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投,德國分裂,東歐反導系統……」
克里姆林宮一片寂靜,整座大樓似乎陷入了沉睡,寂靜的走廊沒有回聲,有亞納耶夫的辦公室依舊燈火通明。
亞納耶夫坐在座位上,呼吸沉重。他為自己剛剛察覺到的某種秘密而雀躍不已。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秘密。
一切都像是一開始梳理不同的線,正在慢慢的變得清晰起來。從帕夫洛夫的莫斯科郊外別墅告別之後,亞納耶夫就一個人在辦公室開始整理現在已經有的線索。
蘭利在歐洲的所有行動,盡收眼底。
美國冒著這麼大的風險在背後做小動作,已經不是小打小鬧了,而是支撐馬里奧政府的幕後金融資本家們已經支撐不住,準備痛下殺手。當最後一塊拼圖拼接上時,亞納耶夫終於明白了過來。
房地產泡沫和信貸危機不過是前奏,接下來爆發的還有周期性的產能過剩,加上馬里奧這些年的錯誤政策,在任時期的九十年代美國經濟並沒有呈現應有的繁榮,反而畸形發展就像毒瘤,在全世界開始擴散。到目前為止已經是危機重重。失血過多的人需要補血,當自身無法達到需求的時候,高度發達的貿易全球化為他們帶來了機會。讓戰爭來轉移自身的矛盾。
不過亞納耶夫預測的是,巴爾幹地區和東歐親蘇國家是重點照顧的對象。
如果按照歷史的進程來推算,現在的加盟國應該也是硝煙瀰漫的戰場。
果真美帝忘我之心不死
他才是最大的邪惡軸心。
羅斯福新政更像是緩解病痛的麻醉劑,而當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才是拯救美國的手術刀。
「美帝的所有行動都是預判在蘇聯不會崛起的情況之下,他們認為蘇聯已經衰落到無法與美國抗衡的地步了嗎……這還真是令人傷心的消息……」
的確現在的蘇聯武裝力量更像是蘇聯國防軍,剛剛好的兵力駐守廣大的邊疆。至於剩下的裝甲部隊?不得不說化名為尤里·奧洛夫全世界行走的自由軍火商幫了他一個很大的忙。他近乎天才式的推銷手段消耗了將近蘇聯一半的庫存。那些被運到非洲,中東和東歐的武器成為了暢銷的搶手貨。
以至於在1995年蘇聯發布白皮書聲明的時候,美國人以為是子虛烏有的造謠。直到中情局發現全世界蘇系武器的價格下降了百分之十之後,才恍然大悟過來,原來之前蘇聯一直在強行支撐著「軍事大國」的。
也真是因為這個緣故,白宮解除了針對蘇聯的紅色警報。雖然表面上還是做做樣子強調紅色威脅,找國會索要經費,但實際上他們已經將蘇聯與西歐國家一同視為「衰落的歐洲」。認為現在的莫斯科已經沒有能力來進行一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國防部給白宮的報告聲明顯示蘇聯已經不足為懼了。
亞納耶夫鬆了一口氣,但是他已經笑不出來了。一旦自己的設想成立,那麼美國很有可能挑撥起一場混亂的東歐戰爭。
他拿起了電話,撥通了盧比揚卡辦公室的號碼。「克留奇科夫同志,是的,現在立刻來我辦公室一趟,有重大的消息需要向你匯報。」
掛斷了電話之後,他又撥通了弗拉基米爾的電話號碼,將他溫暖的大床上吵醒。
「抱歉將你吵醒了,弗拉基米爾,現在立刻前往一趟克里姆林宮,我有重要的事情,不,這並不是正式的會議,但是卻比正式會議嚴重多了。」
弗拉基米爾掛斷電話之後,立刻從衣櫃裡拿出白色襯衫,準備前往克里姆林宮。他知道亞納耶夫從來不開玩笑,一旦他「認定」為嚴重的事件。那麼非常有可能影響到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穩定。而這種可怕的第六感也反覆的,在某些事件上得到了印證。
打好領帶之後,他下意識地望向漆黑的窗外,不禁驟緊的眉頭。
他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籠罩在心頭。
當感到克里姆林宮的時候,停車位上還停留了另一輛車牌引人注目的汽車。他認出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的車牌,也就是說今夜邀請的客人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另外一位貴客。
一位是情報局位高權重的權貴頭子。
一位是總書記身邊的大紅人。
看來今晚註定是有一場驚心動魄的談話。
弗拉基米爾小心翼翼推開了門,克留奇科夫和亞納耶夫已經在小聲的討論什麼。見他走了進來,連忙招呼弗拉基米爾坐下,他有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在在此時宣布。
亞納耶夫抱著雙臂,他看起來比任何時候都要嚴肅得多。稍稍有些昏暗的燈光映照著他的臉,神色嚴峻。
在這樣莊嚴肅穆的氛圍下,他挺直了腰板,等待亞納耶夫開口。
「歐洲最近進入了多事之秋,從德國到東歐,都在經歷著政變與內亂。布加勒斯特騷亂,東歐分裂,劍鋒直接指向唯一的一個超級區域性組織,歐盟。只要那些領導人不是傻子,都能看出歐盟已經受到了極大地創傷,甚至時日無多。勉強靠著德法聯盟的支撐,也躲不過即將到來的解體日子。」
歐盟解體?
