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求情

  逼宮謀反的是李承乾,今日朝會商討處置的也是李承乾,自然與李恪無關,可今日李恪卻在這個節骨眼上突然出現,肉袒負荊跪於朱明門外,其目的是什麼,為的是什麼,誰都不會不知。

  只怕今日的楚王李恪是要為兄弟之情行負荊請罪之舉了,只是負荊的是他,請的卻是李承乾的罪。

  眾臣都能猜到李恪的用意,李世民又怎會不知,原來李恪並未放棄他的兄長,而是通過這種方法為李承乾求情,保住李承乾的性命。

  李恪手上的傷便是因李承乾而起,昨日還因為李承乾險些丟了性命,甚至一度被不明事理的李承乾一度冷言諷刺,但到了今日,關係李承乾生死的時候,李恪還是站了出來,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自己的兄長,這才是手足之情啊。

  李世民想著李恪的委屈、李恪的擔憂、李恪的為難,心裏面頓時如千刀剮過,對李恪滿是心疼。

  「虎頭,我的兒。」

  李世民聽了內侍的話,哪還在兩儀殿中待得住片刻,丟下滿殿文武,便朱明門而去,而朝中大臣看著李世民出殿,也都想李恪在幹些什麼,紛紛跟了上去。

  不過片刻之後,當李世民一路疾走,出了兩儀門後,李世民遠遠望去,便瞧見了朱明門下跪著的李恪。

  李恪穿著軍中最常見的粗布葛褲,上身赤裸,不著寸縷,而在李恪的背後正背著一根荊條,李恪的懷中似乎也在抱著什麼,正低著頭,伏身在地。

  李恪懷裡抱著的是什麼,因為隔得有些距離,李世民還看不真切,但就是李恪這幅模樣,已經足叫李世民心顫不已,滿是疼惜了。

  李世民帶著文武百官連忙走到李恪的身前,想要扶起李恪,對李恪道:「恪兒快起身,你這是作甚?」

  李恪固執地跪著,對李世民求道:「兒臣請待阿兄受過,求父皇鞭責兒臣便是,求父皇網開一面,饒得阿兄的性命。」

  李恪說著,這才緩緩地,小心地放下了懷中抱著的東西,取下後背背負著的荊條,雙手捧到了李世民的手邊。

  就在李恪放在懷中抱著的東西的時候,李世民這才發現,原來李恪一直抱在懷中的不是別的,竟是李恪供奉在楚王府的長孫皇后牌位。

  李世民看著李恪這般模樣,又看著長孫皇后的牌位,頓時眼睛泛酸,對李恪道:「錯在太子,而不在你,你何必如此,朕好端端地又怎忍心責罰你。」

  李恪低頭看了眼長孫皇后的牌位,對李世民道:「母后臨終前曾再三囑咐兒臣,要兒臣看顧好自家兄弟,兒臣是應下了母后的,太子皇兄鑄成大錯,兒臣又豈能坐視。」

  李恪的話,也正是長孫皇后臨終前曾今提及的,長孫皇后曾有遺囑:李恪行事穩重,友愛兄弟,特予李恪嫡子身份,托他代為照看諸子。這是李恪曾今答應了長孫皇后,也是李恪現在正在做的。

  李恪的每一句話都如一把尖刀深深地扎進了李世民的內心,李世民仿佛又想起了長孫皇后臨終前,拉著他的手囑託的畫面。

  李世民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對李恪道:「恪兒,你可知你皇兄犯的是什麼錯,是十惡不赦,萬劫不復的謀逆大罪啊。」

  李恪聽著李世民看似嚴苛的話,頓時一下子哭了出來,眼淚奪眶而出。

  李恪抱著李世民的腿,抬頭看著李世民,哀求道:「兒臣知道兄長之過甚大,但兒臣只有這一個長兄,長兄若死,兒臣再無兄長,還望父皇開恩吶。」

  李世民丟掉了手中的荊條,抱著李恪,眼眶也有些濕潤了,李世民道:「太子雖犯死罪,但咱們自家父子手足之情旁人又哪裡知曉。」

  李恪被李世民攬在懷中,對李世民道:「兄長雖有過錯,但只此一次而已,還望父皇饒過兄長一命,兒臣願以性命擔保,兄長絕不再犯。」

  李恪的話一下子擊中了李世民的內心,李恪只有這一個長兄,李世民又何嘗不是只有這一個長子,李世民又如何願意取了李承乾的性命。

  面對如此薄涼,幾番為難他的李承乾,李恪尚能竭力回護,更何況是其他的皇子。

  文韜武略,有護國之功,論聲譽,論人望俱為諸皇子之首,再加之李恪又能友愛兄弟,回護手足,可使諸子俱得保全,這不是正解決了他所有的困惑嗎,李恪豈不正是最合適的儲君人選?

  李世民看著李恪哀求的模樣,又看著李恪上身赤裸時露出來的傷疤,這些傷有當年在突厥狼谷留下的,有戰場廝殺時留下的,這些傷無論來由如何,都是李恪為大唐做出的貢獻,諸王、諸皇子中,誰還能及他?

  李世民心中震動,慢慢地蹲下身去,當著滿朝文武的面,竟脫下了自己的朝服,在眾目睽睽之下披在了李恪的身上。

  李恪身為親王,赤裸上身自然不妥,李世民給他披上衣裳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李世民給他披的不是別的,而是帝王朝服,這其中意味著什麼,只要不是瞎子、傻子都能看得出來。

  非帝王不著帝服,李世民給李恪披衣,這是當著百官的面告訴他們,這是要立楚王李恪為儲了。

  看著李世民披在李恪身上的那件朝服,朝中百官神態各異,岑文本、王玄策等與李恪交好的官員心中大喜,臉上也不自覺地露著笑意,而魏王李泰的眼中也滿是嫉妒和懊悔。

  李泰嫉妒的是李恪身上的那件帝王朝服,懊悔的是自己怎麼沒想到這樣的法子為李承乾求情,叫李恪登了先,而他只能幹看著李恪在那邊子孝弟恭,搶盡了風頭,攬盡了人心。

  而一旁的長孫無忌看著場中的李恪,心情反倒慢慢地平靜了下來,如果說此前長孫無忌對李恪得勢,李承乾失勢還心有不甘的話,那麼現在,他已經從心裏面服氣了。

  且不論自身的文武才幹,只對於朝局的把控,對於人心的拉攏,對於李世民心思的揣度,李恪便勝了李承乾太多太多了,其實李承乾從來都不是李恪的對手,李承乾會有今日的一敗塗地,並不冤枉。

  至於李泰,便更是如此了,李泰看重權勢,但其實他從一開始就走錯了路。

  李泰只顧著一味拉攏朝中臣子,這些年來李泰在朝中確實權勢大漲,風頭甚至一度壓過了李恪,但李泰不知道,他拉攏的一百臣子說的一萬句好話,也比不上李治和李明達在李世民面前表現出的對李恪的親昵要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