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清高

  安排完內閣的工作分工後,陸遠得以從繁冗的政務中短暫的抽身,並開始自己早已準備多時的北上出巡。

  這次出巡的目標則是山東、河北、遼東、山西和陝西五地,可以說將整個大明的北方九邊全部涵括在內。

  而陸遠想要北上視察的想法並非是臨時起意,大明遷都已經將近三年,北方的事務陸遠一直都沒有切身去看過,現在政局趨穩,自己也該去看看北方的情況了。

  此番出巡,除了通政使司和政研室之外,陸遠還帶上了陸鳴,護軍之事則由俞大猷陪同沿路協調負責。

  陸遠到的第一站便是山東,山東布政使孫秉誠、巡撫薛公紀帶領官員於濟南城外迎候。

  迎駕的官員中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

  曲阜知縣孔公珏。

  而當代衍聖公孔尚賢並沒有露面。

  「下官參見太師,恭請萬安。」

  在近百名官員的齊聲頌迎下,陸遠走出馬車,面帶微笑。

  「諸同工辛苦了。」

  「下官孫秉誠參見太師。」孫秉誠見到陸遠來到自己面前,作揖施禮:「下官為太師介紹。」

  隨著孫秉誠的一一介紹,陸遠也是同這些人一一認識,簡單寒暄幾句,惟獨到了孔公珏這裡的時候多聊幾句。

  「公珏公可是有幾年沒到南京來了。」

  陸遠笑著說道:「以往國都還在北京的時候,尚賢公可是每年都要去一趟,在翰林院、國子監講課的,怎麼這三年不來南京呢。」

  孔公珏垂首答話:「太師寬諒,老夫近來身體染疾,實在是有心無力。」

  「公珏公染疾?」陸遠語氣加快兩分:「那可不是一件小事,正好本輔此番出巡從宮中帶了幾名太醫,安排給公珏公請個脈。」

  「多謝太師。」

  陸遠點點頭:「公珏公安心養病才是當務之急的大事,對了,怎麼沒有見到衍聖公?」

  這句話說的眾人臉色都怪異起來。

  按照大明的禮法,衍聖公的政治待遇僅次於皇帝和皇太子,他去北京,需要提前一個月通知通政使司和禮部,由禮部籌備迎接禮數,要組織百官在文華殿恭候,當晚皇帝和皇太子更是要親自出面在華蓋殿設宴款待。

  所以衍聖公屬於是超品,位在三公之上。

  陸遠這麼說,那是公然挑釁衍聖公的權威了。

  「太師見諒,衍聖公如今歲數還小,在曲阜居家讀書呢。」

  這一代的衍聖公孔尚賢幼年襲爵,算起來如今歲數確實只有十五六歲,是個孩子。

  「衍聖公敏而好學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本輔雖然位居首揆,但也是至聖先師的徒子徒孫,於情於理來了山東都該拜見衍聖公的。」

