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藥典(上)

  第697章 藥典(上)

  聽到史老要為藥工發聲,李勝利這邊也沉吟了一下。

  雖說大部分中醫嘴上說的都是醫藥不分家,醫學家也是藥學家,但在實踐過程之中,這種說法也只是針對少數人而言的。

  這類少數人,就跟山上村的中醫學徒一樣,首先就要有一個完整的傳承。

  自學不是不成,但太難。

  隨手抓起一套醫書、一套本草,醫理藥性之間還不搭噶。

  中醫四經倒是搭嘎,可從中醫四經入門,沒點天賦、沒有名師,也只能想想而已。

  說到炮製,就要說到流派,說到流派就要說到傳承,真貫通了一門傳承,才知道醫書之中所載藥材,真是此藥非彼藥。

  門派之分,除了醫理、病理之分外,再有就是方劑、藥性上的留一手了。

  學的是一個藥,用的也是一個藥,但在炮製過程之中,卻要分分四氣五味、性味歸經的,這跟劑量一樣,也算是中醫傳承的不傳之秘。

  炮製的一地一法,許多時候並不是因地制宜,而是保密所需,沒這些秘技,中醫的飯碗可就不好端了。

  這也是李勝利跟史老、成老,能對釐清醫理藥性,達成一致的根本原因。

  中醫的門派之分,非是地域所需,至於醫理病理不同,裡面摻雜更多的還是江湖手段。

  「史老,我也正有此意。

  藥材的炮製,涉及到了藥性。

  我們的傳承之法,如今也沒辦法貫徹辨藥一節。

  以後的傳承之中,只怕這辨藥一節,也只會停留在書本之上。

  按照發展跟節奏,只怕以後的中醫師,很難離得開好的藥工。

  提藥工為藥師,將藥學單獨拿出來,應該是可以簡化傳承的。

  但是,真正的跟師學徒,還是不能免除辨藥這一關的。

  都將醫藥分離,這麼走下去,中醫的大傳承可是要變形的。

  醫不識藥,立方開藥的根基就是虛浮的……」

  科學對中醫的絕殺手段,不是以西醫的理論去厘定中醫。

  理論無非是說法不同而已,真正將中醫醫理代入西醫理論之中,共同之處還是有很多的。

  因為二者都是救命之學,走到精深處,殊途同歸也是道理。

  對中醫而言,真正的殺招是醫藥分離。

  中醫醫家即為中醫的藥學家,沒了對藥性的掌控,加之藥材種植上的變化。

  後世中醫從書中所得的藥性,跟實際的藥性,許多都是根本不同的。

  雖說不能要求每個中醫師都是藥學家,但頭部的中醫師必須是藥學家,沒了這個底蘊,中醫就談不上傳承了。

  頭部有藥學家,中間有精熟藥性的藥工或是藥師,那中醫師的路,就好走多了。

  能遇上個好藥工,那成名成家也就簡單了。

  遇不上好藥工,立方開藥全憑書本上的理論,一旦藥材不對,那就是空有一身中醫理論的庸醫嘍。

  按照所學理論,治一個壞一個,能找出藥的毛病,那就算是成了。

  但這樣的毛病也真是不怎麼好找的,因為不懂,所以不好找原因。

  許多時候,你在意,藥就是對的,你不在意的時候,藥才是錯的。

  這麼玩,真是醫家來了也沒招兒。

  因為藥材不經炮製,差點被害命的也不止病家。

  醫家也是一樣,李勝利聽過一則逸聞。

  患者是個醫家,醫不自醫,遍找了同行立方開藥,很簡單的病症,青蒿鱉甲湯三副痊癒的小病。

  結果就是,兩副藥下肚,不僅不見療效,反而病症加重了。

  找來同行一看,原來是所用鱉甲是餐廚垃圾,沒有經過正經的炮製就做了藥材。

  這也就是青蒿鱉甲湯,要是麻杏石甘湯缺了石膏,那可真是要命的。

  最終的結果,簡單在家火烤醋炙了一下鱉甲,喝了兩劑的藥渣,混在一起之後,再煎服一下,病症立消。

