人丁,丈量土地,管理文牘等等雜事。」

  「這些事,對於百姓們而言,都是有利而無害,百姓們雖偶有人對此有怨言的,可絕大多數卻都極力配合,大家彼此融洽,又非是去勒索錢財,滅門破家,要這威信……又有何用?這立威信的事,是稅營的差事,催繳錢糧就得要這威信,可這不是小吏的本份。所以小吏雖是外鄉口音,可到了哪一個村落,總不至被人故意刁難,往往事情還算順遂。」

  他說得很誠懇。

  而一直想捉這差人小辮子的王錦,這一下子卻無詞了。

  在他的印象之中,這百姓都很刁蠻,刁蠻的百姓你得鎮得住,得讓他們乖乖交糧,乖乖的服役,哪裡有不兇惡不立威的道理?

  可人家直接降維打擊,因為都督府這裡將職責分清楚了,小吏所做的事,更多的是類似於店夥計一般的雜事,就譬如帶著牛馬來村里給村人耕種糧食,這需要有威信嗎?

  畢竟,小民們又不傻,總不至這樣的人都要趕走,少不得要歡天喜地將人迎進村來,若是能因此而節省一些勞力,真是求之不得。

  這就好像,你去要人把錢交出來,便需一個凶神惡煞,而且在本鄉還需有勢力的人。可你去送錢,還需這樣的人?

  李世民聽到此,一時也陷入了沉思。

  此時,他不由道:「倘若遇到了糾紛呢,如何解決?」

  誰也沒想到,陛下親自排眾而出。

  陛下開了口,這下子是誰也不敢再說話了。

  曾度道:「若有糾紛,自是小吏這樣的人進行調解,正因為我是外人,所以雙方反倒會信服一些。」

  李世民皺眉,他心裡有著太多的疑惑,便又忍不住問:「可你自外鄉來,就算你肯勤勉,可如何杜絕其他似你這般的人懶惰呢?」

  王錦站在一旁,不禁在心裡讚嘆,陛下這句話,真是直指了要害。

  是啊,說是說的好聽,問題在於,從前的小吏為何肯勤快下鄉,那是因為有油水,現在看來,油水沒了,這些小吏如何還肯好好辦差嗎?

  倘若陽奉陰違,誰能管得住?

  曾度瞥了李世民一眼,心裡震驚,因為……他發現……眼前這個人,竟有些眼熟。

  而後像是突然想起了什麼似的,眼眸頓時張大了一些,而後結結巴巴地道:「陛……陛下……小民見過陛下。」

  眾人愣了一下,隨即譁然。

  沒想到在這偏鄉之內,竟還有人認識李世民。

  這區區小吏,是如何認得的?

  李世民也很是狐疑地道:「你認識朕?」

  小吏便正色道:「如何不認得?只是開始覺得有些面熟,此後再見陛下的氣度,便可確定了。我家都督說自己乃是陛下的親傳弟子,雖在揚州,卻無一日不對恩師朝思暮想。於是……便命人用一種奇怪的畫技,繪製了陛下的畫像,張掛在寢臥,說是要隨時瞻仰。此後,都督覺得還足夠,說這畫像只在寢臥,又不能隨身帶著,於是便讓各個衙堂,以及所有的公房裡,都需懸掛聖像,不只如此呢,便是揚州的廟宇,道觀、學堂、作坊也統統讓人張掛了。下吏在縣裡出入的時候,就時刻瞻仰聖容,豈有不認得的道理?」

  李世民:「……」

  杜如晦等人聽到這個……也算是徹底的服氣了,真他娘的被姓陳的這個小子……玩出了花來。

  連寺廟和道觀都張掛了?

  這樣說來,到底是佛祖的金身在中間,還是聖像在最中?

