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一九九五年到來!

  四合院之中,也住著一些有些家底的人,她們雖然人前不顯貴,但是曾經的她們是做什麼的,你卻不會知道。

  就好像一直給人做保母的劉婆婆,劉婆婆大約60多歲,以前曾在達官貴人家裡做女紅,據說年輕時很漂亮,她做的衣服非常受人喜歡,特別是做的盤扣花樣多做功好,她還善長做嫁衣,許多大戶人家娶媳婦嫁女都請她做衣服,綾羅綢緞在她手中都不是問題,做出來的嫁衣又大氣又好看,不知為什麼她一直單身也沒有兒女,她的身世可能是有故事的。

  但是具體是什麼情形就不得而知,她的房子在大院的正對面,印象深刻的是那住房的門檻非常高,至少有50公分,房間的空間高又寬敞,她家裡存有不少的瓷器,青花瓷、釉下彩瓷、琺瑯彩瓷都不少,瓷器上的描龍畫鳳精緻得很,她說都是當時大戶人家感謝她做衣服送她的,後來遇到了那陣風,劉婆婆家的那些瓷器就不知道去了哪裡。

  棒梗用手推著自己的輪椅,徑直的闖進了劉婆婆的房間。

  劉婆婆現在的年紀已經快八十歲了,上一次還因為不小心摔倒了,所以劉婆婆正在住院,棒梗也是趁著這個空檔闖進了劉婆婆的家。

  進去之後,棒梗就開始瘋狂的找了起來,翻箱倒櫃,無所不用其極,最後還真的讓他找到了一個好東西,那是一個青銅鼎,大小跟一個收音機差不多大。

  鼎上面刻了很多的文字,這些文字棒梗不認識,但是棒梗卻知道這一定是好東西,跟著棒梗就將這個小鼎給揣在懷裡離開了劉婆婆家。

  當然了,棒梗也沒有回家,而且是離開了四合院,他要帶著小鼎去一個神秘的地方。

  潘家園?

  當然不是去潘家園和琉璃廠,這兩個地方太正規了,去這兩個地方,小鼎應該是出不掉了,棒梗去的地方是鬼市。

  這鬼市和潘家園和琉璃廠可是大不一樣。

  鬼市的形成著要上溯到民國的時候,那個時候,四九城的「鬼市」也叫「夜市」「曉市」「黑市」與「早市」「晚市」並稱為「小市」。

  「早市」通常在每日半夜三四點開市,日出即散市;「晚市」的時間大約在每日的下午三四點開市,黃昏時即散市。

  「早市」「晚市」多賣一些便宜的日用品,故很少出現珍稀的古董書畫。而「鬼市」的開市時間大約在每日天未明時,以出售舊貨為主,包括舊衣服、古玩、首飾、鐘錶、掛貨、雜項及舊家具等。其中雜陳著許多來路不明的商品,甚至為偷盜所得,這也是「鬼市」又名「黑市」的原因。

  在「鬼市」擺攤的一般有舊貨鋪和一些長攤,由於不收攤位費,也不用納稅,因此「鬼市」的生意異常繁盛。

  除一些出售日用品的攤位外,有時也會有一些出售刻本圖書、名人字畫、古董文玩、金銀首飾、木製家具的攤位。

  在這裡做生意的人大多來自一個特殊的群體,就是京城中所謂「打鼓兒的」。

  「打鼓兒的」本是四九城一個古老的行業,民國後的四九城曾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在旗的垮了台,打鼓兒的發了財」,這也是對他們生活的一種真實寫照。

  「打鼓兒的」通常是在白天走街串巷,左手持一柄銀元大小的皮鼓,右手拿一根比筷子要長些並以布包頭的細藤條或竹棍。

  敲打皮鼓,其聲不大,然清脆悅耳,故四九城人將其名曰「打鼓兒的」。

  人們一聽到這「嗒嗒嗒、嗒嗒嗒」的聲音,就知道收舊貨的來了。

  「打鼓兒的」有高下之分,收售舊衣服、木器、日用雜貨的為低者,他們多肩挑一個擔子,手擊小鼓,但不吆喝,僅收點舊衣服舊鞋及不堪使用廢舊之物,人稱「打軟鼓兒的」。

  眼力好的大多曾在古玩鋪或當鋪中學徒,他們專門收售古董玉器、金銀珠寶、名人書畫、皮貨綢緞等。

  他們不挑擔子,肩上挎著一個疊著的包袱皮兒,一邊擊鼓一邊吆喝,故北京人又稱其為「打硬鼓兒的」。

  他們選擇的對象多為敗落的京城富厚之家,特別是旗人家庭。由於這些大宅門中的老爺太太們於民國後斷了俸銀,沒有了經濟來源,又不願放低身價,羞於當街擺攤變賣,因此「打硬鼓兒的」即上門收貨。

