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8.第438章 一路向好(下)

  第438章 一路向好(下)

  謝家的游移不定,雖說給李勝利造成了一定的困擾,但問題不大,這類投入,他這邊看的是預期收益,即便走不到一路,也算是結了善緣。

  對於老王、老謝這類用兵之人,李勝利其實是最看好的,因為他們的憂患意識,是在生死之中磨礪出來的。

  沒準備那算沒辦法,有了提醒,他們的決斷力也是頂尖的,就跟王家讓王前進認乾娘,嘴上說著考慮,動作上可沒什麼猶豫的。

  稍事調整心情之後,李勝利這邊繼續整理教材,花了幾天時間成書,剩下的就是王芷再謄抄一遍,之後讓王前進帶走,付錢找勁松刊印一部分了。

  這茬就不能讓公家出錢了,李勝利也沒私人出,而是打著馬店集的名義,拿出來五百塊錢,至於能印多少,就得印刷廠那邊看著辦了。

  幾千、幾萬,現在李勝利也能拿的出來,但來路就不好解釋了,對馬店集村部而言也是這樣,擠一擠,擠出個千把塊沒啥問題,一擠就是幾千、幾萬,那也是純純的沒事兒找事了。

  教材整理好了,試建廠的預製板廠第一批產品也差不多養護完了,技術詳解上的養護時間是三天七十二小時,考慮到技術、設備的差距,李勝利把時間延長到了一個星期。

  技術標準的評測,跟李勝利沒多大關係,他要的只是一個結果,以及實際的效果。

  那邊建築設計院的評測完,場地上留下兩塊當樣品,剩下的就要用到門面房上了。

  窪里的新村跟老村部那邊的庫房,也已經同時開工了,馬大隊帶著馬店集這邊的兩百多瓦匠在那邊幹活。

  之後還有山上別院的修繕,這些事只要安排好了,人員到位,速度還是很快的。

  這兩天的時間,通過電話聯繫,窪里新村那邊平均一天起五六座院子,十天二十天之後,就會有大概的模樣。

  只要房子加了蓋,後續的雜活就是窪里社員的了,李勝利這邊需要趕工期,窪里、山上完活之後,馬店集這邊的門面房,也得加快一下速度了。

  隨著蔫了吧唧的王慶平從口外趕著羊回來,李勝利也發現了最好的減肥辦法,如今從口外到馬店集這邊,腳下緊一緊,七八天也就回來了。

  這一路,王慶平最少掉了十斤肉,顴骨突出、眼窩深陷、臉色青白,就是李勝利跟老支書見到他時候的形象。

  怕這貨被嚇死,李勝利也當場給他診了脈,心火旺膽氣虛,心慌失眠伴隨了一路,王慶平也是備受煎熬。

  知道詳情始末的老支書跟李勝利也不點破,只是李勝利這邊給他開了點成藥柏子養神丸跟安神定志丸。

  這茬口拖上三五個月,才會成為王慶平午夜驚醒的夢魘,如今麼,慌亂一點也不是壞事,起碼聽話。

  腿已經好的差不多的王慶平,也被李勝利強制要求繼續拄著雙拐,許多事,村里也不是那麼的風平浪靜。

  王慶平慢慢接手老支書的事務之後,知情識趣的自然不會蹦出來鬧事,但有些人,比如跟徐小丫的哥哥徐正清一樣,心裡憋著怨恨的,可不一定不會藉機出來生事。

  這些人,對李勝利而言也是不安定因素,蹦出來了,事兒就好解決,還是那句話,這是村里,馬店集村里,支書是王慶平、老支書是王勝庭。

  「勝利,一會兒去看看預製板廠那邊的炮車?」

  自口外回來之後,李勝利讓王慶平接手老支書跟馬大隊之前經手的事務。

  這位心裡帶著驚懼的馬店集支書,張口喊了一聲『李叔』,結果就挨了他爹王老支書的一記嘴巴,嘴唇都給打裂了。

  村里雖說不太講究,但輩分卻是很講究的,李勝利跟窪里的趙滿奎論兄弟,老支書王勝庭跟海爺論兄弟。

  王慶平稀里糊塗一聲『李叔』,也是見李勝利跟老支書說話隨便,老支書一記嘴巴甩出去,也算是徹底看清了兒子的本性,倒退二十來年,自家這兒子就是漢奸吶!

