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性情看似寬和,常能聽得進麾下臣子的話,更有容人雅量,是帝王中極少見的,但實際上李世民的骨子也是一個固執的人,若是他認定的事情便鮮少還會更易的。
所以李恪要勸李世民,自然不能從此事的本身來勸,這樣勸,就算說的再多也是無用,李恪要勸李世民放棄將高陽下嫁於房遺愛,最好的法子自然是站在帝王的角度,而此事李恪也已經有了思量。
房玄齡出身清河房氏,清河房氏本就是山東名門,而高陽不是一般的大唐公主,而是天子嫡出,太子李恪唯一的一個嫡親小妹,若是將高陽公主下嫁於房家,房家集門閥之貴,皇親之盛,再加上房玄齡掌相位多年,房家的勢力便著實叫人生畏了。
近幾年長孫無忌漸漸年邁,不再如前幾年那般,已經有些退下來的意思,而長孫沖勢頭才起,還難當大位,為尚書左僕射十五載的房玄齡便是朝中勢力最盛的,儘管房玄齡行事恭謹,從不逾矩,更是絕無二心,但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站在皇帝的角度,本就不該如此的。
李世民動了要將高陽公主嫁於房遺愛的念頭時,楊皇后還是貴妃,尚未封后,那時下嫁公主顯得對房家恩重,自無不妥,但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卻不合適了。
只要有人幫襯,在加上如今朝中房家的權勢,李恪至少有八成的把握去說服李世民,但就在此時,一封自遼東送來的急報進了長安,此事便開始被擱置了。
在大唐河北外,遼東並半島之地共有三國,高句麗、新羅和百濟三國鼎立,高句麗居於北? 國力最盛? 與大唐接壤,百濟居西南? 國力次之? 而新羅居東南,與百濟相當。
在前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兵敗? 而後大唐立國,在大唐立國的前二十年裡? 這三國對大唐都伏表稱臣? 還算恭順,但就在貞觀十六年時卻生出了亂子來。
就在去歲中,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發起宮變,殺高句麗榮留王? 並屠其心腹百人? 另立其侄高藏為王,以為傀儡,而自封為大莫離支(類似於唐朝尚書令),開始攝政,權傾朝野。
高句麗乃大唐藩屬之國? 凡高句麗王俱為大唐御旨冊封過的,淵蓋蘇文殺高句麗王? 另立新王而不問大唐,無異於就算在挑釁大唐的權威。
去歲此消息一處? 便有大唐營州都督張儉上表,請東征高句麗? 但李世民在朝臣勸阻之下以「山東凋弊」為由未許此事? 反倒下旨冊封高藏為上柱國、遼東郡王? 繼位新任高麗王。
大唐的處置可謂仁德寬厚,但高句麗或者說是淵蓋蘇文卻辜負了大唐和李世民的仁德,就在貞觀十七年初,淵蓋蘇文竟聯合百濟強攻同為大唐藩屬的新羅,再一次公開挑釁大唐和天可汗李世民的權威。
淵蓋蘇文乃前高句麗權臣淵太祚之子,他自幼便就自視甚高,曾看著父輩們三敗前隋,在他的眼中,中原王朝並非神聖不可侵犯,故而才敢如此放肆。
新羅為大唐藩屬,以天可汗李世民為君,受李世民冊封,也是半島三國中對大唐最是恭順的,如果說此前淵蓋蘇文廢君新立還是國政,李世民還能忍讓的話,那高句麗聯合百濟討伐新羅就是直接動搖大唐對遼東及半島區域的統治了,李世民豈能忍讓。
太極宮,甘露殿。
「啟稟陛下,高句麗淵蓋蘇文擅動刀兵,先殺高句麗王,後攻新羅國,漠視我大唐天威,依理當伐,興仁義之師,護庇藩屬。」大殿之中群情激奮,兵部尚書李績當先出列道。
李績之言一出,隨後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也出列道:「末將附議英國公所言,新羅乃我大唐藩屬,對我大唐最是恭順,此番無故被伐,若是我大唐不出兵庇護,主持遼東局面,人人以為我大唐可欺,日後誰還會服我大唐?」
大唐能有今日的威望,叫天下臣服,可不是靠著詩書禮易的傳承得來的,是大唐兒郎們在邊疆一刀一槍廝殺出來的,此番高句麗所為已觸及大唐底線,若再不處置,日後人人效仿,又怎還了得。
李績是兵部尚書,薛萬徹是禁軍大將,他們倆所言幾乎也代表了大部分軍方將領的意思,此事若是擱在以往,那必然是毫無疑問地要出兵征伐高句麗,甚至滅其國祚的,但此事特殊就特殊在高句麗這個國家的身上,因為隋亡的前車之鑑還歷歷在目,大唐百官不得不小心謹慎。
高句麗其國,論國力遠不及往日之突厥,亦是薛延陀之下,甚至比起吐谷渾也不見長處,但高句麗有一個獨特的好處那就是高句麗的位置和氣候。
不同於吐蕃的高原,高句麗地處遼東,氣候嚴寒,且屏壁連連,多有堅城,欲取高句麗,若是不能在短時間內盡得全功,拖得時間久了,遼東嚴寒,行軍不易,就是糧草也難維繼。
前隋煬帝並非全不知兵之人,相反地,隋煬帝也曾參與滅陳之戰,多少也通些行伍之事,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隋煬帝興兵百萬東征,卻仍舊折戟,除了高句麗名將乙支文德之能外,其餘的緣故也主要在此。
但李績和薛萬徹之言才落,刑部尚書張亮便連忙出列道:「啟稟陛下,高句麗位處東北,相距長安數千里之遙,糧食供給不易,且遼東乃苦寒之地,多有堅城,攻之不易,若是貿然征伐,恐怕不妥,還望陛下三思。」
張亮的意思同時也是朝中許多文官甚至宰相的意思,張亮只是個開頭,就在張亮之後,黃門侍郎褚遂良也跟著出列道:「啟稟陛下,臣附議張尚書所言,高句麗位在遼東,征伐不易,更有隋亡前車之鑑在目,不可輕征。」
東征之事李世民早有意料,此事一旦在朝中提出,就必定會有人反對,李世民看著許多出列反對此戰的官員,不置可否,轉而對李靖問道:「藥師以為如何?」
在大唐軍方,除了李世民自己之外,就以李靖和李恪兩人的聲望最高,李世民此時來問李靖,自然也就是希望李靖能夠為他說話,畢竟行軍作戰,出力的還是武臣。
李靖也知道李世民的意思,其實在李靖自己看來,高句麗雖據有地利,但也絕非不可戰勝。
李靖既是順著李世民的意,也是順著自己的意,回道:「啟稟陛下,臣以為前隋煬帝東征之敗,不在兵甲,不在地利,亦不在天時,只在煬帝其人。煬帝治兵,不過一知半解,大軍北伐,本十萬之師可定,偏卻勞師百萬,以至後勤不足,更兼好大喜功,不通軍略,乃至慘敗。」
李靖的話正說進了李世民的心裡,隋煬帝之戰,非戰之過,只在隋煬帝一身,而李世民乃當世名帥,身經百戰,絕非隋煬帝可比。
李世民聞得此言,當著朝中百官的面,便說出了一句叫眾人始料未及的話來。
李世民道:「前隋之敗,不在於兵,而在于帥,煬帝不善治軍,豈能為帥,故為保此次東征萬全,朕決定御駕親征!」
m.2000book.com/book/3/3515/
【2000小說網,第一時間更新最新章節修復錯誤章節,支持簡繁閱讀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