  這故事,不管是訛傳也好,事實也罷,既體現了藥材不經炮製的危害,也體現了正經中醫藥的療效。

  覆碗即愈,也不是說笑的,真正對症的藥劑下肚,兩三副必然會見效。

  不見成效,多半就是藥不對症了。

  話口趕到了藥學之上,李勝利也就多說了幾句。

  醫藥分離,也是將來中醫學生的無奈之處,畢竟,不可能人人都能成醫家、大醫家的。

  醫者不能成名成家,書本典籍上的知識就用不完,沒必要再去專注於辨藥。

  稍微接觸一下辨藥,對一般中醫師而言也就夠用了。

  許多人,學醫一生,可能辨藥就在藥櫃前的一畝三分地。

  更有甚者,藥學知識只從書本之中得來,最終也能混成名醫專家,這就是中醫的淪喪之處了。

  這也跟柳爺所說學徒出師,宜嚴不宜松的道理相合。

  「勝利,有這想法你不早說,最近兩年山上這邊可是汰選了近千孩子下去了。

  他們中的許多人,若是改行學藥,還是有其前程可言的。」

  史老的問題換來了李勝利的無奈注視,對此,史老也只能訕訕一笑了事。

  不說補給的事,山上這邊汰選的學徒,多半都是態度不端正的。

  背功的修煉越是深入,越是能顯現性格堅韌在學醫之中的好處。

  有的學徒背功不差,但不耐久戰,入選山上的學徒之後,就開始懈怠。

  不僅是成老幫弟子講過情,史老也是差不多的樣子,而李勝利這邊卻是規矩森嚴。

  因為跟他說的一樣,中醫是個可以從事一輩子的職業。

  別的職業,或許不用活到老學到老,混多幾年就可以吃老本了。

  但中醫不成,不見許多醫藥大家,坐診之中也是手不釋卷嗎?

  所以,背功其實並不是學中醫最重要的標準,背功後邊的韌性才是!

  這也是李勝利不能放鬆的原因,選一批吃老本的學徒出來,那可就糟心了。

  山上這邊,三次背功不過關的學徒,汰選的目的地就不是山下的函授班了,而是要去下鄉。

  還是沒有赤腳醫生證的那種,基本就等同永不續用了。

  機會,名老中醫們請託,李勝利就會給。

  同樣的,占了這種便宜還不用功,就是態度上的問題了。

  第三次被抓著背功不成,山上這邊招呼都不會跟老中醫們打,直接就會把人送去火車站。

  「史老,聽我姐夫王前進說起,最近函授班那邊,對人員篩選的標準提高了。

  每批函授班的學員上來,只有不過百十人入選,人員的素質怎麼樣?」

  李勝利離開自訓班之後,函授班的招生頻次跟速率都有了提高。

  相對應的學習的時間,也被大幅度壓縮了。

  最長也就一個半月的培訓期,與之前李勝利的循環培訓有很大的差距。

  函授班的人員上來之後,王前進那邊的篩選更是粗暴。

  一個禮拜的時間現場考察背功,一本醫書背過,就將人秘密送到馬店集。

  再經馬店集、窪里的篩選,學員才有機會到山上做學徒。

  一批千餘人之中,一百人背過就選一百人,一個人背過就選一個人,沒有人背過,那就不選人。

  王前進劃下的標準生硬的很,但效果還是不錯的。

  加快函授班的頻次,原因就在王前進乾娘身上了。

  如今函授班雖說沒有被當成是溝通城鄉的工具,但也在熟悉這個過程。

  聽王前進說,之後的函授時間還會縮短,頻次還會增加。

  對此,李勝利也有應對,無非將學習材料下發,對一些可造之才,重複函授。

  壓力,學員的身上有,王前進跟李勝利郎舅身上也有,而且更大。

  李勝利不在,王前進已經跟別人衝突過幾次了,有摻沙子的原因,也有話語權的原因。

  有武行真傳班撐著,王前進耍起混蛋手段,也是讓人撓頭的。

  他雖說不跟李勝利似的動輒就下死手,但幾次衝突,也打出了一些威名。

  「孩子自然是沒的說!