  所以老支書的一巴掌,也是卯著勁打的,恨不得一巴掌摔死這個不成器的兒子。

  對此,李勝利卻是說法不同,認為王慶平只是驚懼之下,胡亂扒拉救命稻草,算是吃了教訓。

  所以,在馬大隊跟王慶平之間,李勝利最終還是給了他機會,讓他繼續當馬店集的支書。

  至於王慶平嘴上說的炮車,就是運原木的那種炮車做了修改,可以勾起整塊預製板行進的簡易運輸車。

  「不去了,那玩意兒原木都能挑的動,一塊預製板沒有原木重的,勾不起來,再讓軋鋼廠那邊改一下就好。

  門面房上蓋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自己不懂技術,就讓懂的來。

  給太平莊的關大拿打電話,讓他們村出瓦匠,最少兩三百人,村里人當小工,先收拾一下村裡的舊房,再有一月,雨季也就來了,別塌了房,不然還得重修。

  修房子是小事,告訴當小工的,仔細看看太平莊來的瓦匠,人性次、嘴上沒把門的、樂意撩騷的那些個物件,都給關大拿退回去。」

  提到炮車,就得說說馬店集跟軋鋼廠的關係了,沒有這層關係,別說炮車了,馬店集的瓦匠家什都弄不齊全的。

  老支書跟關大拿談的第一筆工費,不是錢也不是糧食,而是讓軋鋼廠做了新農具之後,退下來的那批老農具。

  如今的鐵器、糧食都是有數的,真要說到成粒的糧食,可不是有錢就能買的到的。

  馬店集能解決口糧的問題,那是用羊肉從酒廠換的,酒廠那邊也不是糧食用起來沒上限,出現的差額,都要用瓜干再補一下的。

  進的糧食要跟出的酒對上帳,這也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酒廠兌了高粱米,就得用瓜干補上這部分空缺。

