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豁然開朗

  第132章 豁然開朗

  乍一出托普卡帕宮,從岬山向下望去,便可以看見整個康斯坦丁尼耶,此時的城市可以說是萬人空巷了。♡💣 ❻➈丂ⓗยⓧ.𝓒σ𝓶 💙💝

  市民們紛紛從家中出來,準備慶祝蘇丹的大婚,人們臉上喜氣洋洋,個個都盼望著這場婚禮。

  見此情景,塞大帝不禁心生感慨,這就是帝都的便利之處啊。

  康斯坦丁尼耶身為帝都的的政治屬性本身就是一種加成,在這一層身份下,無論如何,它都會成為整個奧斯曼帝國最為繁華的城市。

  更何況,康斯坦丁尼耶本身的條件也不差。

  最為顯著的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優勢。

  康斯坦丁尼耶地處歐亞大陸的交匯點,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東岸,連接了亞洲和歐洲兩個大陸。

  可以說,奧斯曼帝國的財政收入之所以在十七世紀以前冠絕歐陸,蘇萊曼大帝隨手送給弗朗索瓦一世這個窮逼一百萬枚杜卡特金幣,和康斯坦丁尼耶的地理優勢關係很大。

  而且從康斯坦丁尼耶是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就可以看出,奧斯曼帝國根本就不是所謂東西方絲綢之路上的阻隔者。

  在元初最後一次的陸上絲綢之路繁榮後,蒙古各汗國的長期戰亂與土地沙漠化讓這條路再也難以恢復。

  此時的東西方貿易,陸上絲綢之路就是個屁,大頭在海上。

  海上舊商路有三條:

  一,北線。黑海至君士坦丁堡,這條線是販賣斯拉夫奴隸(這也是蘇丹後宮的主要來源之一,金髮大波妹是蘇丹的心頭好,塞大帝打心眼裡看不起老祖宗們買金髮女奴的行為。),木材,馬匹等斯拉夫特產。

  二,中線,中國,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黎凡特。

  三,南線,中國,東南亞,印度,紅海,埃及亞歷山大。

  這三條路就是傳說中的舊航路,也是威尼斯人揚名地中海,橫行霸道的底氣。

  直到葡萄牙的達-伽馬弄出了新航路,威尼斯人頓時急了。

  對葡萄牙來說,里斯本與威尼斯的香料價格差就是國家的財富,因此,完全阻斷舊商路,壟斷東西貿易是其戰略目標。

  事實證明,在大航海時代以來,除了某個沒跟上時代的東方大國,歐洲各國表現基本都不錯。

  1490年代,控制非洲東海岸,騷擾舊商路南線。

  1506,占領索科特拉島,控制紅海出口,阻斷南線。

  1507,攻占荷姆茲,控制波斯灣,截斷中線。

  1507,攻占馬喀斯坦,控制阿曼。

  1509,第烏海戰,擊敗由威尼斯與奧斯曼支持的埃及。🎁☟ ❻❾s𝕙υ𝕏.Ⓒ๏𝐌 ♟😾

  1511,控制馬六甲,插手香料產地。

  1517-1520頻繁派軍艦封鎖紅海。

  這就讓威尼斯非常難受,在1502—1505年,舊商路的香料輸入量下降2/3,威尼斯香料價格暴漲,這也是自1453以後的最大規模價格上漲,由於葡萄牙封鎖導致。

  威尼斯作為舊商路的受益者,一旦舊商路被阻斷,歐洲貿易中的重大轉運利潤就會落空。

  但同時由於奧斯曼在東地中海與東南歐的擴張,威尼斯對奧斯曼存在不信任感,且奧斯曼並未涉足商路,所以盟友首先選擇埃及。

  1503,威尼斯成立香料委員會,秘密聯繫埃及,討論香料輸入銳減對策。隨後,資助埃及海軍,慫恿對葡萄牙戰爭。

  結果嘛,上面已經說明了。

  到這個時候,威尼斯再不發力,就得等死了,所以這幫人直接找上了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在航路這方面是後來者,在1517控制埃及後,第一次面臨舊商路被阻斷的問題。

