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9月3日,周二。
陳少傑住的地方樓下有家早餐店,賣小籠包,一籠12塊錢,老闆一天賣50籠,一年營業360天,年收入21.6萬元,扣除房租、成本、人工等成本大約13.6萬,一年大約淨賺8萬。
生意不錯,收益也不錯,因為老闆除了拿利潤之外,還有自己打工那份工資。
後來有人覺得這家店生意不錯,於是在旁邊也開了一家早餐店,同樣也賣小籠包。兩家開始競爭,小區附近,人流量有限,新開的店每增加一位顧客,都是之前早餐店減少店顧客,于是之前那家店每天只能賣出去30籠,雖然價格沒有下降,一年收入就變成了12.96萬,但房租、人工並未減少,成本有所降低,但早餐店基本上不賺錢。
老闆的利潤沒有了,每年只能拿自己那份工資。
陳少傑樓下這家早餐店,就是目前國內很多行業的生存狀況。
以光伏行業為例,光伏行業沒有太高的門檻,前些年行業景氣,不少企業利潤可觀,於是吸引了天量資金進入行業,從上游矽棒開始,到中游矽片、耗材到下游電池片,資金一哄而上,都想著去賺錢,結果搞得整個行業全線虧損。
大量的資本投下去,產能極速擴張,對企業而言,短期內可能增加了收入,對國家而言,短期內GDP有多增長。但如果將行業作為一個整體考慮,這種行為導致需求關係逆轉,供過於求,於是資本開支,導致財務費用增加,股東回報減少,行業虧損,員工降薪裁員,產業鏈上所有公司收入下降,因為行業所有產品都在降價,企業破產,銀行壞帳接踵而來。
其實還有一個行業特別典型,就是房地產行業。在有效需求沒有大規模增長的情況下,大規模的資本開支是不應該發生的。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國內房地產市場開始調整。
2011年到2015年的房地產調整,產能已經部分出清,其實再熬一熬,行業基本上就能夠實現有效需求的供需平衡,步入健康發展模式。
但是2016年開始的漲價去庫存,導致了大量投資性需求的出現,房地產企業覺得看到了機會,於是瘋狂加槓桿,各種股權、債權融資,一些房地產企業甚至不惜超過20%的成本借錢加槓桿。
其實之後房地產行業的走勢,和政策關係也沒有那麼大,如同陳少傑樓下的早餐店,一家過得很好,兩家基本上也能活,最後開了二十家,後面不少房企在懸崖上蒙眼狂奔,包括老早就喊出狼來了,活下去,但從來拿地不手軟的某科。
危機最終會爆發,所有人其實都知道,因為一開始就註定的結局。
在地產公司在懸崖上跑馬的最後幾年,地產公司的關聯方,包括地方財政、金融系統、地產周邊產業在相當程度上經歷了寅吃卯糧的虛假繁榮及過度透支後的衰敗。
劉強東曾評價過中國人與猶太人做生意的差別,一針見血,引人深思!
他說:「猶太人做生意,比如一個猶太人在一個地方開了個加油站,生意做火了,另一個猶太人就會在旁邊開一個餐廳、第三個猶太人開洗車房......30年後這裡就變成一個小城鎮。但是,如果一個中國人開加油站火了,立馬前後左右全都是加油站,互相拆台互相傷害,誰也別想賺到錢!」
很多人會說,中國這三四十年做生意都是這樣,回想2008年之前,那個時候做產品是真賺錢。需求旺盛,產能不足,只要能生產出來就是暴利。
對!時代不一樣了,面臨的情況也不一樣,供需關係逆轉的時代,再用之前的模式,最終的結局就是害人害己。
之前的上市公司,一門心思融資擴產能,只要產能增加,就意味著之後營收和利潤的增加;但這兩年的市場對這個敘事明顯不感興趣了。
為何近兩年高股息、高分紅的公司受追捧,那就是說,股東認為,如果沒有明顯的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市場份額及產品售價的機會,那麼企業就應該不再追加投資。
把賺到的錢分給股東,讓股東去其他更有利可圖的行業去投資。哪怕沒有投資機會,單純把分紅消費了,也是極好的。
這並不是陳少傑一個人的看法,近些年,無數投資者更加看重資產收益率、股東回報這些指標,規模導向已經退居二線了。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格力電器,格力電器想融資投資銀隆,被股東大會否決;後來雖然管理層通過曲線的方式實現了,但一直被市場詬病。並且現在看來,中小股東是對的,聚焦家電主業更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在小區開小賣部挺好的,而不是去別人早餐店邊上再開一家早餐店。
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有人說那如果別人都卷、我不捲,那豈不是最終就被市場淘汰了?
說這話的人,還是可以去看看房地產行業,拼命加槓桿的龍頭房企現在活得好的還有幾個?而大量在2015年前後收手的公司現在都活得有滋有味,最典型的就是之前市場上嫌棄的SOHO中國的潘總,現在風評似乎也有些轉向。
從宏觀上看,中國很多行業都已經進入了過剩時代,減少投資,減少槓桿,提升盈利質量,放緩增長目標才是應該選擇的路。需要慢下來,追求更高質量的發展。
從投資的角度上看,現在需要去找那些沒有盲目擴張,聚焦主業高質量發展,甚至是減量發展,注重資金效率和股東回報的企業。
那些揮霍公司資金,亂融資、亂投資,浪費股東錢財的公司一定要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