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利州商團初始見

  「李道長最近可還好?」

  打王內侍見到了李道陵之後,就問起安來了,更像是老朋友一樣的見面形式。

  「王內侍,你怎麼會有空來我龍泉觀?是不是聖上有話讓你捎給我啊?」李道陵瞧著鍾文帶著王內侍突然回來,一眼就能猜出王內侍來龍泉觀之因。

  「師傅安好,王內侍是來我利州的使君。」站於一邊的鐘文趕忙向著李道陵請安以及解釋了一句。

  隨後,李道陵與著王內侍就進了屋裡去了,而鍾文卻是沒讓進到屋中。

  鍾文摸了摸眼角,隨既去了飯廳去了。

  這也是頭一次自己師傅與人說話時背著自己。

  不過,鍾文也沒多大的心思,無非就是皇家的事情,索性,鍾文也不去過問,有些事情還是不知道的好。

  「九首回來了。」於麗瞧見鍾文來到飯廳,忙向著鍾文打著招呼。

  「於嬸好,今晚再多煮上些飯,還有多做幾道菜,觀里今天來了一個客人。」鍾文向著於麗回應了一句。

  晚飯時間之時,李道陵與著王內侍坐在一塊,還小聲的說著話,使得鍾文顯得有些開好奇了起來。

  雖說,他們二人此時所交談的,無非就是一些普通的日常話,但就這普通的日常話中,自己師傅與這位王內侍所聊的,偶爾之間,還夾雜著一些長安之事,使得鍾文感覺自己的師傅為何如此關心長安的事情。

  鍾文雖不解,但也不至於過度的去探聽。

  至於陳豐,自打成為了李道陵的弟子之後,這話越發的少了。

  也不知道是因為身份降低了的原由,還是因為別的原因,總之,現在的陳豐,與以往的陳豐不一樣了。

  「王內侍,我問一下,我那義女在長安現在如何了?你可知道?」終於,等到自己師傅不再與王內侍交談之時,鍾文開口問道。

  「九首小道長,你不問,我都差點忘了。我來利州之前,去了你那客舍,本來徐福還想寫封信給你,但我離開的急,所以也就沒有信件,至於你那義女,在長安過得還不錯,你可以放心,有我和李山關照著,沒有人敢欺負她的。」

  王內侍停下筷子向著鍾文回應道。

  本來,鍾文也差點把自己所收的義女給忘記了,在利州這麼忙,根本也無心思去想長安之事。

  要不是因為王內侍與自己師傅交談之時,偶有長安一詞,鍾文估計都有可能不會問長安的一些事情。

  況且,此時的他,本就滿腦子裡還是關於終南山三大宗門之事呢,哪裡還有什麼長安不長安的。

  在鍾文得到了王內侍的話後,到了寬了心,只要自己的義女任竹在長安過得好就行。

  飯後,陳豐把王內侍安排好之後,與著鍾文去了李道陵的屋子。

  至於師徒三人談了什麼,沒有誰知道。

  第二日,王內侍與著李道陵二人相坐交談,而鍾文卻是返回了家中。

  今日這一天,鍾文估計會在家中待一天,好好陪一陪家裡的人。

  又一日,鍾文帶著王內侍離開了龍泉觀,返回利州城。

  返回利州城的鐘文,雖說忙吧,但能忙的事情,無非就是參謀司那邊的事情。

  鄭之他們陪著使團開始各縣去巡視,根本沒有幾個官員坐鎮利州。

  要不然的話,說不定鍾文還會待在龍泉觀多幾天的時間,也好在家中休息一段時間。

  況且,觀里的人還需要他時不時的指點,再加上自己的小妹,也需要指點。

  如此說來,鍾文的時間真就有些不夠用了。

  可打這一次從龍泉觀回到利州之後,鍾文有了自己的計劃。

  身為道人的他,太注重這俗事,會讓他的重點偏離了道人該有的本質,這也是那日三師徒關門所議過的一件事情。

  師門仇怨大如天,況且龍泉觀目前沒有什麼人,只能靠鍾文這個大弟子了。

  「刺史,你看看我們商議擬定的這份計劃如何?」參謀司的司長拿著他們最近所商定的計劃書交給鍾文。

  「我先看看,看過後我們再商議一下。」鍾文接過計劃書之後,就開始翻閱了起來。

  參謀司新出爐的第一份計劃書,可謂是重中之重,同樣,也是計定利州未來發展的方向。

  前世的鐘文不懂這一塊,可以說是沒接觸過。

  雖說沒接觸過,但電視網絡什麼的總是看過一些的。

  計劃計劃,當然得先有一個框架,然後往裡面填上一些細節的東西。

  而這個框架,就是利州各縣現在的交通,以及政策了。

  至於細節,肯定是所需要發展的事情或項目,畢竟,這些是要掙錢,是要改善利州落後的情況的。

  「不錯,不錯,你們這份計劃書寫的不錯,看來,你們前段時間去往各縣實地了解過情況,要不然,你們也寫不出這樣詳細的計劃書來。」鍾文看過計劃書之後,先是讚揚了一把。

  說來,如果利州刺史換另外一個人的話,說不定就不會是此時的狀態了,而是按部舊班式的處理公務。

  計劃書上所呈現的,基本都是依照各縣情況來擬定的。

  比如三泉縣因地處利州北部,山林居多,無任何特別的物產。

  但山林有山的好處啊,所以三位直管三泉縣的參謀司人員,經過調查整合之後,在計劃書提出,以獵為先,後再養。

  當然,這養肯定是養殖了,主要以家禽類的為主,後續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其他的東西。