  但是,勝利,函授班的篩選,是不是要多加一些人情味進去?」

  看學員跟看自家學徒,在史老這邊完全就不是同一眼光的。

  自家學徒,那是學生、是徒弟、是一門的傳人,自然要真誠對待,只要大差不差,史老都願意好好教導。

  但山上村除了名老中醫之外,還有一個所謂的巡邏隊。

  抓著不用功的學徒,輕則拳打腳踢,重則棍棒招呼。

  即便是跟師史老、成老的學徒也不例外。

  而且那些巡邏隊的人,也不跟名老中醫們交集,真要是學徒因為不用功給逮到了,老中醫們講情說理都找不著人的。

  「史老,前些日子我還跟柳爺論過,我想給部分函授班學員,跟山上的學徒發放執業證書。

  但柳爺說了,學徒出師宜嚴不宜松,正經想想,也是這麼個道理。

  如今這時候,就是這些學員、學徒,最好的用功時段,再往後,怕是沒人這麼督促他們了。

  以後的學員或是學徒,可能也不會有這種督促手段了。

  學成發證,學不成之前的努力白費,只能自己督促自己了。

  現在沒有人情味的打罵他們,對他們以後的前程跟潛力而言,就是最有人情味的督促手段。

  待到學成的那一天,他們會感恩這種督促手段的。

  至於後來者,怕是沒有這種運氣了……」

  史老提及人情味,李勝利這邊可不怎麼感冒。

  如今下面的農村,想要來函授班學醫的人,多到無法計數,學員對函授班而言,現在就是遠遠過剩的。

  按王前進的意思,就是願學就學,不願學就走,這也跟史老想的差不多,只是出發點完全不同。

  史老這邊是顧念學員們的不易,王前進那邊純粹就是為了讓自己少點麻煩。

  在他看來,與其費心費力的督促,不如換一批更聽話的上來。

  「勝利,這可不成!