  他們善於揣摩賣主的心理,並以下人自居,見人即稱「幾爺」「幾奶奶」。「打千兒」請安之後,再行談生意。

  這樣往往收穫頗豐,在所收的物品中亦有一些珍稀的金石書畫碑帖。

  這些「打鼓兒的」每日凌晨將所收的貨物在「鬼市」上出售,他們的貨物多為懂行的商家買去,再以善價賣給古董店或私人藏家。當然也有一些精明的王室貴胄、高官顯宦後人,由於失去了往日的特權,又礙於面子,不便將家藏的書畫名跡售於琉璃廠等地的南紙店、古董鋪或送入當鋪,而是選擇在這種地攤式的舊貨市場出售。

  為了不被人認出,他們往往會以「大圍巾、大口罩把臉蒙得嚴嚴實實,只剩下兩隻眼睛」,同時他們最忌諱的是被別人用提著的燈籠照,怕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因此,「鬼市」也有了「千萬隻照貨,不要照人」的規矩。

  此外,還有一種拾爛紙的人,這類人文化水平不高,大多不識字,把寫過字的紙當做寶物,不過他們收來的貨物中有時亦摻雜著一些名人墨跡、書札碑帖。

  他們也將收到的此類「紙」在「鬼市」上出售,往往價格低廉,成為購買者撿漏的對象。還有一些來路不明的書畫作品,或竊或盜,也只能在「鬼市」才可出手。

  同時「鬼市」中還魚龍混雜著一些高仿品,或為職業造假者仿製,或買家打了眼,由僕人兜售。故此民國時期四九城「鬼市」中的出售品,種類龐雜,價格低廉,經常有人從中淘到寶物。

  據舊京老人們的回憶,曾有人在鬼市中以極低的價格淘到一些珍稀的書畫珍品,像抗金名將岳飛的手書真跡、明代書家王鐸的墨寶等,真是「平地一聲雷,轉眼就成富家翁」。

  因此,「鬼市」成為民國時期京城人士淘寶的首選去處。

  而在鬼市也有鬼市的規矩,因為鬼市里魚龍混雜,買方完全不知道賣方的身份,以及他手中的貨物是從什麼渠道來的。

  鬼市售賣的大部分是舊物件兒,賣方心懷鬼胎,以次充好之事不勝枚舉,裡面甚至還有來路不明的物件兒。

  就是因為這些物件兒來路不清楚,或者來路不正,所以才不能見光,不能上檯面兒去售賣,才只得來鬼市交易。

  進了鬼市,你會發現,這裡與其他的市場最大的不同便是安靜。在許多相聲以及影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老BJ的市場裡,滿大街各色各樣的叫賣聲是極為明顯的特徵。

