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國內商用卡車的前世今生

  不提QZ這個小縣城被這三家大公司在這裡的投資高興的快瘋了,就說光著三家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廠合作,就打了了外界一個措手不及。Google搜索

  一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卡車生產廠家,現在生產的解放卡車依然是國內商用卡車的主力車型,雖然技術跟同時期從國外進口回來的卡車相比,落後很多,但不妨礙他在技術工人, 整車製造規模等方面擁有的優勢。

  wc動力更不用說,國內四大柴油機龍頭之一,供應著國內不少汽車,輪船和發電機柴油發動機的供應。

  又加上了國內崛起的後起之秀,傳奇汽車,那更是占據國內目前汽油汽車的半壁江山,連國外進口品牌都被打的找不到北, 而且還出口到國外市場。

  現在他們要錢有錢,要人有人, 要規模有規模,突然的聯合起來,讓不少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看到了機遇與挑戰。

  機遇就是國內有了好的發動機技術和整車研發技術,挑戰就是如果被他們一旦研發成功,國內商用卡車市場將面臨洗牌,就如同現在的小汽車一樣,被傳奇汽車一家獨大。

  打不過,就加入,重汽,陝汽,川汽,東風,HZ動力,玉柴動力等這些整車和發動機廠家紛紛行動起來,要求加入這個聯合實驗室,考慮到國內商用汽車未來的發展前景,三家同意了這些企業的加入,並組建了商用卡車聯合協會。

  這個在前世沒有成型, 現在卻變成了現實,國內雖然商用卡車生產廠不少,但起步晚,底子薄,這個時空由於王洛的出現雖然研發了不少發動機技術,但基本都被運用於軍工領域,民用的發展依然很緩慢。

  前世的時候,國內汽車採取的技貿合作的方式發展起來的,對國內發展深遠的有斯太爾,五十鈴和奔馳這幾家公司,國內沒有技術,只能開放市場來引進技術特別是改革開放、加入WTO等關鍵節點之後,我國通過技貿合作的模式,先後引進羅曼、斯太爾、太脫拉、沃爾沃、雷諾、依維柯、日產柴、五十鈴和奔馳等重卡技術,給中國商用車帶來了新的機遇。

  面對快速發展的國內,首當其衝是要解決卡車的載重量,這也是為什麼70年代的汽車工業考察團輾轉歐洲多家車廠,最終決定引進奧地利斯太爾的原因。

  1983年12月17日, 奧地利斯太爾與當時的重型汽車工業聯營公司在首都簽訂了《重型汽車製造技術轉讓合同》,根據《合同》, 我方從奧方引進了斯太爾91系列14噸~40噸級整車技術,一起進入國內的還有WD615發動機、采埃孚變速箱以及斯太爾車橋等配套產品,隨後聯營公司下屬的汽車廠開始有序的生產製造斯太爾相關車型和零部件。

  整車生產部分由JN汽車製造總廠、川省汽車製造廠、陝省汽車製造廠三家單位消化吸收;發動機由WC發動機廠、HZ發動機廠等單位生產;變速箱則交給了陝省汽車齒輪廠、Z江齒輪廠等單位生產,在這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斯太爾成為了這些公司的旗艦產品。

  80、90年代,斯太爾幾乎成為中國重型卡車的代名詞,比如紅岩斯太爾、重汽斯太爾、斯太爾王以及陝汽奧龍等,都是國內主機廠基於斯太爾91打造的「經典漢化版本」。

  即使到現在,國內的卡車還有相當多的車輛都採用斯太爾技術,甚至有業內人士曾經說過:我國生產的載重15噸以上的卡車,每10輛就有8輛採用了斯太爾卡車技術,這足以說明斯太爾對於國內商用車企業的重要性。

  重型車有了斯太爾的支持能夠加快發展腳步,但同時期的輕型車也面臨著上升瓶頸。當時國內生產的輕卡主要是以NJ130、BJ130為主,按載重量劃分的話又可以分為2.5噸130陣營和2噸130陣營。

  谷竸

  儘管這些小車也能滿足當時基本的經濟建設需求,但在質量可靠性等專業指標方面的表現還是有些差強人意,「缺重少輕」的用車現狀需要同步優化。

  1984年,中國汽車工業進出口公司用技貿結合的方式,以每台車含技術費用100美元的價格向五十鈴購進了3萬輛N系列輕卡,也就相當於用了300萬把這系列的整套圖紙引進了國內了。

  五十鈴N系列是日本80年代較為先進的產品,共有3個系列,主要總成配套有三種駕駛室、四種發動機、四種變速器、三種前橋、四種後橋,可配各種貨箱,這對於彼時的國內市場來說絕對是最佳選擇。

  率先引進生產五十鈴輕卡的是江鈴;同年,通過與五十鈴汽車公司合資成立的慶鈴汽車有限公司也開始生產五十鈴N系列卡車;次年,首都輕型汽車有限公司也引進了五十鈴N系列輕型車技術,這三家是最早開始生產五十鈴N系列卡車的廠家。

  除此以外,五十鈴N系列卡車的生產資料也被分享至國內其他大型汽車製造廠,很多汽車製造廠的第一輛輕型卡車就是以五十鈴N系列卡車作為生產模板打造出來。

  毫無疑問,腳盆雞五十鈴輕卡即使放在全球市場來看也是一個標杆產品,而它對於國內輕卡的啟迪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自1984年引入國內以來,就引領著國內輕卡的發展,每一代五十鈴更新,國內輕卡總會跟進升級,這也是現如今國內各種「鈴」字輩車型數不勝數的原因之一吧。

  斯太爾以及五十鈴幫助中國汽車工業解決了「缺輕少重」的現狀,而要面對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特種車以及專用車領域的拓展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一次國人把目標瞄向了奔馳。

  1973年,奔馳推出全新重卡車型NG系列,並根據年份將這一初期車型命名為「NG73」,我國在70年代末期進口了不少NG73,這也給了CQ256工廠仿製奔馳NG73-2026A車型的機會,重慶鐵馬重卡就是這麼來的。

  奔馳NG系列出色的表現獲得國內用戶的一致好評,這也加速了對奔馳NG系列車型的引進。1988年9月,戴姆勒-奔馳與蘿,莉控集團公司舉行了項目合作簽約儀式,由當時的NMG第一機械製造廠生產製造相關車型及零部件,這也是北奔重卡的前身。

  此次引進奔馳,除了早期產品在我國積累的好口碑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NG系列比早前的斯太爾技術要成熟不少。

  以底盤為例,NG80採用不等寬、變截面、邊梁式的魚肚型結構車架,在減輕重量、縮小體積的同時,大大提高了車架的抗彎強度、扭轉彈性和承受非對稱循環交變衝擊載荷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系列能夠在惡劣工況下大幅提升生存能力的關鍵。

  另一方面,由於斯太爾技術先一步進入國內,采埃孚變速箱和WD615系列發動機對於國內來說也算是比較成熟的技術了,這不僅滿足了奔馳的國產化需求,同時也避免了增加成本再去引進奔馳的OM402發動機。

  雖然不及斯太爾以及五十鈴給中國汽車工業帶來的深遠影響,但是奔馳NG系列的引進對我國的特種車領域還是有著推波助瀾的意義,雖然現在北奔在物流用車領域可見度不高,但是擁有軍工背景的它,或許從來就沒有在意過這些。

  這三次時間相近的合作,不僅改善了國內的用車環境,同時也豐富了國人對於車,兼顧了重、輕以及特種車輛的均衡發展,由此也誕生了不少的經典車型產品。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