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天策上將,統兵50萬

  金陵城,大新皇宮。🐙☢  ♣☢

  金鑾殿內,朝堂之上。

  滿朝文武早已恭候多時,但皇帝趙乾一如既往的未能按時朝會,眾人只得在朝堂之上耐心等著,相互間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談論的話題,自然是皇帝御駕親征,前往龍城平定晉王世子陳懷安興兵作亂一事。

  值得一提的是,宰相秦如檜在上次朝會之後,被暴戾的趙乾罷免了三天之後,又重新官復原職,並且還讓他統領六部,全權負責皇帝御駕親征平叛一事。

  有趣的是,當日在朝堂之上屢次頂撞趙乾,冒死進諫的禮部侍郎孫鶴齡,也並未受到趙乾的遷怒,依舊還是朝廷的三品大員。

  「皇上駕到!」

  突然,金鑾殿外傳來一聲尖銳的太監通報聲,皇帝來了!

  下一刻,便見趙乾步履生風的邁著步子,登上了金鑾殿的台階,最終一屁股坐在了那把,象徵著大新王朝至高無上皇權的龍椅之上。

  出人意料的是,昔日裡與趙乾形影不離,像只八爪魚一樣掛在他身上的寵妃聞人羽,今日竟然沒有與皇帝一起早朝。

  這反常的一幕,倒是令一眾朝臣顯得有些不太適應。

  最終,還是在宰相秦如檜的帶領之下,滿朝文武跪地行禮。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龍椅之上,趙乾有些不耐煩的擺了擺手,道:「眾愛卿平身!」

  隨後,他直接開口道:「秦相,朕命你統領六部,制定的平叛之策進展如何了?」

  秦如檜急道:「回稟皇上,平定龍城之亂的摺子已經寫好,微臣這就給皇上呈上來!」

  說著,秦如檜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奏摺,雙手舉著就要送到大殿台階之下的太監手中。

  然而,龍椅之上的趙乾根本沒有興趣自己翻閱,而是直接下令道:「秦相,你直接念就行了,朕懶得自己翻閱。」

  額......

  秦如檜遲疑了一下,心道這平定龍城之亂的摺子,那可是朝廷的機密,就這麼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念出來,不怕被有心之人聽去,回頭再給陳懷安通風報信啊!

  這晉王陳破虜在大新朝堂經營數十載,保不齊朝堂之上還有隱藏的晉王餘孽啊!

  「秦如檜,朕讓你念啊,耳朵塞驢毛了啊!」

  龍椅之上,趙乾一聲怒吼,嚇得恍惚中的秦如檜一個激靈。

  後者也顧不上其他,只得開口對著奏摺念道:

  「啟稟皇上,微臣統領六部尚書,連日來匯總各方情報,最終以兵部尚書沈光明的意見為主導,制定了平叛計劃如下——」

  緊接著,秦如檜就開始聲情並茂的將奏摺上撰寫的內容,當著趙乾和文武百官的面娓娓道來。

  為了平定龍城之亂,秦如檜吸取了西北總兵吳青雲傲慢輕敵,從而導致一場慘敗的經驗教訓,從一開始就擺出全力以赴的姿態。

  首先,秦如檜會同兵部尚書沈光明,將大新王朝全國的兵力部署進行了匯總:

  最終決定從江浙、山東沿海一帶抽調20萬備倭兵;從幽雲十五州共計抽調20萬虎賁軍;從安西總兵府抽調10萬安西邊軍,總計50萬兵馬組成平叛大軍。

  大軍分兩路,一路自山東北上,取道幽雲十五州,最終於應州集結,自東向西,進攻反賊陳懷安實際控制的雲州城;

  另一路,自安西四鎮南下,最終在長安府集結,自西向東,進攻反賊陳懷安的大本營,晉王封地龍城。

  兩路平叛大軍的統兵主將,分別是安西總兵府總兵、鎮西大將軍郭定方;大新名將李曠之子,幽州飛將軍李璟瑜。

  郭定方,先帝趙莽的御前營主將,曾跟隨先帝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後被任命為大新王朝安西總兵府總兵,統領三十萬安西邊軍鎮守西域。

  李璟瑜,大新名將李曠之子,曾跟隨其父李曠征戰多年,為新朝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先鋒主將,統領十萬虎賁軍駐守幽州。

  這二人,都是大新王朝赫赫威名的戰將,對趙家皇權忠心耿耿。

  最後,秦如檜道:「回稟皇上,以上便是微臣和六部尚書一起商議的平叛之策,還請皇上定奪!」

  龍椅之上,聽完秦如檜匯報的趙乾,點了點頭對此平叛策略表示部分認同。

  他道:「秦相,你和六部尚書制定的平叛之策很好,無論是出擊策略,還是抽調的作戰兵員,在朕看來,都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

  說到這兒,趙乾突然話鋒一轉,繼續道:「你們是不是忘了一件事,此次平叛朕要御駕親征,在你剛才匯報的奏摺中,朕可是完全沒有聽到,你們把朕擺在了那一路大軍的位置?」

  「皇上——」

  聽聞此言,秦如檜立馬準備出言解釋。

  誰料,趙乾根本沒有給他這個機會,直接出言打斷了秦如檜:「秦相,不必多言,朕知道你想說什麼!」

  「無非就是怕御駕親征有風險,小心讓陳懷安那亂臣賊子驚擾了聖駕對嗎?」

  頓了頓,趙乾繼續道:「區區一個陳懷安,還不足以讓朕受驚!」

  「朕決定了——」

  「自封為天策上將,統領50萬大軍前往龍城平叛,安西邊軍,依舊交由郭定方統領,這20萬備倭兵和20萬虎賁軍,由朕親自統帥。」

  「至於李璟瑜嘛,就讓他在朕身邊當個先鋒主將好了!」

  「就這麼決定了,退朝吧!」

  「皇上,使不得啊,皇上!」

  這時,一個不合時宜的反對之聲,驟然在大新朝堂之上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