  由於奧斯曼國力強盛,迅速對葡展開攻勢,威尼斯人是既給技術又給人,大力幫助奧斯曼帝國籌備海軍。

  16世紀20年代,奧斯曼帝國打破葡萄牙封鎖,舊商路香料輸入回升。

  1547,占領葉門,1550,占領巴林。

  1557,控制阿曼,奪走西印度洋霸權。

  至此形成奧斯曼控制西印度洋,葡萄牙染指東印度洋,舊商路得到重新振興。

  16世紀80年代,西葡合併,葡萄牙逐漸弱勢,17世紀被荷蘭取代。

  隨著奧斯曼的弱勢,荷蘭完全控制香料貿易,在新商路的競爭與荷蘭人影響下,舊商路逐漸廢棄。隨著舊商路逐漸沒落,威尼斯則完全淪為一般城市。

  這也是奧斯曼帝國財政收入還不如1700年的原因,而且這個時期的財政收入計算用的阿克切銀幣還是貶值過的。

  所以未來要重振奧斯曼帝國雄風,紅海與波斯灣地區是肯定要染指的,前者已經到手,後者就要找卡扎爾王朝要了。

  至於這會不會引起帶英的注意,先不說這個時期帶英還沒有完全吃下印度,無力東顧。

  就算是完全吃下了印度又如何,這個時期,伴隨著薩法維王朝的覆滅,波斯已經陷入了三方割據。

  以奧斯曼帝國在伊朗高原的力量投射,這個時期做點什麼本來就不是什麼超標的事。

  而且已經開始的反法戰爭將會牽扯住歐陸諸國的主要精力,帶英自然也得加入其中。

  這個時期不找波斯人要點東西,那什麼時候要,等到拿破崙失敗,帶英吃下印度,法國夾著尾巴做人,俄國虎視眈眈的時候再開支線嗎?

  塞大帝又不蠢,只要不越過扎格羅斯山脈,實控伊朗高原西部,帶英是不會有太激烈的反應的。

  至於在這場拿破崙戰爭中,幫不幫法國,下不下場參戰。

  塞利姆其實是有了一定的決斷的,首先是原時空的拿破崙戰爭,帶英有沒有全力出手呢?

  這個問題難以說清,但是帶英給予半島兩國的援助一年中都有三百多萬英鎊。

  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帶英的實力,從1808年開始,它平均每年資助盟國的軍費就相當於法國一年的財政收入了。

  而就塞大帝看來,英國未必就出了全力。

  1786年,英國首相皮特在下院宣布:「這個民族的生機和國運是建立在國債基礎之上。」

  帶英的金融制度決定了它無人能敵的融資能力,如果英國擴大國債與借貸的規模,它究竟還能投放多少力量也是難以預測的。

  法蘭西當然可以冒這個風險,茹費里說過一句話:「永遠待在後花園裡,是成為不了一個偉大國家的。」

  這或許也是法國人致力於爭霸的原因。

  法蘭西民族是最具帝國色彩的民族,也是最不像帝國子民的民族。

  他們有帝國色彩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影響世界,建立世界帝國。

  同時他們認為世界文明應具備法國特色和法蘭西民族的烙印。

  這種想法與法蘭西民族是上帝選民聯繫在一起,他們肩負傳播天主教和忠君思想的使命。

  法國大革命之後,理性主義、共和思想、世俗化成為法國新的帝國使命。

  但無論形式如何,與其他帝國相比,法國最像帝國與民族的融合,法國可以理解為「向外擴展的民族」。

  這與奧斯曼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和其他帝國的民族不同,法蘭西人不接受多元化和多民族的帝國。

  法國首先必須屬於法蘭西人,具備法蘭西民族的特有品質。所以加里·懷爾德將兩個概念混用,提出「法蘭西帝國民族國家」,用來形容法蘭西人及其帝國似乎相當準確。

  在這個神級Buff的加持下,再加上法國這塊地確實非常好,給它提供了一個很穩定的下限。

  從三十年戰爭到拿破崙戰爭,大多數爭霸戰爭都是在德意志和西班牙的土地上打的,法國本土沒有被嚴重破壞。

  這就是法蘭西敢於爭奪霸權的底氣。

  可是奧斯曼帝國有這種底氣嗎?

  從民族問題上講,塞大帝對於通過宗教敘事來削弱民族意識的改革還在起步階段,要出成效還得等。

  這個時候如果有什麼戰敗的情況本身就是對東正教徒改信的信心的動搖。

  更可怕的是,如果奧斯曼帝國參與了,最終法國還是戰敗。

  法國人大可以把屁股一拍,直接退回1789年的邊界,奧斯曼帝國可以嗎?

  這就屬於做夢了,無論如何,帶英都得給奧地利和俄國人足夠的補償。

  這補償哪裡來,肯定得從奧斯曼帝國身上出,賠款加割地加屈辱條約能少嗎?

  不可能,以帶英滿世界找人簽約的熟練程度,以歐陸諸國幾百年以來起草條約的經驗。

  只要奧斯曼帝國戰敗,簡直是專業對口,這塞大帝還玩個毛啊。

  而從戰場角度上講,一旦奧斯曼帝國下場開打,戰火必然燒在本土。

  雖說摩爾達維亞和塞爾維亞也不是主要投入地區,可是戰爭對奧斯曼帝國的經濟破壞確實巨大的。

  這些地方某種意義上都是首批工業化地區的原材料產地和市場,一旦遭到戰火破壞,無疑會拖慢塞大帝設想的工業化速度。

  當然,在這兩點之外,其實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法蘭西贏了。

  那麼奧斯曼帝國能得到多少好處呢?