  缺了督促,只怕一多半的學員,都打不起精神的,這樣咱們的大傳承就少了基礎啊!」

  史老這話說了,那也就是好人、壞人都做了,都是打小年輕過來的。

  雖說看不上不帶什麼人情味的督促手段,但沒了督促手段,還不如少點人情味呢。

  年輕人沒長性,不時時鞭打著,背醫書這活計,一多半的人堅持不下去。

  「嘿,您老這是越老越不講理了。

  好的賴的您都說了,合著就我這個年輕點的里外不是人啊?」

  李勝利一句玩笑話,就把史老的擔憂給揭了過去。

  現在還好些,除了督促之外,從下面上來的年輕人也真是在背功上下死力。

  許多學員,別說吃飽飯了,衣服穿不暖不說,連鞋都沒的一雙,大冬天赤腳來自訓班報導的,李勝利也見過。

  有些南邊過來的,自小穿鞋的次數都數的過來,讓人聽了也是心生惆悵。

  這雖說跟一些生活習慣有關,但也脫不了一個『窮』字的束縛。

  如今來自人口上的壓力,也不是嘴上說的,而是實打實要餓著想的。

  一家五六個孩子的多了,嚼裹也真是讓許多家長心累的話題。

  但這種狀況,也就近十幾年有了,等生活好一些了,法律條文健全了。

  這麼個督促法,也是不可取的,說白了就是犯法。

  但這種督促的效果也是實打實的,基數足夠的前提下,棍棒教育也是最快的速成辦法。

  不管是自訓班的學員,還是函授班的學員,下去之後,才會發現他們背的書、挨的揍,一點也不會被辜負。

  很多時候,面對患者,他們想的可能就是背的書不夠多,背的手藝不夠多了。

  手藝也在背誦之列,也是不得不做的折中之法,背完之後觀摩,觀摩之後接著背。

  李勝利把笨功夫、死功夫,留在了自訓班這邊,將變通的功夫,交給了學員們自己。

  反正是寧肯自家多受些埋怨,也要讓學員們掌握足夠多的知識。

  這也是大浪淘沙的一個過程,不管是自訓班還是函授班,跟傳統的師帶徒方式相比,都是有很大漏洞。

  但赤腳醫生本身也就是個滿是漏洞的職業、

  將培養醫師的成本轉嫁給患者,殘酷是殘酷了一些,但對很多病患而言,赤腳醫生也是艱難生活之中的一縷陽光。

  「勝利,不說玩笑話了,我的壽限已經無多。

  你還是要給我描摹一下大傳承的未來,這兩部藥典,怕是還有心術摻雜其中吧?」

  玩笑過後,史老這邊也說起了正事。

  李勝利的返本歸源、釐清藥性,以及自訓班、函授班,加上下面已經過百萬之數的赤腳醫生,這也是中醫界前所未有的變局。

  這場面雖說看上去紅火,但隱患也是暗伏其中。

  只一條,赤腳醫生的水平不夠,就足以讓山上村這些名老中醫們憂心了。

  山上不僅有下鄉的學徒,也有下鄉歸來的自訓班、函授班學員。

  下面的醫療狀況,以及赤腳醫生的現狀,老中醫們多有關注。

  赤腳醫生下去之後,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好的一面自然是對醫療狀況的改善,至於壞的一面,就是庸醫害命了,而且數量相對而言不少。

  庸醫害命的狀況,依著赤腳醫生的缺口,依著赤腳醫生的培訓時間來看,以後還會持續。

  如何有效的遏制赤腳醫生下去胡亂用藥的狀況,史老想說,但也不想打擊李勝利的積極性。

  「史老,此次編纂藥材公司的藥典,也是對赤腳醫生的監督手段。

  藥典到了藥材公司手裡,還是要下發到鄉村。

  知道了藥性,再加上藥材之間相逆相衝的歌訣,下去的這些赤腳醫生也會多些謹慎與小心。

  同時對於赤腳醫生的培訓與考核,在交付藥典的過程之中,也要託付給藥材公司的。

  畢竟,下面的赤腳醫生,也是藥材公司一線的採購員跟驗收員,業務不成,就會造成損失的。

  總的來說,赤腳醫生下鄉,倉促是倉促了一些。

  但按照下面三百多萬個村子,以及咱們後續的補充手段來看。

  還是可以保證其中一成左右的學員,成為合格的中醫師。

  即便是出師宜嚴不宜松的條件擺在面前,也至少要有一成的赤腳醫生會成材的。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麼。

  只要函授班還在,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赤腳醫生拿到中醫師的執業資格。

  這批敢於下手的學員之中,名醫名家也會層出不窮的。

  等將來有條件,機會合適,函授班的這些學員,我也會儘量讓他們接受一下中醫藥大學的系統教育。

  只是這事,最近怕是做不成的。」

  史老要問,李勝利這邊也不遮掩下面的亂象,同時說了下藥典會起到的作用。

  至於之後的系統教學,也是必須要走的一步。

  不然這些從赤腳醫生群落里走出來的中醫師,將來也會被質疑的。

  同樣,系統的教育,也是要分人的,混日子的能混個執業證就很不錯了。

  只有上進的那些,才有進行後續的系統教育資格,李勝利跟史老都沒提及的教育資源,如今也是稀缺的,並不能兼顧所有的赤腳醫生。

  條件所限,函授之外的大學教育,起步的標準跟要求肯定也是較高的,中醫師入學再畢業,起碼要成為一地名醫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