弗拉基米爾對亞納耶夫的這個判斷有些不敢相信。
「一個耗費了將近半個多世紀才達成如此規模的區域性組織會解體?說實話,亞納耶夫總書記,我不太相信這個觀點。」
弗拉基米爾率先質疑,「人民都說英國是阻礙歐洲統一的最大因素,現在英國的退出對法國和德國來講損失遠遠達不到會產生解體後果的程度。」
亞納耶夫同志靠著辦公桌,耐心的聽完了弗拉基米爾所講述的內容,然後一針見血的問道,「英國退出的確會對歐盟的貿易造成傷害,但遠不至於瓦解掉一個龐大的聯盟。然而糟糕就糟糕在,德國自己打了一場殘酷的分裂戰爭。」
亞納耶夫笑了,他已經思考到馬里奧總統的下一步棋會走向哪裡。
法國人這次恐怕又得被中情局當槍使了。
他正了正神色,對弗拉基米爾說道,「德國的分裂戰爭導致的後果就是他們已經無法支撐歐盟領導人的位置。之前歐洲的發展基本上就是『一帶·一路』,哦不對,歐洲版本的馬歇爾計劃。他們通過西歐高度發達的經濟和貿易體系來促進東歐經濟的發展,如果領導人的經濟已經不行了,那麼對接下來其他國家將會造成致命的影響。」
克留奇科夫舉起了手,「但是現在東歐和中歐絕大多數國家都還沒達到歐盟的門檻,怎麼可能影響到歐盟的解體。」
「請先聽我說完,克留奇科夫同志。」
亞納耶夫示意他向聽自己說下去,「東歐國家之後再說,現在我們的主要問題是歐盟。德國無力支撐,自然重任落到了法國的頭上。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法國總統對『地中海經濟圈』的熱衷程度遠遠比歐盟,當看到形勢不對的時候,先撒手不管的肯定是法國人,留下德國一個去背鍋。」
亞納耶夫用黑筆在寫字板上的德國和歐盟兩個字上面畫上醒目的叉,標誌歐盟的證實完蛋。
「歐盟完蛋之後,接下來就是一場席捲大半個歐洲的經濟崩潰。原本的貿易體系瞬間崩塌,所造成的劫難有多可怕,我們還不知道。但是中歐和東歐國家肯定支撐不下去。失業潮,經濟低迷,更多的人承受比難民危機還要可怕的災難。同樣蘇聯也會承受一定的危機,我們也要做好準備。」
「右翼勢力加劇擴張,將會導致極端主義的抬頭。這樣一來,美國製造危機的溫床就達到了,他們會利用人民的失落與仇恨,煽動各國之間的戰爭。」
一箭雙鵰。
毀掉了崛起的歐洲聯盟,摧毀了東歐國家的希望。
「戰爭?」
「我沒有聽錯,剛才亞納耶夫說的是東歐戰爭?」
弗拉基米爾已經覺得有些向魔幻現實主義的方向發展了,進入東歐混戰?
