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在記者會上開懟了

  當他們到達記者會發布會現場的時候,會場裡已經擠滿了包括不少外媒以及港島的記者,連XH社駐港島的辦事處記者們也過來報導今天的新聞。Google搜索

  這時候的XH社在港島的全力相當的大,雖然屬於報社和通訊機構,但實際上負責聯絡溝通功能,第一屆社長也是很厲害,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喬老,就是在我們正式進入五常的時候,有一張照片上一個老人戴著眼睛,鼓掌開懷大笑的那一位就是喬老,他算是咱們國內最早的外交天團了,令人佩服無比。

  「今天這駐港島的所有媒體朋友都到齊了吧?人真不少,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們的關心,厚愛和捧場,王洛在此不勝感激。」

  看著下邊擠得滿滿當當的記者們,王洛隨意說了一句,並對下面的記者們做了個拱手禮。

  「那咱們不浪費時間了,直接開始吧,點名提問吧,老規矩,要不你一句他一句的,太亂,那咱就開始,有請我的老朋友XH社的記者開個頭吧。」

  王洛二話不說直接點了XH社的記者,沒辦法,自己人就要有發言權,就是這麼剛。

  「王總,感謝您的第一個提問,也恭喜您的漢唐文化在這次發布會的成功,我想請問您一下,那就是您對於花費大量的物力,人力,財力來復原這些我們古代的服飾等,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嗎?國外的朋友會認可我們的傳統文化嗎?」

  這時候我們剛剛改革開放,國家經濟才剛剛開始發展,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在收入問題上跟國外一對比,感覺很沒有自信,更不用說在文化上了,不至於說什麼都是國外的好,也差不多,XH社不愧是自己人,帶著使命,這是給國家加油打氣,樹立信心呢。

  「感謝您的祝賀,對於您的兩個問題,我就談一談自己的見解吧,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對我寧願花費大筆的金錢不投入實業中去,尤其是我最擅長的工業領域,卻跨行來到文化領域,對我的做法不理解。

  眾所周知,華夏是一個文化大國,在漫長的歲月長河裡,歷史的河流澆灌盛開了一群鮮艷的花朵,漢服文化便是這其中的一朵,美麗的花兒總是令人迷戀。漢服已經消失了很久,而如今我又費勁大量的資金恢復出這些漢服,那麼,漢服復興有哪些意義呢?

  首先凡世界文明國家,無不尊重國民的辛勤勞動和發明創造,竭力保護本民族獨創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傳承且發揚優秀的文化成果,唯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華夏民族綿延數千年,辛勤勞作,所貢獻無數精神和物質財富。

  唯有尊重保護這些思想和物質遺產,可以不愧華夏祖先,更可以有今世奮發圖強,亦為對後世子孫之責任。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裝,也是我們的優秀文化之一,其天人合一風格為華夏先民鍾愛,正為中華民族傳統精髓之一。

  如今恢復和穿著漢服,惟其意義在於對做出貢獻的華夏先輩的尊敬,尊敬五千年中華文明輝煌成就,尊敬為文明發展生產建設、辛勤勞動、發明創造的華夏先輩。

  其次在世界上有凝聚力的國家,人民都熱愛自己獨特的文化,包括民族服飾`民族音樂`民族藝術,其人民在享受共同的美感中,學會相互尊敬,社會和睦,彼此感情不斷的加深,民族的親和力也不斷地加強。

  華夏民族曾經是一個文明長期領先於世界各國的民族,華夏民族的先輩在創造光輝燦爛的文明時,正是有這樣強烈的民族親和力在背後起著巨大的作用。

  這其中,華夏民族的傳統服飾又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我們恢復漢服正是為了增加這種親和力,促進炎黃子孫的認同團結。

  最後漢民族傳統服飾是華夏先輩高度智慧和藝術才能的結晶,可以說是幾千年以來,是社會成員彼此融洽相處的媒介,也是華夏民族共同辛勤勞動`發明創造`享受天倫之樂的環境。

  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的魅力,曾經讓全世界所傾倒,恢復漢服不僅僅為世界服飾文化增加一種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對華夏文明延續的延續,重建同胞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幫助同胞對學習世界文明有一個正常的心態,避免在自卑和自狂中惡性循環。

  我這是對世界文化也算是做了貢獻了,畢竟華夏民族也是世界大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於你說的咱們的傳統文化是否能得到世界的認可這個問題那就簡單了,對,那位美麗的金髮小姐,你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們的漢服你會喜歡嗎?有沒有打算買一件回去,充實一下您的衣櫃呢?」

