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李淵趁亂欲擄民 廣通渠廷議通過

  【默唸三遍網址 請問記住了嗎?沒記住的話下章我再問一遍。最好幫我分享到Facebook哦】

  「好了,今已見過薛萬徹和薛萬春將軍了。各位,本官這裡有主公親筆諭旨,冊封薛萬徹將軍為太行山總領將軍,薛萬春將軍為太行山副總領將軍,引領太行山諸寨副將頭領。原太行山總管華公義將軍新任太行山軍前督軍兼後勤總管大臣。即日起薛萬徹、薛萬春兩將即赴太行山金頂總寨復命。」裴世矩高聲說完,大廳內便是一片鴉雀無聲,只見眾人驚詫無比。

  「裴大人,我兄弟只與楊闊兄弟不足月余之交,何能領受如此官奉啊!」薛萬徹從震驚中終於醒悟了過來,忙問道。

  「呵呵!闊者廣也,你二人竟不知楊闊乃是我河東晉王也!」裴蘊不由得笑出聲來,大廳內眾人也都呵呵笑個不迭。

  「啊?」薛萬徹兄弟二人頓時呆在那裡,說不出話來。

  「好了,我主向來自命伯樂,頗能識的千里之駒。我等也是接令行事,汝二人不必推託,只管前去赴任罷了。隨後我主晉王必有指令給你,屆時汝等須按令行事,不可貽誤。」裴世矩笑著對薛萬徹兄弟說道。

  「既如此,我兄弟領命就是,當不負晉王所託。」薛萬徹現在徹底明白了一切,心中無限感慨,趕忙應命道。

  隨後,裴世矩為主為新入伙的薛家兄弟擺宴接風。各武將都來敬薛家兄弟酒,二薛也都不辭,薛萬徹更是大醉了一場。

  再說那參加賈柳樓英雄聚會的柴紹。

  由於身份特殊,他被排斥在58人大結拜之外,也未參與商討進攻瓦崗山。但卻也是早就知道了這以單雄信等為首的綠林結盟大軍將要復奪瓦崗山,與河東晉王作對的駭人消息。直覺這是一個對晉陽天大的好事,便也沒在這濟州呆多久,同單雄信、秦瓊等打過一個招呼後,便帶著從人急急趕回晉陽,親自將這消息告知唐公李淵才是。

  徐茂公早在一旁看出了這柴紹的心思,只是不去點破,搖著羽扇不住微笑。若是真能一南一北兩邊對河東形成夾擊之勢,那澤州的盧照鄰大軍便更加不能動彈了,這將形成對攻打瓦崗的綠林盟軍最好的時機。

  經過不到十天的疾行,柴紹一行數人,經洛陽入潼關回返晉陽後未曾休整便趕忙進晉陽王府向自己丈人稟報。

  「岳丈,小婿尊命去山東濟州結識秦瓊等江湖豪傑,不辱使命,已為岳丈拉攏了十數位綠林英雄到我晉陽為將,還有20餘人也並未拒絕我晉陽求才的好意。應允赴我晉陽的英雄壯士擇日便會赴我晉陽,小婿原本還欲多聯繫幾人,只是突然打聽到以單雄信等為首的綠林會盟將於近期攻打河東郡,小婿認為此事重大,便急匆匆由濟州趕回了。」

  李淵是在自己書房會見的柴紹,不是外人自然就沒有過多的禮節。原本還在伏案練習書法的李淵聽了柴紹的匯報後,敏感的政治神經不由得崩了起來,潛意識中就覺得綠林道同河東郡的武裝摩擦將會為自己帶來好處,是一個讓自己從河東晉王楊廣那裡找回場子的一個機會,不覺停下筆來,抬頭問道:「莫非那九省強盜頭單雄信要盡起綠林之兵攻打河東郡澤州府不成?」

  「岳丈只猜對了一半,具體來講是要攻打與澤州臨近的瓦崗山寨,那處與澤州州府濟源城隔河而望。原本為九省綠林的山寨勢力,去冬被澤州府尹盧照鄰派兵用計給巧取了去,因此與綠林道交惡。這次便趁綠林豪傑同去給秦瓊老母拜壽之際,便形成了以單雄信為首,徐茂公道長為軍師的綠林會盟,已經定下了出兵攻打瓦崗山的計劃。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那黎陽城現在已經聚集了不少於2萬的江湖志士了。」柴紹如同竹筒倒豆子般,一口氣將實情說出。