  陸遠看向孫秉誠:「這麼重要的事,孫蕃台這裡怎麼不知道提前安排一下。」

  後者膽戰心驚拱手:「下官安排失當,請太師責罰。」

  「先進城吧。」陸遠甩手便回了馬車。

  而孫秉誠則很是懂事的叫來一名下屬,小聲交代道:「立刻派人去曲阜,請衍聖公來濟南見太師。」

  下屬啊了一聲:「蕃台,這麼做是不是有些失禮?」

  「失禮?」孫秉誠瞥了他一眼:「禮大還是權大?難不成你想讓太師親自去曲阜見衍聖公。」

  下屬嚇的不敢多說,可又在原地糾結了半天開口。

  「蕃台,下官,下官怕請不來啊。」

  「將提學道御史孔元杲叫上,你們倆一起去。」

  「屬下明白了。」

  交代完這件事之後的孫秉誠這才踏實下來,登車跟隨入城。

  濟南是山東省府,共轄四州二十六縣,弘治十五年的時候,濟南府造冊的人口就已經超過七十萬。

  但是因為淨街的原因,因此坐在車輅內的陸遠透過車窗看不到一絲繁榮景象。

  「以後這種淨街的事少做。」

  陸遠對同在車廂內的鄭大同交代道:「本輔的車輅非常安全,大炮都轟不開,難道還怕被弓弩暗殺嗎。」

  後者點頭稱是,可心中卻是有了主意。

  太師愛民如子,不喜淨街這種形式,那接下來就讓當地官府安排人喬裝成百姓便是。

  反正不能真讓不知根底的人圍著,萬一有個刺客,不說刺殺成功與否,驚了駕也是罪過。

  抵達藩司衙門,一眾當地官員簇擁著陸遠入內,按序落座之後,孫秉誠便恭恭敬敬的上身前傾,姿態謙卑的開口。

  「太師車馬勞頓,實在是辛苦了。」

  「無妨。」

  陸遠手中捧著從吏部帶來的負責記載山東考成的台帳,隨口應了一句就將話題轉移到考成一事上。

  「這兩年山東的戶田增長分別是百分之七、百分之五,稅收增長為百分之十六、百分之十九,這兩年災情斷斷續續,能有這般成效,可見你們做的很不錯。」

  見陸遠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讚揚,本來還很侷促的山東有司官員頓時輕鬆不少。

  孫秉誠忙道:「下官等人偶有成績,全仰賴太師坐鎮中庭,帷幄定策,加上張閣老等上司們的督促,下官等人只是遵令而行罷了,實不敢居功。」

  「謙虛是好事,不過過分謙虛就是妄自菲薄了。」

  陸遠言道:「做官,還是要有點傲氣,不然怎麼勇於擔當。」

  「是是是,太師金玉良言,下官等人牢記教誨。」

  「本輔這次來山東可以待十日,簡要匯報一下政務即可。」

  「是。」

  孫秉誠應了一聲而後看了薛公紀一眼開口。

  「那就下官先說吧。」

  「山東下轄六府、一十五州、八十九縣,有鹽運司二、轉運司一、海關六港.」

  ——

  江西,袁州府分宜縣。

  這裡是嚴嵩和陸遠的老家,一個縣連續出了大明朝兩任首揆,足可謂人傑地靈、學風鼎盛。

  人口只有四萬不到的分宜,卻有多達三十名進士、數百名舉人秀才,這也讓分宜縣的教諭嚴秉堃走到哪都昂首挺胸。

  他姓嚴,但是和嚴家沒什麼親戚,或許祖上有,可如今早已出了五服。

  年過四十嚴秉堃是個舉人,二十多歲中舉之後就一直在本地做教諭,這一干就是近二十年。

  也是時運不濟或者才學不夠,嚴秉堃參加了四次科舉全部落第,一賭氣乾脆就不參加,想著就這麼當一輩子教諭也挺好。

  至於說那個什麼新學?

  嚴秉堃的態度就是,只要自己還幹著這個教諭,那什麼狗屁新學就別想在分宜縣開!

  而他之所以如此反對,是因為嚴秉堃看不到新學的未來。

  正所謂學海無涯,無論是古典的舊儒理學,還是如今江西盛行的王陽明心學,本質都是儒學,儒學之博大精深,多少人苦學一生尚且不過是皮毛而已,現如今的新學搞了十幾門學科,嚴秉堃不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能教出什麼好學生,更別提為國家做貢獻了。

  「教諭。」

  一聲呼喊叫醒了沉思中的嚴秉堃,他抬起頭看,喚自己的人是縣衙的一名書吏,此刻滿頭大汗,甚是著急。

  「怎麼了?」

  「嚴閣老回鄉來了,縣尊大人召集著大夥一起迎接呢。」

  嚴秉堃眉頭微皺:「嚴閣老早已不是首揆,而今白身回鄉頤休晚年,何須勞師動眾往來迎待。」

  書吏人都聽麻了,手足無措的支吾道:「教諭,那可是嚴閣老啊。」

  「以前是。」

  嚴秉堃言道:「朝廷有禮法,萬事有規矩,他若還是首揆,老夫自當去迎接。」

  書吏徹底服了,拱手。

  「那在下轉告縣尊,就說沒有找到您。」

  「無需如此,照實稟報。」

  書吏不復多言告辭離開,只是一勁的腹誹。

  自從這些年大明朝出了一個南平教諭海瑞之後,地方上的不少教諭都開始有樣學樣。

  搞的好像只要學海瑞剛正不阿就能被提拔一般。

  裝什麼裝。

  呸!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當嚴嵩見到分宜知縣錢廷皋的時候就說了這麼一句。

  「老夫如今一介白身,只想著含飴弄孫,錢知縣組織那麼多官員迎接不合適,不合適。」

  人嚴嵩這話就算寫下來都挑不出什麼毛病,可錢廷皋還是從嚴嵩不高興的語氣和神態中揣摩出了一二。

  很顯然,嚴嵩並不是因為己方的迎接而不高興,全然是因為迎接的隊伍中少了人而不高興。

  一個縣,總共就那麼幾名官員。

  錢廷皋內心打定主意,明天就給提學道衙門寫信,把這個教諭給撤掉!

  喜歡裝清高,那就回家種地,一輩子清高下去吧。(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