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離又端起一杯酒,「攝政王殿下守護大雍多年,為皇上分憂解難。有這樣的王爺,是我們大雍的幸事。王爺,我代替皇上敬您一杯。」
說完,她就將手中的那杯酒水一飲而盡。
沈重夜也將他那杯酒水喝完,而後,淡淡一笑說道:「臣不過是做了分內之事。皇上一直都很信任臣,這是臣之幸。」
說到最後,他看了沈君臨一眼。
只覺得沈重夜的目光別有深意,沈君臨乾巴巴地笑了笑:「你是朕的手足,朕不信你信誰?」
「那臣定然不會辜負皇上的信任。」沈重夜緩聲說道。
姜離敬完酒,便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好。
「你好得很。」沈君臨湊到姜離的耳邊,用很輕的聲音說道,「你且等著,朕會讓你明白,你到底是誰的人。」
姜離臉色微微泛白,她強忍著體內開始翻滾的難受,勉強地揚起笑顏:「臣妾自然是皇上的人。」
「哼。」沈君臨只是輕哼一聲,沒有再多言。
而陸寧晚見沈重夜喝下了那杯酒,急得幾乎坐不住。
「王爺不會有事的。」就在這個時候,姜綰綰低聲在她耳邊小聲說道,「放心,一切盡在王爺的掌控里。」
陸寧晚聞言,原本懸著的心才稍稍安定下來。
「皇上,今日哀家有一份大禮要送給你。」此時,賀蘭太后忽然笑眯眯地向沈君臨說道。
「母后,兒臣不是說不讓您費心準備賀禮嗎?」沈君臨用無奈的眼神看了賀蘭太后一眼。
「再怎麼說,皇帝的生辰一年也只有一次,哀家這個做母后的肯定要精心準備賀禮,希望吾兒能夠龍體康健,平平安安。」賀蘭太后說道。
陸寧晚瞧著賀蘭太后和沈君臨,怎麼看都覺得這兩人像是在唱雙簧。
懶得去看賀蘭太后和沈君臨,陸寧晚又轉眸去看向了對面,陸家父子所在的位置。
這一次也只有陸聞遠和陸潛之來參加宮宴,因為陸家在別人眼裡還處在新喪之中,若是全家出動,倒是顯得有些奇怪。
陸聞遠和陸潛之也在悄悄地看陸寧晚。
但是他們也不敢有過多的眼神交流,眼神和陸寧晚對上的一瞬間,就自覺地移開了目光。
不過能看著自家父兄安穩的模樣,陸寧晚就已經很滿足了。
她之前最擔心的就是她的事情會影響到陸家,現在陸家人能夠出現在這個宴會上,證明她和沈唯玉的事情沒有影響到陸家。
「來人,將哀家精心準備的賀禮帶上來。」賀蘭太后朗聲說道。
眾人好奇的目光轉向大殿的門口,只見一名嬤嬤帶領著一大一小兩個身影,走進了大殿內。
陸寧晚看向那一大一小,眉梢輕輕揚了揚。
她沒有想到她居然這麼快,就能再次看到她親自做的易容面具。
只見身穿樸素淺灰色長裙的女子手裡牽著一個小男孩緊緊地跟著前面走的嬤嬤,她看上去很局促不安的樣子,神色緊繃著,眼神無處安放。
而她手裡牽著的小男孩,看上去倒是比她淡定得多,昂首挺胸地走著,絲毫沒有怯場的樣子。
小男孩的容貌看上去很清秀,鼻尖上有一顆小小的痣,更為他增添了許些乖巧。
其實那顆痣,是陸寧晚在製作這張易容面具的時候,不小心弄上去的小黑點,但是後來發現那顆痣反而使得這易容面具更加逼真了,她便留下了。
陸寧晚定定地望著小男孩,儘管他變了一張面孔,可她親手教養了那麼久的孩子,她還是能看出來。
女子拉著小男孩走到沈君臨的正前方,向他行禮:「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沈君臨看著跪在正前方的一大一小,眉毛微微皺起:「母后,你這就是你給朕的賀禮?」
「正是。」賀蘭太后笑眯眯地答道,「皇上應該是忘了,你第一次秋遊的時候,在南杭那邊寵幸了一名平民女子,那一晚,這女子就懷上了龍嗣。」
話音落下,整個金鑾殿就陷入了死寂之中。
今晚可真的是大瓜連連啊,這場宮宴來得不虧。
「說來也是巧合,昨日哀家出宮去禮佛的時候恰好是在寺院裡遇到了他們母子倆被人欺負,哀家看到了她身上帶著你給的信物,把她救下。」賀蘭太后說的句句都很自然,「這大概是神佛看不得龍嗣流落在外受苦,才指引者哀家遇到了他們。」
「你是柳翠?」沈君臨這才像是想起來了什麼,一臉驚訝的看向了那女人人。
「是,民女正是柳翠。」柳翠溫聲細語的答道。
沈君臨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到了柳翠的面前,親自將她和小男孩都攙扶起來。
看了一眼小男孩,沈君臨問道:「孩子叫什麼名字?今年幾歲了?」
「孩子叫羽兒,今年六歲了。」柳翠答道。
沈君臨確實是六年前去的那個,他滿意地笑了笑,摸了摸小男孩的頭:「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生辰賀禮。」
「皇上,這可是天大的喜事,恭喜皇上又喜得龍嗣。」這個時候,劉皇后笑盈盈地開口說道。
「皇上,這些年柳翠一個人帶著龍嗣生活不易,你可要好好地彌補他們母子啊。」賀蘭太后說道。
沈君臨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那就封柳翠為賢妃,讓他們母子留在宮中,朕會好好地補償他們之前所受的苦。」
柳翠露出一臉驚喜的模樣,趕緊拉著旁邊的小男孩謝恩:「謝皇上!」
陸寧晚看著眼前的這齣大戲,由衷地想給他們鼓掌。
這齣戲安排的可真的是水到渠成,自然合理。
如果不是因為知道那小男孩身上有詭異,她也會被矇騙過去。
想到這裡,她看向沈重夜,便看到他衝著她輕輕地點了點下巴,示意她往後看。
陸寧晚扭頭看向身後,只見坐在嬪妃位上的瑾妃,慢慢悠悠地站起身:「皇上,只是憑藉著這女子的一面之詞,也不能完全證明那個孩子就是龍嗣。」
此話一出,不少人都表示贊同。
特別是經歷了沈唯玉的事情之後,朝中的那些老大臣和親王們就更加贊同瑾妃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