  「哦?如此說來,那楊廣小兒一定會調河東潞州大營兵馬馳援澤州。我晉陽如何能在其中獲取便宜呢?」李淵不由得又問著自己的女婿這個問題。連連被那晉王小兒算計,使得自己實力大損,早就形成了鬱結之氣,不能釋懷,總想著找一個機會好好治治晉王這個小輩。

  「岳丈,小婿於路都在尋思著,這可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把握的好至少能從河東搶得些人口回填我晉陽人口之缺的。小婿早已打聽清楚了,晉王已將手下精銳白馬義從營2萬人馬調去了澤州守衛河防。今潞州大營僅剩宇文成都的中軍和雄闊海的先鋒大營兩處人馬。我唐軍可以抓捕南逃民軍為藉口,大軍南下河東郡大寧、蒲縣和霍縣一帶,趁其不備順勢裹挾十數萬百姓而返即可。小婿料他深陷綠林紛爭,不敢在分兵與我晉陽為敵。不知岳丈認為小婿之計可行否?」柴紹將自己在返程路上便思慮成熟的計策合盤倒出。

  「嗯!此計不錯。明日當於議事廳與裴寂等大臣商議後再定,你一路辛苦,快些回去休息吧!」李淵並沒有馬上作決定,還是覺得要問問自己老搭檔裴寂等人的意見,穩重一直都是他的特點也是特長。

  次日,唐國公府議事大廳。

  李淵將昨日柴紹帶回的消息以及初步的想法向與會的幾位心腹大臣訴說了一遍。裴寂、竇威、竇抗、唐儉、溫大雅、劉弘基、殷開山、劉政會等文武聽了也都議論不已。武將們都堅決要求出兵,在他們眼中就如同去河東北部幾縣踏青般輕鬆。以裴寂為首的文官們倒是有些猶豫,紛紛看向裴寂。

  「唐公,下官以為兵是一定要動的。一則去冬我唐兵並未與突厥有大的衝突,兩軍相安無事,我唐軍正可以此作為練兵,讓軍士們松松骨;二則確是機會難得,我唐軍並不深入南下,僅在邊界幾縣擄掠些人口,他晉王原本理虧在前,料他也不好向我動兵;三則也顯顯我唐軍的兵峰,莫要仗著自己身份再小覷我。不過。。。」裴寂說完這些,仿佛又陷入了思考中一樣,攆著白須低頭暗想著。

  「裴尚書,難道還有何不妥之處嗎?」李淵聽他說的三條都有道理,但又未說完,忙輕聲追問道。

  「不過,嗣昌所言的出兵理由蒼白了些,畢竟還有皇上的勸解口諭在前,這口氣唐公當初也是忍了的。若是反覆了,在皇上那裡須是不好交代。」裴寂這席話一說完,不光李淵連連點頭,在座的眾人也聲說是。

  當初,文皇派欽差過來做唐公和晉王的和事老,可是帶著好幾個優惠條件來遊說李淵的。從經濟利益上是給足了李淵面子的。李淵可是當著欽差宦官的面,簽字畫押不再追究失民一事的,確實不能反悔的。

  「唐公,本將有一計可為我唐軍南下藉口,出師有名。」就在大家都覺問難時,李淵最為依仗的大將劉弘基大聲叫了起來。

  眾人聽了也都看向劉弘基將軍,這劉弘基身為大將也頗具謀略,乃是李淵手下軍中第一人。

  李淵也不由得驚異的看向劉弘基,問道:」弘基將軍有和高見,快快道來。」

  「我唐軍中也多有異族將士,不若挑選數百人伴作突厥流寇,分作十數股,分散潛入我與河東郡交界處各集鎮騷擾百姓,我唐軍便可借圍剿流寇之名先剿滅我地界中的一部分,然後順勢進入河東郡幾縣追擊或以剿殺為名將這幾縣百姓虜回即可。」劉弘基見眾人都望他,便急忙將心中所想說出。

  「不錯,好計!只需再完善些細節。呵呵!」裴寂聽完最先拍手叫好,這條計策在他眼中堪稱完美,朝廷、晉王等處都說得過去。

  「呵呵!那就拜託裴公和嗣昌與弘基將軍多商議,待澤州晉軍與那綠林豪強們戰端一起,我軍便可趁勢南下,好歹也要讓本公出出氣。」李淵此時心情大好,不由的說著。

  議事完畢後,裴寂和劉弘基就一些細節另行商議去了,柴紹也派出心腹前往澤州打探消息。因只在有數的幾個高層商議,晉陽準備出兵南下的消息被有效的控制著,沒有一絲外泄,就連河東晉陽軍情處的細作也未曾發覺。