  哪怕到如今我國的許多實體市場上,吆喝文化也隨處可見。賣家想攬客,想推銷貨物,都要扯著嗓子大聲介紹,說來說去,就圖一個熱鬧。

  可是在鬼市,你卻能發現,這裡安靜到如果不是有幾點手電筒的燈光,你都可能發現不了這裡有一個市場的程度。

  鬼市的攤主不僅不大聲吆喝,大聲介紹,甚至全程一句話都不會說。買方的話也不多,這都是因為鬼市的第一大規矩「看貨不問價」。

  在鬼市買貨,不能像在正常市場一樣,看到自己想要購買的物品,便直接上來詢問價格,價格滿意即購買,價格不滿即走開。

  鬼市裡頭忌諱很多,買家不能話多,不能在購買之前詢問賣家這東西的來路。

  既然賣家來到鬼市進行交易,說明這裡面的物品大部分是不能在明面兒上擺出來的,這是常識,更是鬼市裡面留給買賣雙方的面子。

  所以,如果你不打算買這件物品,就不要張嘴問價。即使買方想要買這件物品,買賣雙方也是很少有語言交流的,除了輕微的耳語、正常的點頭搖頭之外。

  頂多就是在十分需要交流或砍價之時,在袖筒里捏指頭,或是把頭上戴的帽子摘下來,遮住兩人的手,用手來比劃價格。

  在經典電視劇《大宅門》里,白景琦,白七爺跟著家中的兩位掌柜的外出學習之時,便有著這麼一段兒再在袖筒里通過捏手來討價還價的畫面。

  當然,如果這一系列操作已經進行了,買方卻又反悔不買了,這在鬼市里是十分不給面子,十分掉價的行為。

  大柳樹鬼市里,貨物十分齊全,五花八門。各種時期的老物件兒,你在這裡都能夠發現。上至瓦當青銅器,下至上個世紀的BB機、喇叭褲、收音機、明星畫報、連環小畫書等。

  在大柳樹市場裡,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找不到。因為據說,在晚清民國那個時候,別說老物件,哪怕是軍火,甚至孩子,你都能夠在鬼市上買得到。

  棒梗在四九城長大,他當然知道這些,所以他拿到小鼎之後,就並沒有再回家,而是等到了夜裡之後,偷偷的前往了大柳樹的鬼市。

  在那裡棒梗很走運的遇到了一個外國人,外國人一眼就看上了棒梗手中的小鼎,隨後用了一萬塊將棒梗手中的小鼎給買走了。

  但是棒梗怎麼也沒有想到的是,和外國人一起的還有另外一個人也看上了那個小鼎,只是可惜身上沒有帶足夠的錢,所以沒有買到。

  那個人是以後的一名收藏家,他知道青銅鼎是國家的重器,絕對不能讓青銅鼎流出自己的國家,所以這位收藏家直接報了警。

  第二天那名外國人就被抓了,但是遺憾的是,鬼市這個地方找人是很難的,畢竟兩人從來不會見面,給錢就走,所以誰也不知道拿出小鼎售賣的人是棒梗。

  可是能將自己國家的重器拿出售賣,而且不管對方是不是自己國人的這種無良人,還是引起了四九城治安員們的重視,他們決定是不會放過這樣的無良人。

  隨後,治安員還成立了專案組,一定要將這樣的無良之人給找出來,因為不確定這個人手中還有沒有國寶,也不確定這個人還會不會再次售賣國寶,所以這樣的人是一定要找出來的。

  如果不找出來,下一次難道還會有人這麼湊巧的給自己等人舉報?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上面真的很重視這次的事情。

  再說棒梗搞到一萬塊錢之後,那是第一時間將自己欠的賭債給還了,跟著又拿著剩下的錢殺進了賭場,而這次棒梗並沒有再像以前那樣,而是在賭場之中贏的是盆滿缽滿。

  另外一邊的四合院之中,收到了一個街道下來的通知,那就是四合院的周邊都要開始拆遷了,很有可能,這個四合院也要拆遷。

  這個消息就好像是一滴水珠落進的滾燙的油中一樣,讓本來平靜的四合院,開始不平靜了起來。

  有人歡喜有人愁,何雨柱則是感覺有些壓抑,不過,他對這個四合院也沒有什麼好留戀,拆掉就離開,反正自己的未來也註定不是在這個四合院之中。

  但是卻也有人是頑固派,易中海第一個反對,反對的理由也很奇葩,那就是他不願意離開四合院,要知道現在的易中海年紀已經不小了,而且是孤家寡人,易中海算計了一輩子,沒有想到的是,自己還是落了一個孤家寡人的下場。

  所以易中海不願意離開四合院,這要是出了四合院,連去的地方都不知道是哪裡,沒有了熟悉的環境,你讓他們這些孤家寡人怎麼活?

  在四合院之中,不管怎麼樣,他易中海都會有人照顧,可是要是離開了這裡,他易中海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而和易中海一樣想法的人有很多,都是一些沒有人照顧的人,就連三大爺也是這麼認為的。

  這件事情鬧得很大,那些想要離開的和不想要離開的,變成了兩大陣營,總司互不相讓,街道是一次又一次的開會,不過,就在想要離開的準備要占上風的時候,突然一位不想離開的老人去世,這件事情讓本來的四合院拆遷慢下了步子。

  一致決定等亞運會結束了,再來繼續討論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一經擱置,就給擱置了五年。

  很快一九九五年到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