  王洛的回答大器,不卑不吭,在他臉上一點都看不出現在國內相比於其他歐美國家經濟發展還很滯後的不自信,順便開起了小玩笑,讓一位外國記者來代替他回答問題。

  「是我嗎?哦,上帝,難道昨天展示的衣服不漂亮嗎?這簡直問這個問題就多餘,我現在趁機想問一下,你那件華夏的嫁衣是否考慮出口到鷹醬去,我太喜歡那件衣服,現在就像迫不及待的穿上它,馬上跟我的男朋友舉行婚禮,我想我會震撼住我所有朋友的,他們肯定會羨慕我。」

  王洛這次提問的對象很巧,正是昨天膠捲沒有的那位女記者,沒有幾個女人會對那件嫁衣有抗拒的。

  「看到了吧,好的,美麗的東西誰都會喜歡,不論他是什麼膚色,來自哪個國家,也感謝這位美麗的小姐回答,我在這裡說一下,漢唐的所有服飾對全世界所有國家開放,我沒們儘快在相關國家開設專賣店的,當然也包括米國,這位小姐,包括其他愛好漢服的朋友們,在不久的將來,漢唐服飾就會把專賣店開到你們的國家去,謝謝。」

  說完以後,又指了一位港島本地的記者。

  「王老闆,我們都知道,內地實行的是SHZY,您現在大規模的復古這種傳統文化,是不是對於封建文化的一種變相復原?」

  尼瑪,這個記者是來找茬的,問的問題很爛啊,沒想到會問出這個問題。

  「哈哈哈,你這位記者很有意思,還封建文化的復原,麻煩你好好的去了解一下什麼是傳統文化,什麼是封建文化?」

  王洛被這種腦殘問題都給逗笑了。

  「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在不少方面不能說只是封建ZY的產物,它們是人們從長期實際生活經驗中概括出來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幾千年生存發展、沒有中斷而在今天又能重新復興的重要原因。

  對封建文化必須作具體分析,它也包含著一些值得汲取的有益成分,在其上升時期尤其是如此。需要細心辨別文化遺產中好的東西和不好的東西,不能像俗話所說:在倒掉澡盆里的髒水時,把孩子一起倒掉。

  不能把華夏傳統文化和封建文化看作同義詞。

  像你這樣持有華夏傳統文化就是封建文化這種看法的人,有時會引用一句名言作為立論的依據,那就是:在階級社會中,統治者的思想便是那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句話並沒有錯,但如果由此引申出華夏傳統文化就是封建文化這種結論,便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事情至少要看到還有另外一面,中華民族在我們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育了幾千年,能夠綿延不絕、始終不散,成為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並且創造出燦爛的古代文明,很長時間站在世界前列,這在整個人類社會中並不多見,一定有它的原因。

  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祖先在漫長歲月的社會實踐中,特別重視怎樣做人、怎樣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怎樣從總體上認識人同環境的關係,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為多數人接受的道理和習尚。

  這不是哪個人或幾個人所能憑空編織出來的,也不是少數人所能強加給所有人的,而必須有一個基礎,那就是人們在社會實際生活的「磨合」過程中,經過長期積累,逐步形成某些「遊戲規則」,成為當時人們共同認可的是非尺度和行為準則,這是一種社會需要,如果沒有這種共同的「遊戲規則」,那麼,社會生活就無法維持和運轉。

  同理,華夏的服飾和禮儀也是在社會發展中磨合而發展起來的,你比如說,跪坐,這在我們華夏現在沒有了,我們改做椅子了,因為不舒服,對身體有傷害,所以我們就改變了,禮儀跟是如此,自古以來,華夏醫學一直有句話叫病從口入,我們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樸素的病疫理論,所以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沒有握手,一般是拱手禮。

  要按照你這麼說的恢復漢服就意味著恢復封建文化,那我們就不用穿衣服了,因為包括你現在穿的這套西服他也是封建文化的一部分。

  西服起源於歐洲,西裝的結構源於北歐南下的日爾曼民族服裝。

  據說當時是西歐漁民穿的,他們終年與海洋為伴,在海里謀生、著裝散領、少扣、捕起魚來才會方便。它以人體活動和體形等特點的結構分離組合為原則,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體的服裝縫製方法,並以此確立了日後流行的服裝結構模式。

  也有資料認為,西裝源自英王室的傳統服裝。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裝,由上衣、背心和褲子組成。