  綠林道與河東軍爭奪一處山寨這等小事自是上不了京城皇宮政事堂的。加上瓦崗山距離洛陽、濟南、薊州等處又遠,如此小規模的爭鬥也不足以引得幾處門閥的注意,所以爭奪瓦崗這一仗文皇楊堅毫不知情。現在引得朝堂震動的大事就是已經開始挖掘的通濟渠一事。這天的朝堂之上便有大臣上疏參奏晉王,弄的文皇在上也是左右為難。

  「陛下,晉王千歲在潼關河口處私自開河,修築廣通渠,雖未動用我戶庫錢糧,但本官以為此舉頗不智也!」戶部侍郎唐令臣這時正在朝堂中就晉王開廣通渠一事發表著自己作為戶部主官的見解。

  「潼關至我京城雖只有300里,但沿途多有士族官紳土地田畝,開渠勢必引得民心不穩,此不智一也;原本黃河有支流渭水通我京城,為何不將渭水拓寬拓直?且不傷士族利益,此不智二也;動輒調用20萬民壯開渠,若激起民變,則直接禍及京城,此不智者三也!有此三不智,還請陛下下旨讓晉王千歲收回成命為宜。」這唐令書原本就是依附太子楊勇的,若是開渠成功,無疑將令晉王勢力高漲,這對太子極為不利,故與越王等太子擁躉們商議後,便由他在朝堂發起異見,逼迫文皇向晉王施壓。

  「陛下,老臣不同意唐大人所說。」太傅宇文述趕忙出列奏道,「從潼關到京城一線多為山地,士族官紳土地很少,晉王殿下早已想到此處,也有對應的補償,不至於使民心動搖;唐大人是不知渭水水情,那渭水水量少,河道窄且彎曲,河底也極不平整,若是沿用渭水河道,工程量極大,不可取也!千歲在河東調集20萬民夫開渠,徵募的都是閒散之民,且按天給付勞酬,自是歡喜哪能民變,質疑者乃是庸人自擾爾!陛下,廣通渠成,河東郡、洛陽府以致山東貨物糧食都可用船走水路直入我京城,乃是快捷高效之途,為後代計,也是造福多矣!老臣以為當放手讓晉王殿下施為。」楊二開廣通渠一事早就與宇文述商議過,早將個中好處告知宇文述了。在這朝堂中一番言語也不過是在重複楊二的一套說詞罷了。

  「陛下,本相認為這廣通渠規模並不大,牽連的利益並不多,若是建成確實對我朝有利,且利在千秋,可讓晉王千歲試之!」高熲見文皇又拿眼來望自己,便上前說道。其實在他心中也是暗自驚嘆晉王的氣魄和遠見的,有諸多好處,不由得他不挺。

  「眾卿還有誰有話說?」文皇先是臉色嚴峻,但聽了太傅宇文述一席鏗鏘有力的話後,已將心中心結解開了,又聽到自己信任的丞相高熲也贊成開渠,心中便不由得輕鬆愉悅起來了。

  「陛下,還請三思啊!」蘇威、韓洪等人急出班奏道,但又無反駁之言。

  「嗯!誠如高丞相所言,無非是300里的工程,年內即可完工,中原物資、錢稅等都是旱路運抵京城頗為不便,且需要動用極大人力、物力和牲口,成本極高。即是我皇兒出人、出錢開渠,那就讓他去弄好了,我等靜觀其變就是。此事無需再議!」文皇見反對派也說不出什麼了,便一錘定音,持不鼓勵也不反對的態度。

  至此,有文皇的態度後,沿途士紳即便不滿也不敢公然反對,更不敢頂風鬧事了,這為楊二開渠奠定了好的社會條件。

  下朝後,宇文述將廷議的經過和結果寫成書信,令府中心腹下人急送河東潞州轉不知去向的晉王手中。

  確實是不知楊二此時的去向,就連潞州裴世矩等人也是不知的,只知道他去了山東地界,早先說過要去登州看港口看海,也說過要去泰州泰山拜謁天地,到底去往哪裡無人可知。誰曾想過這年輕的王子竟然易容混跡於江湖豪強之中?就是心細如絲般的柴紹看出些端倪,也都不曾想到是他。

  【章節開始的時候讓你默唸三遍還記得嗎?分享臉書可能有驚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