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劉備以病居幕後,太子台前監國事!

  第330章 劉備以病居幕後,太子台前監國事!

  咳咳~

  劉備咳嗽一聲,說道:「為父的身體愈發敗壞,如何去處理繁重的工作,現已疲憊,不若太子替我監理國事,孤好養傷病。」

  監理國事?

  劉禪愣了一下。

  「國內之事,有軍師將軍,還有一群良臣在,應是沒有多大的問題,父王的身體自是會痊癒的,何須讓小子監國?況且,閬中要地,巴地蠻夷並不順從,兒臣準備待開春後,便率軍處理此事。」

  見劉禪推諉,劉備笑著說道:「閬中之地,有翼德坐鎮,無憂矣。」

  「有右將軍坐鎮,確實是沒有多大的問題,但關鍵是右將軍坐鎮閬中,卻是浪費了一猛將,也浪費了數萬大軍,兒臣以為,若是能徹底解決巴地禍亂,甚至能將巴地蠻夷為我漢中國所用,那必能使我漢中國國力上升一個檔次。」

  這個時代,人口就是稅收,人口就是國力。

  若是能夠將巴地蠻夷編戶齊民了,無疑會大漲漢中國的人口。

  現在登記造冊的漢中國人口,包括荊州之地,也不過兩百多萬人而已。

  這還是劉禪平定南中四郡,拿下荊州,又拿下汝南之後才有的人口。

  按照原歷史,當初的人口,連一百萬都不到。

  雖然其中有很多黑戶,但不可爭辯的是,益州百姓確實不多,朝廷能夠收的稅,也不多。

  現在變成兩百萬人口了,多嗎?

  不多。

  根本不及曹魏。

  也就能和江東比比人口。

  而若是能夠消化巴地百姓,無疑能給給漢中國多加幾十萬百姓。

  幾十萬百姓,便可多養幾萬人的大軍。

  多出這幾萬人的大軍,說不定就可以在前線打仗的時候,逆轉局勢。

  日後與魏國大戰,肯定是要比拼國力的了。

  曹魏居於中原之地,國力恢復得更快,即便劉禪在其中搞了小動作,但也阻礙不了多少。

  尤其是曹丕已經是向世家妥協了,其國力的恢復,肯定是會更上一個台階的。

  他若是不多做一些,豈非要與曹魏的差距越來越大?

  這絕對不是劉禪願意看到的。

  「只是翼德在閬中也是頗為盡力,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卻還不能收服巴中蠻夷,難道太子有辦法?」

  「閬中乃是要地,其重要性兒臣知曉,若是兒臣過去,必能收服巴中蠻夷,至於如何收服,現在兒臣只有腹稿,真正要解決巴地之禍,還得到了當地,再來用計。」

  只有腹稿?

  沒有定計?

  若是換做其他人,劉備早就發怒了。

  你這小子,沒有定計,還敢說大話?

  沒有金剛鑽,敢來攬這瓷器活?

  但這可是自己的寶貝兒子,平定過南中四郡蠻夷,收復過荊襄九郡,更是將汝南郡都拿下來的人。

  他說的話,劉備不能不信啊!

  「只是.閬中之地,若是生亂.」

  劉禪說道:「閬中之地的重要性,兒臣清清楚楚。」

  在蜀漢政權中,如果讓大家對武將進行排序,相信百分之百的人都會將關羽排第一、張飛排第二。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關羽、張飛都是一開始就追隨劉備的人,無論感情、功勞還是才能都可以說位居蜀漢將領前兩位。

  但是,張飛作為劉備的心腹大將,是當時難得的將才,而劉備只讓其鎮守縣級市閬中,實在是大材小用。

  通過對比鎮守荊州的關羽、鎮守漢中的魏延,劉備實在是對不起自己的這位「三弟」,難道劉備當時已經老糊塗了?

  還是有意要打壓張飛?

  畢竟劉備的三塊主要的地盤一個是荊州、一個是益州、一個是漢中,按照正常的邏輯,的確應該是劉備坐鎮成都,關羽鎮守荊州,漢中就應該給張三將軍。

  其實,閬中之地,重要性,比之漢中,那是不逞多讓的。

  這就得先來了解一下閬中的地理了。

  閬中,地處四川盆地北緣,位於嘉陵江中上游,秦巴山南麓,山圍四面,水繞三方,為巴蜀要衝,軍事重鎮,東靠巴中、儀隴,南連南部,西鄰劍閣,北接蒼溪,乃是川北的政治經濟中心。