  在造型上延續了男士禮服的基本形式,屬於日常服中的正統裝束,使用場合甚為廣泛,並從歐洲影響到國際社會,成為世界指導性服裝,好像現在他們的元首在法律上還是女王。

  所以啊,這位記者回去多讀點書,仔細研究一下我們華夏的傳統文化和封建文化的區別,不要以偏概全,謝謝。」

  王洛的發言頓時獲得了在場所有人的熱烈掌聲,這位提問的記者也沒想到你這五大三粗的,明明是個工科男,但為什麼比他這個文科生還能說會道,他就問了一句,結果得到了王洛丁零噹啷的一大通回答,本來想搞個大新聞的,結果就是一頓懟,自己還沒有話說,只得紅著臉坐下了。

  「王先生,你好,我是棒子國駐港島的記者,我想問一下,你所展示的所謂華夏傳統服飾跟我的的韓服,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不是你們借鑑了我們棒子國的服裝改編而來的?」

  好嘛,今天王洛算是開了眼了,本來以為這次發布會也就高高興興的回答一些商業上的問題的,沒想到這麼多找茬的,剛懟完一位,這又來一位啊。

  「你這位記者這玩笑開的,就不怕風大閃了舌頭,還我們的漢服借鑑你們的韓服,不用說借鑑那麼好聽,你直接說抄襲得了。」

  王洛簡直無語了,他也不在乎什麼面子,就在這個時空里,他可不會慣著棒子,別的國家他不管,你願意來華夏投資他歡迎,只要不違反華夏的法律法規就行,包括小日子這個國家,畢竟人家態度目前還算可以的,雖然後面不當人,但棒子國他就不一樣了,是癩蛤蟆趴腳面--不嚇人,它噁心人啊,後世啥東西都是他們的,還不要臉的申遺,所以王洛就不打算給他們好臉色,愛咋咋的,就開始懟了起來。

  「崔溥曾說:「蓋我朝鮮地雖海外,衣冠文物悉同華夏……」

  文人徐居正亦曾作詩云:「明皇若問三韓事,衣冠文物上國同。

  你作為棒子國的人,這兩位你應該聽說過吧,不用我這個外國人給你解釋解釋他們是誰吧,這可是你們自己人,」這裡的「上國」指的自然就是華夏。

  自華夏商末周初箕子東走入朝建立朝鮮開始,「衣冠制度,悉通乎華夏」。

  關於箕子遷於朝鮮的事跡,我們的《尚書·大傳》與《史記·周本紀》皆有記載,棒子國古籍中的記載更為詳細。其後,有燕人衛滿代箕氏統治朝鮮。

  以後,又有漢代在朝鮮設立漢四郡,朝鮮或為中國管轄範圍,或為藩屬。即使相對獨立時期,諸如三國、高麗時期,也仍與華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相繼與華夏南朝、隋唐通好,尤其是新羅與唐聯繫密切,深受唐文化影響;高麗時期,與MG結成「翁婿之好」。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西曆1392年,親明大將李成桂廢國王自立,建立李氏朝鮮。

  李氏朝鮮歷經27代,共519年。李氏朝鮮與華夏明清兩代相始終,在近6個世紀裡,尤其是明代,一直恪勤事大之禮,與華夏保持密切的關係。

  韓服形成於朝鮮李氏王朝,對應於華夏的明朝時期。朝鮮皇族的服飾都是明朝天子賜予的,稱為大明「賜服」。

  在文化交流中,韓服學習、借鑑了很多明朝服飾的特點。也就是說,古代你們本沒有自己的衣冠制度,根據明朝服飾進行改良,才形成了後來你們現在的服飾。

  明王朝對李氏朝鮮也格外施恩,明太祖曾言:「九州之外,則每世一朝,所貢方物,表誠敬而已。惟高麗頗知禮樂,故令三年一貢。」這些都道出了明朝與李朝非同一般的關係。

  史書記載李朝向明朝「貢獻,歲輒四五至焉」,據統計,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李氏朝鮮共朝貢89次,平均每年4次,終明朝之世,朝鮮朝貢最頻繁的是洪熙(1424—1425年)、宣德年間(1425—1435年),11年時間裡共向明朝進貢67次,年均6次之多。

  華夏有衣,襟帶天地!

  「衣冠文物悉同華夏」,這就是韓服的歷史真相,不信你回去可以查查你們的歷史典籍,忘了,就是你們的歷史典籍也大多數是用我們的漢字記載的,你們的棒子文改來改去的,自己都弄不明白吧。」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