  還有那景谷縣,以魚為主,鼓勵農戶在閒暇時間多以養魚為主。

  當然,還有其他各縣的情況,基本都有著一些項目,但各縣都有各縣的分布特色。

  「計劃雖說很好,但你們有考慮過這以後的售賣嗎?還有,比如這景谷縣的魚,你們有想過辦法怎麼賣出去嗎?是鮮魚售賣還是魚乾售賣,可有計劃?」

  鍾文雖說先是讚揚這份計劃書,如果鍾文不是後世而來的人,就這份計劃書,說不定會被一些官吏給束之高閣。

  「刺史,你以前不是跟我們說過嗎?利州將來會成立一個商團,不知道刺史還記得嗎?」一位參謀司的成員說道。

  「哈哈,我當然記得,不過這商團之事,這不是還沒組建嘛,不過,你們能記住我說過的話,看來是用了心了。」

  「刺史,商團現在組建也不晚,只要這計劃開始往各縣頒布,由府衙主導,各縣分管,農戶種養,最後再由縣衙回收,府衙付錢,再由商團售賣,想來也是可以見成效的。」

  「嗯,這事可以如此。」

  「刺史,你以前跟我說過,景谷縣的銀魚美味,那日我們三人去了景谷縣後,特意考察了銀魚的捕撈和圈養,發現有一些漁民可以做到,而且已經有了一些漁民圈養成功了。」

  「還有,刺史你以前跟我們提過,這魚肉也是可以保存的,我們也試過幾回,確如刺史所言,蒸煮過後的鮮魚,放在陶罐中,然後用松膠密封,使得那魚肉可以存儲更長的時間。」

  隨著鍾文與著這參謀司人員的交談過後,鍾文終於是可以放下心來了。

  至少,他自己曾經講過的話,這些人都記住了,而且,還加入了他們自己的意見。

  第二天,鍾文又是開始往著各縣發了一道指令,那就是準備組建利州商團事宜了。

  雖說使團還在,這些事情最好還是背著使團的官員,但鍾文卻是不管。

  打第三日各縣的幾位主官來了利州之後,鍾文這個利州商團,終於是開始準備組建了。

  利州商團的組建,那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不管是從農戶,還是到縣衙,最終到府衙,各級都是受益者,而且,這錢財也都由著府衙負責。

  這麼好的事情,誰會不喜歡呢?

  況且,真要是做好了,這是功績,同樣,也有賞錢不是。

  利州商團的組建在如火如荼中進行。

  選用商團的官吏,還有一些負責各村情況的吏員,每一個都開始忙得腳不著地似的。

  前期的費用,那是相當大的。

  比如養家禽的種苗,需要府衙來負責買,然後發往各縣。

  當然,這狩獵之事,自然需要交給統軍府去搞定了,但眼下的統軍府,卻是只能暫時駐紮在葉家村附近,畢竟,圍堵之事還未完結。

  好在府衙有錢。

  原來利州的貪官污吏甚多,查處出來的錢數,都有著十多萬貫了,利州府衙現在可謂是有錢的很啊。

  至於百姓們是否願意,這些根本不是個事。

  他們只需要養,又不需要花錢,更何況,養些雞鴨鵝,以及豬羊之類的東西,最多也就辛苦一下。

  當然,這些東西死亡的可能性是不能小視的。

  好在有著鍾文半個獸醫在,這些問題也是可以降到最低了,哪怕是正常死亡,百姓們也不用擔責。

  半個月後,商團組建完成,各縣加入其中,有些百姓們也收到了需要他們養殖的種苗。

  不多。

  比如這家禽類的,每戶也就分到個二三十隻左右,最多不超過五十隻,不可能太多,因為第一次誰都不敢大量的往下發放。

  真要是全體死亡了,那府衙所支付的錢財,那可是一個大數啊。

  至於豬羊類的,相對就更少了,一兩頭的數量。

  商團最開始營業的,自然是景谷縣以及各縣江河水域邊上的漁業,那些才是最能見效的物產。

  居於水域邊上的,自然以捕撈為主,但這養殖嘛,現在已是快要入冬了,自然也就無法養殖了,只能待明年初夏時節捕撈過後,再圈養繁殖。

  某日,景谷縣江邊某村落。

  「張老頭,我說你行不行啊?這松脂要這麼弄,多弄一點,省得漏了氣,要不然,這罐魚肉可就要壞了。」一位吏員再在指導封裝魚肉罐頭的漁民們操作。

  「嘿嘿,我這不是第一次嘛,下次注意,下次注意。」那叫張老頭的趕緊陪笑道。

  「我就在這裡盯著,直到你們學會為止,這些可不是賣到利州,是有可能運到長安,賣給那些勛貴大官員們吃的,真要是出了什麼差錯,我利州的聲譽說不定就毀在你的手中了。」那吏員雖說不是很兇,但這話中之意,著實讓在場的十數位漁民不敢再大意了。

  「好,我們一定小心,一定小心。」眾人恭敬的回應道。

  如此的場面,不止一處。

  在整個利州,可謂到處都是這樣的場面,有去山上割松油的,有燒煉松油的,有燒陶罐的,有做魚肉的,什麼的都有。

  而這些方法,均出自於利州商團。

  每一步的操作,也均來自於利州商團,以及利州參謀司。

  當然,這些這個時代沒有的方法,也都均出自於鍾文。

  鍾文雖然不是很懂,也只是提出了一些辦法,去解決當下時代解決不了的問題,再由著參謀司的人,找工匠驗證,只要驗證通過,耗費錢財人力少的,基本都可以使用。

  利州的商團,就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之下組建的。

  第一批獲益的人,以漁民為主,至於後續的,就看各縣的種養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