  李世民聽到這個,一臉詫異,他腦子裡第一個反應,便是陳正泰這個傢伙,到底將他畫成了什麼樣子。

  可細細一想,這個法子未必不是好事,人們只曉得皇帝,可皇帝到底是誰,只有天知道。

  某種程度而言,皇帝在小民們眼裡,只剩下了一個稱謂而已,可一旦有了畫像,那麼這一切便深入人心了。

  李世民居然有一種奇妙的感覺,心裡打定了主意,到時得看看這是怎麼回事。

  此時,這小吏似乎後知後覺的,卻是激動得不得了,這是皇帝啊,還是能動的,這可比聖像上的皇帝要鮮活多了。

  他兩腿一軟,撲哧一下拜倒在地。

  李世民道:「不必跪拜,快起來回話。」

  「拜著好,拜著好,陛下,小吏腿軟,已站不起來了,這樣……會自在一些。」

  好吧,似乎也只能滿足他這奇怪的要求了。

  「朕再問你,難道你就沒有想過躲懶嗎?你如實說來,若敢隱瞞,朕不饒你。」

  這的確又是一個好問題,於是王錦等人又都豎著耳朵聽著。

  曾度覺得人一拜下,整個人居然輕鬆了許多,他深吸一口氣,便道:「小吏怎敢說假話?這一方面,是都督府將所有的吏員都進行了造冊,而後建立了功考簿子,若是查到了躲懶的,極有可能降你的職,甚至可能開革。另一方面,是因為……因為……前些日子,就在這高郵縣,一個叫王九思的老吏,升為了主簿。」

  李世民一臉不解,前頭的話,他是能理解的,功考嘛,不就是將這些小吏都進行造冊,像官員一樣的進行管理嗎?

  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可後面那說是一個小吏升了主簿……這裡頭又有什麼關係?

  「主簿啊!」曾度見李世民不解,很是激動地道:「陛下有所不知,我等是下吏,與官是不同的,官吏有別,可是……這小吏有了功,辦事勤懇,卻能升為主簿,那主簿可能在很多大人的眼中是不入流的,卻也是官啊,真正的官身啊。」

  曾度說到這個,激動得聲音都顫抖起來了。

  其實……這確實是破天荒的事。

  事實上,這件事對於整個揚州所有的小吏,都有著很大的震動。

  要知道在古代,良家子是很不情願去做吏的,但凡是有一些志氣的人,都認為一旦做了吏,便好像永世無法翻身一樣。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因為吏雖輔佐著官,可實際上,因為種種緣故,人們對吏或多或少有所歧視。

  而官和吏之間的區別,更是不可逾越的天塹一般,做官的可以升遷,身份極高,有優厚的待遇,子孫們也可以得到蔭庇。

  可吏呢,一日為吏,生生世世便是吏,他們是沒有出頭之日的。

  可有了這一個先例,卻讓所有小吏們看到了希望,大家都打起了精神,因為……他們也有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望野。只要勤勉,只要突出,只要幹得好,自己未嘗沒有機會,這可是真正能改變出身和前途的大事啊,哪怕這個機會可能微乎其微,可萬一成了呢?

  此事一出,揚州各縣的小吏明顯士氣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不少人開始有了那麼點盼頭,幹事也有勁了。

  以往一點都不顧及自己名聲的人,現在也開始關注自己的名聲。從前做事沒有分寸的人,漸漸也開始有了分寸。從前偷懶的人,見身邊的人都開始勤勉了一些,也害怕遭致非議。

  曾度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想試一試。

  想想後世的那些科舉,幾萬幾十萬人參加,三年能中幾個進士?

  可依舊無數人寒窗苦讀,將自己的前途寄托在那八股文上,其根本的原因,是有人開了一個向上的通道。有了希望,人才會有動力。

  如若不然,似曾度這樣,一輩子勞勞碌碌,卻世世代代為賤吏的身份,你不讓他沾油水,卻還想讓他好好幹活,憑什麼?