  一旦整個反法戰爭進入到拿破崙的巔峰期,塞大帝想都不用想,帝國政府肯定會有激進派,希望與法國結盟。

  他們的擴張目標就必然放在歐洲,問題是吃歐洲的地對奧斯曼帝國帶來的好處遠小於投入。

  這堆地上的民族可太多了,後世奧地利帝國怎麼變成奧匈帝國以至於最終解體的歷史進程別人看不到,可不代表賽大帝看不到。

  哈布斯堡這麼多年的經營尚且沒留下什麼明面上的遺產,奧斯曼帝國再吃地不是給自己埋雷嗎?

  塞利姆本來就對同化現下的這些巴爾幹諸民族感到格外困難,不然也不會想到藉助印度人的手段來做這件事。

  更何況,就算真吃了下來,賽利姆可以保證自己活著的時候不出問題,可如果後續爆雷了怎麼辦。

  繼位的蘇丹未必就有這個處理能力啊。

  這就是奧斯曼帝國能拿到的最直觀的好處,可法國能拿到什麼?

  他可以直接統一歐洲的法語區,他可以直接肢解德意志,造出一堆附庸,他可以把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置於控制之下,他可以往外擴張自己的殖民地,他可以讓毛子滾回去。

  這就不平衡了,原時空中奧地利和俄國最終在對於奧斯曼帝國的問題上翻臉是因為什麼?

  俄國佬過於貪婪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奧地利能拿到的回報太少才是主要原因啊。

  這片地區上有南斯拉夫人可沒有德意志人,為了中世紀的仇恨而幫俄國人做嫁衣,這種蠢事奧地利可能做嗎?

  就是出於這種原因,最擅長見縫插針的歐陸攪屎棍-帶英帝國成功的分化了奧俄聯盟,使得奧地利在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不僅沒有出兵,就連補給都給得不情不願。

  別的不說,奧地利就算不出兵,光給俄國人運補給,都足夠噁心死英法,想要打贏這場克里米亞戰爭,英、法、土三國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歸根結底,塞大帝如果與法國結盟,戰敗了下場很慘,戰勝了收益不行。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上呢?

  以奧斯曼帝國的地緣來看,他在短期內和英國以往的策略其實是差不多的。

  畢竟波斯與非洲都可以是奧斯曼帝國的擴張方向,在往這些地方發力的同時,賽大帝需要一個無力關注他的歐洲。

  英國人就深諳此道,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受益最大的就是它。

  奧地利苦心積慮的維持了三十年的穩定,到頭來自己啥都沒有,純粹是為英國人做嫁衣。

  所以嘛,奧斯曼帝國不上,以這個時空的拿皇看,輸了無非就是維也納體系,贏了.

  肯定贏不了,說不定能和。

  這兩種情況無論哪一種都對奧斯曼帝國有利,只是需要時間罷了。

  而一個國家的復興恰恰要沉得住氣。

  塞利姆逐漸收回了自己的思緒,不得不說,有些時候,人站在高山之上,陡然間思路會清晰很多。

  康斯坦丁尼耶很重要,非常重要,後世土耳其如果不是丟掉了巴爾幹半島的大片領土,導致沒有戰略緩衝,它瘋了才遷都。

  這幾日不知為什麼坊間有些流言說塞利姆要遷都,他尚且未查清楚這種謠言為何會在他即將大婚是散布出來,但這種言論的危險性卻不容忽略。

  康斯坦丁尼耶位於東西方海上貿易的重要航道上,具備了戰略位置,在控制和監督海上貿易方面具備重要地位。

  同時它具備優越的地理條件,康斯坦丁尼耶坐落在丘陵地區,四周環繞著海洋和海峽,形成了天然的防禦工事。

  同樣重要的是康斯坦丁尼耶的政治符號意義:奧斯曼帝國選擇將這裡作為首都,標誌著帝國對羅馬帝國遺址的繼承和延續,對外宣示了帝國的權威和統治力,承襲了古代帝國的榮耀。

  土耳其後世尚且沒有被逼的丟掉這裡,塞大帝就更不會,他今天就是從金門出來接親的,這裡既然自1453年起屬於奧斯曼帝國,那他就會永遠屬於。

  感謝panzer5,p社玩家狂喜,耿冬,陽光普照大道與書友928.db的月票,接親說了幾天,終於出門了。

  這是兩章二合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