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師里,該處理的事情都處理得差不多了,想著在關外還有更多的事情等著自己,葉春秋和朱載垚做了最後一次道別後,便再也不耽擱,立即動身出發。
只三天,葉春秋便回到了這比京師少了幾分輝宏大氣,卻顯得更加繁榮熱鬧的青龍。
此番入關,耗時有兩三月之久,如今平安返回,倒也是上下一陣喜不自勝。
雖然葉春秋並非是這樣想,可是對於許多人來說,這位加了九錫的魯王殿下,地位比從前顯然是更上一層樓了。
而這……就更意味著魯國的國勢算是徹底地有了奠基。
畢竟魯國新建不久,立足不穩,雖是靠著強力在關外站住了腳跟,可是在法統上,依舊還是有所欠缺,而今魯王殿下愈發的水漲船高,上下自然振奮不已。
當風塵僕僕的葉春秋抵達魯王宮的時候,唐伯虎等人早已在這裡等著了。
王宮裡有專門的議事大廳,占地不小,不過葉春秋更願意在書房裡見客,看著唐伯虎、王守仁和孫琦等人,這些都是自己的左膀右臂,除此之外,還有地位超然的鄧健也在旁旁聽,便連琪琪格,此刻也已列席。
這五個人,幾乎是魯國最核心的人物,唐伯虎身為首輔少學士,主管著魯國的政務,王守仁則以魯國新軍都督的名義,主持軍務;孫琦主持著商務局,同時以商務局的名義入小內閣,同樣是少學士,主持者商務,鄧健呢,掌管著吏治和刑名,而琪琪格,則是名義上的韃靼汗,所謂韃靼汗,其實只是個廣義的範疇,本質上,幾乎大漠諸部,都名義上以韃靼汗馬首是瞻,而魯國實施的乃是二元體制,實施兩套法令,一套是針對漢民,另一套,則是以全民皆兵的軍事法,將這草原諸部的人統統編為了『軍戶』,用軍法來管轄。
琪琪格的韃靼汗名下,即是韃靼六衛,幾乎所有的韃靼人,都編為衛中之民,他們不需從事任何生產,無論是種植還是牧馬,俱都不得過問,更不得經商,除了劃出土地,讓婦孺安居之外,所有的青壯俱都常年征戰在外,這數十萬人,生生的編出了十幾萬鐵騎,一切供養,幾乎都是由魯國負責,他們要做的,便是一路向西,而傷殘的人,則可以回來,負責調教他們的子弟,老弱婦孺們,完全是靠前方的軍功而在各衛的屬地供養。
殺敵越多,占地越多,各衛報上戰績,小內閣派出人員進行確認,開始重新劃分魯國的土地,建立新的國界,緊接著,就是進行賞賜了。
這一兩年來,韃靼六衛可謂出盡了風頭,在死傷了一萬多人的代價之下,侵吞了三十二國,將魯國的國境,足足向西推進了七八百里。
而向西、向北的方向,已經到達了極限,瀕臨了大洋。
若論起打硬仗,日夜操練的新軍足以碾壓一切,各種新的戰術、戰法,不斷的進行演練,對於步槍和火炮的運用,更是嫻熟無比;可要掄起這種突擊和侵略,韃靼鐵騎可謂說是吊打同行了,他們不需太多的給養,只需有馬匹和戰刀,呼啦啦的一日之間,便可以突進上百里,是對付那些小國的利器。
在座之人都是老熟人了,多日不見,不由各自相視一笑。
倒是唐伯虎率先道:「最新的消息,在西洋發現了大明水師的蹤跡。」
他這一說,本是奔波趕回來還帶著幾分疲倦的葉春秋,神色間不禁認真起來了,前兩日都在路途上,所以即便有急報,也不能及時送到他的手上,現在聽到這個消息,他不無驚訝地道:「如何?」
這裡的每個人都清楚葉春秋之所以這麼緊張大明水師,最主要還是因為那位……
唐伯虎便連忙道:「我們的商船到了暹羅,在暹羅得知了大明水師一路朝西去了,他們還在暹羅進行了補給,據說……陛下就在船上。」
呼……
葉春秋不禁長長地舒了口氣,他就知道,朱厚照那個傢伙,是絕不容易這樣輕易去死的。
雖是這些日子都一直在心裡相信朱厚照還好好地活著,可現在得到確認,葉春秋才真正地放心了一些。
「不過……」唐伯虎卻是皺起了眉,接著道:「這是兩個多月前的消息了,也就是說,兩個多月前,陛下的船隊抵達了暹羅,隨即便繼續向西航行……」
聽到這裡,葉春秋豁然而起,他的心情顯得頗有一些激動的,他的腦海里突然想到一個東西,就是自己的書房裡的那副和送給朱厚照一樣的萬國輿圖。
葉春秋不管其他人的反應,忙尋找到了暹羅的位置,隨即激動道:「我明白了,陛下的目標,乃是馬六甲。就在這裡……」
葉春秋的手指著西洋馬六甲的方向,只是……臉色卻突然很不好看起來,口裡邊道:「暹羅距離馬六甲並不遠,不過十幾天的航程,就算是陛下的目標是馬六甲,那麼在半個月之前,就可能會有陛下返程的消息了,可是為何沒有這裡頭的半分訊息傳回來?」
說到這裡,葉春秋又看向了唐伯虎,道:「繼續打探過了嗎?」
「離得太遠,只怕還要等一些時間。」唐伯虎道:「可能陛下的船隊耽擱了。」
葉春秋搖頭,道:「陛下這個人,好大喜功,他拿下了馬六甲,一定會恨不得鑼鼓喧天的宣傳,只會想著立即返程才是,他的性子,我再明白不過了,除非……除非……」
葉春秋的眉頭皺成了一個川字,而後深吸一口氣才道:「除非他志不在此,他壓根就不想回來。」
此時,葉春秋的目光已經開始向更西的方向逡巡,最後,他苦笑起來:「我終於明白了,哎……」
一聲嘆息,葉春秋略有失態。
他終於知道朱厚照要做什麼了,而這個傢伙,簡直就是瘋了,在這個時代進行航海,幾乎可以用冒險來形容,這其中的危險,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