  李世民雖有些地方不甚理解,可見曾度激動的樣子,卻也猜測了幾分。

  他若有所思,似乎受到了啟發,而後又道:「只因為這個原因嗎?」

  於是曾度便又道:「還有便是都督府設立了一個專門進行吏房,對我等小吏進行了管理,不但我等的錢糧可以得到保證,按時能給還算豐厚的錢糧讓我等衣食無憂,除此之外,還規定將來老了,退了下來,每月也給三十斤糧,兩斤肉進行補助。」

  「都督府雖讓我等幹事,卻可讓我等衣食無憂,我等沒有了後顧之憂,自然盡心按著都督府和下頭各縣的指令辦公便是。」

  曾度這番話表達得十分清楚,李世民大抵明白了什麼。

  不過……這一切都是曾度自己說的。

  李世民自是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很多事卻不能只聽一面之詞。

  不過李世民此時,已能感覺到這揚州的一些改變了。

  於是他沉思片刻,便道:「朕來考考你,朕倒是想知道,是否一切如你所言。」

  曾度似乎一點懼意也沒有,甚至很坦然地道:「請陛下示下。」

  所有人更專注的聆聽,大家都努力地想從曾度的口裡察覺到什麼漏洞。

  李世民隨即便道:「此村是什麼村。」

  「宋村。」

  「村中有多少人丁?」

  若是尋常的差役,其實是很難回答的,因為他們不關心這個。

  曾度卻是不假思索的就道:「有男丁九十三人,婦孺和老弱二百三十六人,此村在附近,算是大村了,在這裡,又有糧田四萬七千二百三十餘畝。有桑麻田六百五十畝。官府執行的乃是口分田制,只不過以往的時候,口分田有很多的弊端,譬如在進行人口分田時,會出現本村的百姓,分到的田地在數十里外的情況,因而,針對這些,兩個月前,本縣重新丈量土地之後,將口分田重新進行了分配。」

  「除此之外,也允許各村百姓,交易口分田,相互置換,都是以就近耕種的原則。為了解決這個情況,都督府和高郵縣連續下了十七道公文,都是規範口分田之事,此事是這幾個月來,最緊要的事了,正因為緊要,便連本縣縣令,也親自巡查,不過幸好,大致百姓們還算滿意。」

  他一口氣說了一大堆,李世民再聯想到蘆花村的情況,心裡真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才好。

  按理來說,口分田的事,真不算什麼難事,可難就難在,各州各縣許多人都有私心,人有了私心,於是再好的事,最終也辦砸了。

  反觀這宋村,若是真能盡心把事辦好,那還真是一件天大的功勞啊。

  李世民原本以為,只要制定了完備的律法,所有人照著律法去執行,那麼便可天下太平。

  哪怕只執行了六七成,這天下的百姓,也可安居樂業。

  可結果呢……結果就是,有的人連一成兩成都執行不了,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世上多少善政變成惡政,又有多少好事辦成了壞事,不都是因為如此嗎?

  李世民眼裡有著讚賞,不斷點頭,這曾度一個小吏,你說他是外鄉人,可是他對這裡的情況卻是了如指掌,不得不說,只看這吏,大抵就知道宋村的情況絕不會太壞。

  於是他點了點曾度:「此人可用。」

  留下這四個字,隨即看了一眼不遠處的村莊,便又道:「進村吧,進村去看看,單憑几句話,還不成。朕親眼見了方才知道真假。」

  曾度便連忙起身,他聽到陛下一句此人可用,一時百感交集,這句話真的可以當做傳家寶了,能讓子孫們傳八輩子,吹上兩百年的啊。

  他心裡自是欣喜萬分,立即道:「下吏給陛下引路。」

  「不必啦。」李世民微笑著擺手道:「你在此,朕反而不自在,只怕村中的人也不自在,倒不如你去忙你的公幹。」

  曾度本也是玲瓏之人,聽了這話,便一下子明白了什麼,倒沒有想著再糾纏,立馬轉身要走。

  只是剛想離開,卻冷不防的,他目光不小心瞥到了不遠處的陳正泰身上。

  顯然,他也是見過陳正泰的。

  真是萬萬想不到,陳都督竟也在此,便一下子又激動起來了,竟是快步到了陳正泰面前:「下吏見過都督……」

  他再一次激動得不得了。

  陳正泰尷尬地點點頭,道:「噢,不錯,不錯,本都督記住你了,曾度是吧,嗯,去忙你的吧。」

  這曾度頓時仿佛吃了蜜餞一般,整個人有了精神,某個一瞬間,他心裡仿佛生出了某些期望。

  嗯……似乎是那句老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我曾度也可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