  從閬中往上可以順道直達漢中,如果漢中發生戰事,魏延方面吃緊的時候,張飛可以率部及時增援,確保漢中安全。

  而如果漢中失守,張飛則可在閬中構築第二道防線,甚至安排劍閣的防禦,危急時刻,還可以直接增援成都,防止敵軍長驅直入。

  所以說,張飛鎮守的閬中其實是和漢中、成都(劍閣)成掎角之勢,對蜀漢政權的意義不言而喻。

  而且,閬中位居嘉陵江中上游,如果順流而下的話,還可以直達江州,支援東線,防止東吳的突然發難。

  除了對內的防守優勢外,對於攻打曹魏的隴右地區,閬中一樣可以大有作為,直接對武都、陰平構成了巨大壓力。

  是故,閬中並非只是現在的一個小城那麼簡單,對於漢中國政權而言,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劉備信任而又具備才幹的將領才能勝任鎮守之職。

  從閬中的重要性而言,劉備讓張飛鎮守在此,不但不是「大材小用」,反倒是十分倚重。

  這也是劉備害怕劉禪動作搞得太大,會引起動亂的原因。

  畢竟這閬中,位置太重要了。

  「待開春之後,一年之內,兒臣便可安撫巴地蠻夷。」

  一年?

  劉備愣了一下,他深深的看了一眼自己的兒子,最後點了點頭。

  他選擇相信。

  「太子所言之語,孤都信,不過現如今離開春,尚有一段時間,太子不妨將人生大事先解決了,你若是成家了,孤的心,也可以放下一些了。」

  同時,劉備頗有些責備的看向劉禪,說道:「聽說你在荊州又收了幾個美人,可是?」

  劉禪小臉一紅,說道:「確有之。」

  「哼!」

  劉備輕聲冷哼了一聲,看起來有些責備。

  「聽說其中,還有一個是曹丕的夫人甄宓?」

  劉禪撓了撓頭,表情有些尷尬。

  「確有之。」

  「三十女人如虎狼,伱身子骨還未長開,且不可沉迷男女之事。」

  同樣是三十多歲的婦人,吳夫人便讓劉備難以招架。

  在知曉劉禪收了甄宓之後,劉備便為自己的這個兒子擔憂了。

  「兒臣知曉的。」

  知曉?

  還不是夜夜笙歌。

  關鍵是夜夜笙歌之後,一個種都沒種下?

  「太子可知房事?」

  劉備覺得,還是要教自己兒子一手的。

  「咳咳。」

  劉禪端起茶盞,喝了半口,差點吐到劉備身上去了。

  「孩兒,孩兒當然知曉。」

  我會不懂房中之術?

  「知曉了?那她們肚子怎麼一點動靜都沒有?」

  被我內力逼死了。

  劉禪心中腹誹。

  噗~

  劉禪還留在嘴裡面的茶水,徹底憋不住了,直接給劉備頭上吐了個滿的。

  再這樣說下去

  不好收場啊!

  沒想到你劉備濃眉大眼的,卻是這樣的人!

  「咳咳。」

  劉禪咳嗽兩聲,說道:「父王,婚約之事,父王定個時間便是了,至於後代血脈,孩兒只能說,盡力。」

  除了盡力之外,還能做什麼?

  「罷~」

  劉備也知道,這再說下去,怕是要少兒不宜了。

  「那彭羕,太子要如何對付?」

  彭羕?

  劉禪輕笑一聲,說道:「既是謀逆,那自然便是要誅殺了。」

  「牽連多少?」

  謀逆之罪,若是要追究的,那可是要夷三族的。

  若是牽連的人夠多,殺個幾千人,都不是問題。

  「禍不及外家。」

  謀逆之罪,自然不能輕易原諒,但是謀逆之罪,也不宜過度牽扯。

  現在天下可沒太平,可不是清除異己的時候。

  「此事牽連之人,莫要太多,另外,這段時間,太子先接觸國事,如無大事,不必通稟與我。」

  無大事不必通稟?

  劉禪思索片刻之後。

  「父王,臣下確實有一件事情,需要向父親稟明,此事可稱之為事關重大。」

  事關重大?

  劉備愣了一下,說道:「太子不妨直言。」

  「那便是我漢中國的選官制度,需要更改一二了。」

  選官制度更改?

