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穴位之說

  「九首的事,你們可不能傳出去,特別是各家的小娃們,這事得嚴加保密,你得去跟每家叮囑一聲,把這事爛在肚子裡。」

  李道陵聽著陳豐的話後,心中一直想著該如何教鍾文,可這觀中,不管是誰,基本都知道鍾文的天賦高的有些不像話,對於保密之事,雖有叮囑,但卻一直也沒有嚴格的去管制,這才又一次的向著陳豐說起保密之事來。

  「觀主,你放心吧,這事誰也不會說出去,除非他不想在觀中待了,不過一會兒,我會再去叮囑一聲的。」

  陳豐知道這事是大事,可不能不小心,而且事關整個龍泉觀的未來,他也是這龍泉觀中的一份子,其他人也同樣是,這誰要是把這事給捅出去了,招來了大麻煩,這一切都將改變,任誰也不想過著那被人欺壓的生活。

  「九首現在在查看關於穴位的書籍,他雖然入觀的時間短,但卻是很努力,以前也未曾讀過書,很多的書他只能靠記,好些不太懂,只能慢慢教,好在他的記性好,這也算是補了他這些年沒有讀書的缺憾了。」

  李道陵望著藏書的屋子,心裡一直不得勁,感覺像是擔誤了鍾文好些年一樣。

  陳豐,也望了望那間屋子,知道裡面有著不少的藏書,他也曾經去看過,只是對於他而言,讀書,好像並不能給他帶來什麼變化,陳豐追求的是武道上的突破,所以一直以練功為主,真要讓他靜下心來讀書,那還不如殺了他才好。

  「觀主,要是以前知道九首有此天賦,早就該收他進觀中了,可惜,一直也未曾注意他。」

  陳豐也在惋惜,如果早幾年把鍾文收入到觀中,說不定,這幾年下來,鍾文早就不是如此了。

  「是啊,不過現在也不晚,畢竟九首還小,還有不少的時間,以後好好教導,必然會有所成就的。」

  李道陵知道,九首確實錯過了最好的年齡,不管是讀書也好,還是習練功夫也罷,都不是最好的時間段,如果在鍾文六七歲的時候收入到觀中,到如今,想來也算是小有成就的了。

  此時的鐘文,早已沉入到他背誦穴位中去了,至於外間的師傅與陳豐的聊天,他可不會去關心,現在的他,只想儘早把這些穴位記住,並且搞清楚每一個穴位的功用。

  鍾文不知道穴位具體有多少個,也不知道如何運功行功什麼的,但對於記住這些穴位,肯定是有好處的,就連師傅都說了,抱元功的行功,是需要通過穴位的,所以,鍾文才這麼急切與努力。

  隨後,吃完早飯後的鐘文,又鑽進到藏書的屋子裡去了,繼續著他的背穴位書籍當中去了。

  這一切,看在李道陵的眼中,心中甚是欣慰,有如此努力勤奮的徒弟,他自認為足矣了。

  雖然,這一切在鍾文的心中,很是正常,可在李道陵,或者陳豐的眼中,就屬於一種勤奮努力的狀態。

  鍾文只是想快速的把穴位記在腦中,便於以後學抱元功的功法運行,當然,更是為了學成功夫,好保證自身的安全罷了。

  這些或許李道陵道他們並不知道,真要是知道了,估計也不會怪罪鍾文,誰不想自身強大一些,除了能保證自身安全之外,還能保護好家人,這一切在他們的眼中,好像並不會引起他們多大的不同意見。

  一整天,鍾文都在翻書,記憶中度過的,哪怕到了夜晚後,鍾文依然拿著一本書籍在翻著。

  第二天清晨,鍾文在李道陵的教導下,開始了第一次的運功。

  「九首,你要感受下丹田處,意想著有股熱氣,引導他,導向任脈……」

  李道陵擺著站樁的狀態,開始向著鍾文一字一句的教導,好在鍾文昨日一天裡翻看關於穴位的書籍,也知道了絕大部分的穴位在哪,以及正經與奇經的位置。

  鍾文依照李道陵的指引,開始意想著丹田處有股熱氣,或許對於普通人來說,這股熱氣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好在鍾文已經站樁半年多了,自然能隨意的感受到,指引著往著任脈而去。

  從清晨開始,一直持續了兩個時辰後,李道陵才結束了對鍾文的教導,只是讓鍾文好生記住剛才運行的路線,鍾文心中明白,這一切,將是一個新的開始,而且自己體內的那股熱氣,更像是一股內氣。

  這一切,使得鍾文異常的興奮,近一年的時間,終於可以學功夫了,而且還是內家功夫,這使得他更加堅持著要好好去背那些穴位圖了。

  雖說人體的周身穴位有八百三十個之多,可在唐朝時期,卻是沒有被發現出這麼多的穴位來。

  人體有著正經與奇經之分,正經,指的是十二正經,而奇經,自然指的是奇經八脈,也就是俗稱的奇經八脈。

  十二正經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奇經八脈的名稱為: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在每條正經還是奇經八脈上,都分布著不少的穴位,同樣,各經與脈之間的聯繫,也是不可分割的。

  在黃帝內經這本奇書中,共有記載總計一百六十個穴位,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部記載關於穴位的書籍了。

  而到了晉代,皇甫謐編著的『針灸甲乙經』中,卻是記載了三百四十個之多,而且有著一一的介紹論述,皇甫謐可以說是針灸鼻祖了,而他所著的『針灸甲乙經』也是華夏史上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

  而一直到了宋代,王惟一重新對穴位重新厘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並鑄造出了針灸銅人等偉大的成就,供後世學習。

  穴位,在中醫界中,又有著不一樣的存在,在華夏的古代中,看病治病,基本是不脫離穴位的。

  直至現代,中醫以及針灸之術,漸漸式微,使得中醫漸漸走向沒落,這也算是整個中醫界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