亞納耶夫在東歐上畫了一個圈,並且在旁邊批註了三個驚嘆號,用來表示自己的重點關注。他回過頭,看見身邊兩個人用表情給出的答覆是,難以置信。
亞納耶夫的心裡苦笑了一下,他一開始也不敢相信這樣的推論。但是卻不得不做好最壞的打算。
「是的,東歐的戰爭,不需要那麼驚訝的表情,弗拉基米爾同志。難道巴爾幹火藥桶發生的戰役還不夠多嗎?科索沃戰爭,波赫內戰,南斯拉夫解體,甚至是我們的車臣。戰爭就在我們身邊,他們沒有離開。」
「不單單是解體的南斯拉夫,羅曼尼亞方面也有可能陷入崩潰,以及之前的賽普勒斯島嶼衝突,這些都是中情局光顧的重點。國與國之間一旦開戰,海量的訂單將會養活飢腸轆轆的美國軍工,他們可以靠著戰爭的財富擺脫經濟下滑的局面。」
克留奇科夫聚精會神的聽著亞納耶夫的解析。
而弗拉基米爾則陷入了沉思。
「這個套路聽起來非常熟悉,不是嗎?」
亞納耶夫半眯著眼睛,狹長的眼眸之下滲透出來的情緒正在不停的擴散,感染在場每一個人。那是一種隱約的興奮,伴隨著不可壓抑的期望。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就是憑藉著歐洲的戰爭,擺脫了自身的經濟危機。現在的白宮還想試圖故伎重演,不僅僅是想讓西歐陷入戰局,他還想著讓東歐陷入成為經濟復甦的墊腳石,甚至……」
他想起接下來那場席捲整個亞太地區的經濟危機,美國是想著進行一場算計歐洲和亞洲的龐大的陰謀。
用政治搞垮了西歐,用戰爭搞垮東歐,用金融搞垮亞太。最終蘇聯也經濟危機中損失慘重。
美國的設想是利用經濟和政治做一個全球性的掠奪者,即便蘇聯的戰略防禦八方不漏,也躲不過他的多種手段打擊。
亞納耶夫將照片和資料擺放在弗拉基米爾的面前,「這是在前三個月,法國的財政部長在訪問英國和美國之間的記錄,還有雙方的談話內容。還有羅馬尼亞的反政府勢力在美國總統馬里奧發表了東歐聲明之後就變得強硬了起來,雖然不能作為直接的證據,但是種種蛛絲馬跡里依舊能夠找到某種原因。」
雖然這一切只是推測,但是卻是基於所有可靠線索上的推測,並不是空穴來風。
弗拉基米爾看著瑪德琳在照片上政客化的標準笑容,卻從後面讀出了笑裡藏刀的陰險。
「如果亞納耶夫所說的是真的,那麼這真的會成為一場無法避免的大災難啊。」
「災難?」
亞納耶夫糾正了一下對方的說法,「這不是災難,這對於我們來講,是危機。危險與機遇並存。」
弗拉基米爾豎起了耳朵,很明顯美國向將三方一起打壓,為什麼就是為危險與機遇並存的局面?
「打垮了歐洲意味著能夠稍稍減緩北約東擴的壓力,美國在打壓歐美盟友的同時無意中也幫了我們一次。至於讓歐洲陷入動亂,美國人是想著買賣軍火,控制經濟甚至是成為掠奪工業原料的原產地,不過也是蘇聯擴展東歐勢力的絕佳機會。」
至於亞太金融危機,這是亞納耶夫和雷日科夫之間的一個小秘密。等到那場大洗劫開始之後,蘇聯也同樣能在那場危機中收益。
雖然亞納耶夫這麼保證,但未來的局勢非常複雜,誰也不敢保證一定會按照所想的方向發展。
「來打個賭吧,接下來美國和法國之間的交流合作會日益的頻繁,這是在分裂了德國之後的最重要的一步計劃、」
「完成地中海聯盟的計劃。」
此時朝陽的第一抹光輝印刻在亞納耶夫的側臉上,顯得熠熠生輝。經歷過一夜的分析之後,他沒有絲毫的倦意,反而越發的精神起來。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蘇聯新一輪的反擊,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