  劉備眉頭微皺。

  「太子是看到了魏國施行九品官人法,遂也要效仿魏國,施用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確實是有好處,譬如說從地方豪強手上,得到了選官任官的權力,畢竟當時察舉孝廉,是要有人推薦的。

  而這個推薦的人,自然是豪強出身了。

  九品官人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察舉制的弊端,但同時,他也向世家低頭了。

  權力並沒有到皇帝手上,而是從豪強變到了世家手上。

  相比於豪強,世家這股勢力,明顯就更加難纏。

  現在劉備聽聞劉禪要改換選官制度,馬上便想到了這九品官人法。

  「兒臣並非是要用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的壞處,作為後世人,劉禪比誰都清楚。

  為了一時的穩定,而讓子孫後代為他的決策而背鍋,這不是劉禪的性子。

  後人有後人要做的事情,他這個前人,便是不給後人留些遺產便也就算了,還給後人挖了坑?

  這不是他劉禪能做出來的事情。

  「那太子是要作甚?」

  作甚?

  那自然是要改良察舉制了!

  夏、商、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

  到春秋戰國時,統治階層改革舊有制度,更為了富國強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幹出眾的人。

  戰國時期出現「軍功爵制」,又興起「養士」之風,招攬有才幹、善言辭的人才,不論出身,為國君、諸侯服務。

  到秦代則以「闢田」和軍功為選官依據。

  但這些都不是完備的選官制度。

  到了漢代,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選拔官吏的制度,名為「察舉制」。

  察舉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也叫「選舉」。

  漢高祖劉邦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制」先河。

  惠帝、呂后詔舉「孝弟力田」,察舉開始有了科目。

  武帝時「察舉制」達到完備,各種規定相繼推出。

  其後,各種科目不斷充實,特別是有了統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

  考試是漢代察舉制度的重要環節。

  被舉者經考試後,由政府量才錄用,這樣既保證了選才標準能貫徹實行,選出真正的人才,還能保證競爭的相對公平,令下層人士有進入國家管理層的可能。

  任何制度,發展了三百年,都會變得腐朽落後。

  而劉禪要做的,便是將其做一番改良。

  至於為何不直接用科舉制?

  那就得知道推行科舉制,會有多大的阻力了。

  察舉制是以地方發動自下而上的選拔方式,雖然使得中央人才儲備增加,但是卻對中央集權造成削弱作用。

  你推行科舉制,這不是將地方的權柄削弱了?

  他們不會反抗?

  劉禪現在要做的,便是積蓄國力,而不是搞亂國內,搞出矛盾來。

  先得了天下之後,再想著徹底解決察舉制的問題。

  反正,九品中正制這種妥協的制度,絕對不是劉禪想要的。

  而且

  察舉制已經是有幾分科舉制的雛形了。

  「兒臣欲復左雄陽嘉新制之議。」

  孝廉察舉的弊端在西漢就已暴露,東漢中葉以後變得日益嚴重,「察孝廉,父別居」的民謠說明在時人的眼裡,孝廉察舉的結果恰是對其名號的一種諷刺。

  同時,朝廷也不斷有「所舉非人」的批評。

  故在東漢順帝陽嘉年間,由尚書令左雄首倡,漢順帝推行,對孝廉察舉制度進行了改革,限制察舉年齡,引入考試機制,進一步明確了人才標準。

  劉備眼睛一亮,問道:「太子是想要將四科變作兩科?」

  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而陽嘉新制中,將四科變作兩科,只取經術與文吏兩科。

  那些所謂之經傳,文賦,不做考校。

  也就是說德行次之,能力為上。

  簡而言之,那便是務實!

  對於現在的漢中國來說,務實明顯就是最好的選擇。

  劉備剛想答應,但像是想到了什麼一般,眉頭忽的又皺了起來。

  「不知這國中士族,可會答應?」

  四科變兩科,而且是最好操作的那些兩科被取締了,剩下的兩科,便是要考校真才實學,士族的利益,肯定是受損的。

  利益受損,難免不會出來作亂。

  「察舉長期被大士族豪強把控,但除了豪強士族之外,還有新興的中小士族,我等便可拉攏這些中小士族,同時對國中大士族徵辟武官,以示安撫,想必是出不了什麼亂子的,就算是有人不服,兒臣領兵自可征討之!」

  大士族畢竟是少數。

  只要劉禪將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有屠龍術在手。

  漢中國生亂?

  那根本不可能!

  「況兒臣開設講武堂,世家大族者,若是有卓越『貢獻』者,亦可走這一條路罷!」

  劉禪只是打開了下層提升的通道,並沒有將那些大士族的通道堵死了。

  只要你肯賣命,你家的子弟,就不缺前途,不怕沒有官做!

  聽著劉禪的一番話,劉備感慨道:「太子既然將所有事情都考慮到了,便按照此法施行罷!」

  劉備心裡已經打定主意了。

  等過幾天,將劉禪的婚事敲定了,他便躲在宮中休養身體,退居幕後,這漢中國的大事,便由他這個寶貝兒子來干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