  別說是糧食了,村里村外的榆樹,頭天剛剛冒了綠芽,第二天連著嫩芽帶著嫩枝也就沒了,榆樹是不多的連皮帶葉都能吃的。

  城裡人想要挖野菜,那也得往山里去,村子周邊,別說野菜了,毛都不剩一根的。

  春夏之交,正是缺菜的時候,真趕上了饑荒,這時節就叫青黃不接了。

  糧食很緊張,產銷的數量是大致能對上的,農民想要糧食,除了瞞報之外,就得考慮開源了。

  老支書王勝庭勾連太平莊的關大拿,就是在考慮糧食開源的事兒。

  除了增加購糧的數額之外,老支書前兩天還跟關大拿商量了一下,從造紙廠過來的肥水,讓太平莊這邊截用一下。

  造紙廠的肥水灌田或是廢水灌田,也不是現在才興起的,民國時的兩江那邊,這已經算是成熟的排污方式了。

  廢紙再造不算,秸草造紙的廢水還是很有肥力的,雖說不環保,但這個時候肚皮都吃不飽,談環保,在農村可能會挨大嘴巴子。

  憑老支書王勝庭的經驗,肥水灌田之後,兩三年內都有肥力的,灌的太多,土壤反而會板結。

  馬店集這邊卡糧食的主意已經打定了,將今年的肥水勻給太平莊,讓他們打灌漿水的時候摻上,提不了一成糧食產量也是差不多的。

  太平莊的一成糧食,那起碼也是二十萬斤朝上的,雨水再好點,三四十萬斤也是他,藏糧於太平莊,老支書的法子在李勝利看來也是高明的。

  只要馬店集這邊不大規模的欠收,太平莊那邊再瞞報一下,事情的首尾也就有了,到時候多出的糧食兩個村平分,很公平的買賣,但就是有點違規。

  這些糧食也是李勝利需要的,人活著就得吃喝拉撒,吃是排在頭一位的。

  各地名醫,城裡的醫家,拖家帶口的人數不少,再加上自訓班的學員,除去自帶的那一部分糧食,有了住的地方之後,首要的一點就是解決吃的問題。

  如今老支書,借著一個關晴月就把問題解決了,李勝利這邊也不客氣,張嘴就是按照比例來的四成。

  對此老支書這邊也沒打磕巴,直接就點了頭,太平莊的糧食,依附於李勝利開的買賣,四成的份子該給。

  跟太平莊的關大拿聯繫,老支書也是想到了這一點,這也是唯一能大批弄到糧食的辦法。

  雖說風險不小,但跟餓肚子相比,這點風險真的不算什麼。

  李勝利在村里要了不少舊房子,又蓋新房子,想必是要住人的,住人就要吃東西,這也是老支書展現手段的時候。

  有住的有吃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日報那邊派傅山問過自習班的報名地址,李勝利也給了軍營的地址,那邊有柳爺接收想要參加自習班的人,也不用李勝利這邊忙活。

  不過以現在的形勢而言,報名去參加補習班的人只怕也不會有。

  下鄉,對於駐村幹部而言要躲著,對於沒工作的年輕人而言,也不是什麼好差事。

  當然,主動下鄉的人也有,但人家是奔著建設去的,不一定瞧得上這個中醫為主的自訓班。

  現在李勝利可以預計的壓力,主要來自中醫這邊,各地的名家還好些,像史老一樣的京中名家,大多是有家口的,少則三五口人,多則十幾口。

  再加上一些三親六故之類,那人數就沒法統計了。

  雖說沒怎麼跟京中的名家交流過,但他們也一直在李勝利的視線之中。

  召集各地的名老中醫,其實是摟草打兔子,這些人的歲數相對大一些,承受能力相對低一些,連帶上一起進京的家屬,即便回不了故土,也能在這邊給他們留下傳承。

  大致解決了吃住,馬店集這邊的交接也開始了,因為形勢的原因,新老兩任支書同時在崗,也是李勝利必須要保持的。

  王慶平雖說被拿住了,但風雨初期的馬店集,必須有老支書坐鎮,過了初期的王炸,李勝利才會讓王慶平慢慢的接手外部事務。

  如今王慶平還是先熟悉村裡的大事小情,帶著社員們重新提振信心為好。

  有活干、有錢拿、糧食上再緊一緊,這些手段也就差不多夠用了。

  大食堂竣工之後,東門外、石景山兩處大食堂,也會相繼開工,初時就跟馬店集這邊的大食堂一樣,直接上草棚,同時進行土地平整、打好地基。

  等拆城牆的時候,差不多也過了秋收的農忙時節,頭著上凍蓋好兩處大食堂的建築,同時觀望一下風色,也就成了首選。

  至於現在,環繞整個馬店集的門面房,就足夠兩個村子的瓦匠們忙活了。

  還有一個馬上要正式建廠的預製板廠,也是需要不少人力的。

  跟老支書不大識字不同,王慶平算是正經的初中畢業生,不參與分配工作,那是因為馬店集的支書位置更吸引人。

  老支書做事憑腦子,王慶平這邊就正經了點,李勝利剛剛說的,他都記在了本子上。

  「勝利,瓦匠不能從咱們村多選一點嗎?」

  跟老支書目光長遠相比,王慶平更善於邀買人心,這點也算是不錯的。

  「之前跟老支書說過,要請農學院的教授跟建築學院的教授到村里授課、指導。

  咱們這邊只管吃住,這事你跟老支書對一下,儘快落實……」

  無論是農學院還是建築學院的老師、教授,對於馬店集而言是機遇也是負擔。

  跟李勝利看著的中醫名家一樣,這些人也多半是拖家帶口的。

  有些早前就在京中任職的教授,可能一家人就有幾十口,都住在一個大院裡,真要跑,也得連著和尚帶著廟,細算一下,人可是不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