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孫權:漢為兄,吳為弟

  第666章 孫權:漢為兄,吳為弟

  弘農楊氏狹義上講,指的是楊震、楊秉、楊賜、楊彪、楊修這一脈的血統。

  楊修作為「四代三公」的直系後裔,被曹操以雞肋之名所殺,弘農楊氏嫡系傳承被斷,朝中無人轉為高門士族的希望隨之落空。

  如今弘農的楊氏,地位和實力比太原郭氏都要差了許多,兩個當家人,楊駿和楊珧,在魏國的地位都不高。

  楊駿在洛陽任驍騎司馬,算是一個都城的閒散官員,楊珧還未出仕,僅在洛陽的玄學圈裡搏了些許的聲名。

  是應該選擇繼續跟著魏國,還是和太原郭氏一樣兩邊投注?

  選擇擺在弘農楊氏面前,也讓楊駿、楊珧之間出現了意見分歧。

  希翼踏上魏國朝堂核心圈的楊駿,當然想著繼續留在魏國,而楊珧此時二十出頭、三十不到,正是心高氣傲之時,投奔蜀漢憑著自己本事,搏一個封妻蔭子,是他真實的想法。

  這一次華州魏轉漢,楊駿的態度很明確,立即跟著司馬師逃回了洛陽,而楊珧則選擇留下,他準備過一段時間,到長安去看看,聽說劉封在荊、益等地推行科舉取士,也就是考試制度,楊珧就不相信,憑自己的學問,不能出人投地。

  楊艷的舅父趙俊,算是弘農楊家的依附旁支,這一次也跟著楊珧留在了華州。

  漢、魏關中攻守之勢大變。

  讓關中大族紛紛內部切割以自保,楊氏是如此,京兆的杜氏、韋氏等大族選擇也是一樣。

  杜畿這一支中,杜恕、杜預一支繼續在魏國為官,杜恕任弘農郡太守,杜預也被司馬昭招為幕僚,成為司馬家重要的謀士。

  杜畿的另一個兒子杜寬,好學問不好俗務,選擇在關中京兆的杜氏家中清淨做學問,等到關中被劉封拿下時,杜寬也沒有什麼別的選擇,從魏國人變成了漢國人。

  楊氏、杜氏.,他們的選擇迫不得已。

  陳倉城中,魏將孫禮、徐質被圍已經半年之久,在劉封與司馬師對峙期間,孫禮這個打虎將曾經鼓起勇氣,試圖反推蜀軍一次。

  誰知道魏延經驗豐富,早就在城外候著,孫、徐兩人一出城,就被魏延擺了一個空營計,等到他們驚惶無措時,魏延領兵斜刺里殺出。

  徐質不慎,被魏延一刀劈成兩截,出城的魏軍四千將兵,被俘被殺者有三千餘人,孫禮只帶著千餘殘兵僥倖逃脫,退守陳倉城中,再也不敢離開半步。

  孫禮坐困孤城。

  想著司馬師、郭淮能不能大發神威,一舉突破劉封的重圍,將他從困境中解救出來。

  但長安失守,郭淮歸漢的消息傳來,讓他失望無比。

  在無助和絕望中,孫禮於醉酒之後,忿然自刎於堂下,倒也全了與曹丕、曹叡的君臣之義。

  孫禮既死,陳倉魏軍也就沒有了再堅持下去的勇氣,春夏之交,正是青黃不接之時。陳倉城中存糧再多,也禁不住長期的圍困。

  漢延熙七年(公元244年)的三月,在裨將楊珀的帶領下,城中魏軍餘部出城投降。

  陳倉回歸蜀漢之後,雍涼一帶,屬於魏國的城池,就只剩下了北面的安定。

  安定郡的北面,就是靈州、河套一帶,從這裡可以繞路回并州,所以,安定的魏軍處境和陳倉魏軍不同。

  駐守在安定的魏軍所部,是世居安定的漢化胡人家族胡遵一族。

  安定胡氏,漢末將門世家,在魏晉時期軍中影響力巨大。

  歷史上,鍾會帶著十五萬魏軍攻打蜀漢,被姜維堵在劍閣進退不能,最後還是胡烈、胡淵父子從米倉道入閬中,包抄到了姜維的後面,才逼迫劉禪無奈投降。

  郭淮歸漢之後,與夏侯霸一道,前往安定遊說胡遵、胡奮、胡烈父子。

  郭淮的到來,讓胡遵終於放下了對蜀漢的成見,開始認真的談判起來。

  四月下,手握重兵的魏國安定郡太守,鎮軍將軍胡遵,在郭淮的勸說下,終於選擇徹底的回歸漢國。

  劉封在長安聽郭淮匯報胡遵父子有意歸漢,心情頗是激動,胡氏雖然是胡人漢化身份,但在抵抗西北邊患時表現得很是忠勇。

  胡烈戰死。

  胡淵戰死。

  從這一點來說,劉封私下以為,胡烈、胡淵父子在成都平叛鍾會之亂時的殺戮,也算是功過相抵了。

  安定既下,胡氏這一將門歸漢,從歷史的規律性來講,意味著劉封朝著改變蜀漢結局的方向,邁出了有影響力的一大步。

  關中軍民歸心。

  蜀漢的國力、影響力也越發的強大起來。

  同時,馬忠、王異策動的封王聲浪也達到了最頂點,在荊州、交州以及涼州,請求劉封為王的呼聲,如雪片般的送到成都。

  就算是益州一帶,支持劉封為王的呼聲也是此起彼伏,讓本想躲著避過此事的劉禪好生著惱。

  就在蜀漢內部為封王之事僵持不下時,遠在江東的吳主孫權,也在為如何平衡好漢、吳、魏三國的關係而煩擾。

  孫權是前三國時期碩果僅存的君主。

  蜀漢這邊,劉禪是劉備之子,輩份上和孫權同輩,但名望上差得不是一丁半點,也唯有當下如日中天的劉封,能和孫權相提並論。

  曹魏那邊從曹操開始,已經經歷了曹丕、曹叡兩代,現在的小皇帝曹芳,跟孫權相比,已經是小小小輩。

  面對魏國一個比一個小的後輩,孫權這個大魏吳王,終於臉面上掛不住了。

  一個失了關中的魏國,已經不值得他吳大帝再進貢遞表了,相反,一個擁有荊、益、交、涼、雍五州之地的漢國,才是他孫權值得結交的友邦。

  漢、吳同盟自劉備病逝之後,由諸葛亮主導而結成。

  當時,蜀漢的國力不如東吳,在雙方關係上,吳兄蜀弟也是雙方默認了的,要不然,也不會是鄧芝等人一次次跑到建業去出使了。

  到了劉封任丞相時,雙方國力漸漸翻轉,相比占據了三州之地的蜀漢,東吳只有大半個揚州,孫權也不好意思提什麼吳是兄、蜀是弟了。

  劉封不爭虛名,孫權對虛名卻是在意得緊。

  作出重新修復漢吳關係後,他再次遣了選曹尚書薛綜為使,直接跑到長安,向劉封送上國書奏表。

  奏表中文字揚揚灑灑,中心的意思有兩條。

  其一:奉漢為兄,吳為弟。

  其二:為劉封請關中王。

  感謝是可許久宗師兩次共600打賞,感謝一直以來在困難時期的支持,也感謝眾兄弟訂閱,投票和打賞。上午志願抗疫了,碼字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