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修教材是一項大工程,北京將《永樂大典》護送而來,連帶著的還有一些唐宋時期的孤本殘本,光是整理就花了接近半個月的時間。
主要就是永樂大典的歸納,永樂大典共有兩萬多卷,一萬多本書,光是目錄就多達六十卷,涵括了中國四千年來幾乎所有的學術知識。
「當年成祖修《永樂大典》,兩千名士子用時五年編修成冊,全文三億七千萬字,是咱們大明朝乃至我中國四千年來最偉大的文學成就。」
看著堆滿了幾乎六間房屋的永樂大典,陸遠驚嘆之餘更是下了死命令。
「這裡要派最少一個營的兵來看,十二個時辰任何時間不得少於三百人,房間外房間內都要有人看守,任何人靠近之前都要搜身,禁止攜帶任何可能導致引火助燃之物。」
「另外,這永樂大典能否拓印。」
「能肯定是能,但是需要的人力和物力不菲。」
鄭大同言道:「當年成祖修此書,歷時五年耗費逾八百萬兩,刻模拓印用不了那麼多,但幾十萬兩是最少的。」
「時間呢?」
「招兩千名工匠一起刻,最快也要一年。」
「那就招一萬名。」陸遠大手一揮:「三個月內將模板做出來,將永樂大典拓印三到五份出來。」
鄭大同不可思議的開口:「啊?拓印那麼多份做什麼,這不是太浪費了,光紙張的消耗就得最少開十幾家漿紙坊,還要從廬州、寧國等地招募紙匠工人上萬名,所耗木材無可計數。」
「福建正好多林木,一直也沒有開伐,正好就當給福建創收了,至於增開造紙廠和招募工人,也算是增加工作崗位、給百姓創收了,至於花銷。」
陸遠也沒猶豫就定了下來:「就按拓印一套要消耗一百萬兩來計算,五套不也就」
「不能這麼算,主要是做一套模塊要浪費不少人力和鉛銅,模塊做出來之後,後面的消耗無非就是紙張和人工了,估計五套下來最多也就是二三百萬兩的樣子。」
「那就按三百萬算吧。」陸遠更不心疼了,直接攬在自己身上:「這錢讓遠東出,就當是陸某送給咱們翰林院、國子監乃至天下士林的一份禮物吧,拓印五套連原本這一套就是六套,北邊皇宮、翰林院、國子監各留一套,南京亦如此。
等將來各省開建國文館,一個國文館我陸某人就加拓一套,所有錢遠東出。」
「陸公大義!」
鄭大同震駭之餘也是心生敬意,作揖致謝:「下官代天下士林學子,謝過陸公高義。」
「此等民族和文明之瑰寶,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陸遠是肺腑之言:「銀子花出去還可以再賺,錢用在這上面,用在給後人留文明之火種,縱是消耗億萬陸某也絕不會心疼一分。」
說到做到,陸遠表態之後不過十日,遠東就從南直隸、浙江兩地的商號和銀行調動了超過二百萬兩現銀運往南京,同時開始招募人手組建造紙廠和印刷廠,福建布政使司絕對是最高興的,因為他們很快就接到了一筆天大的木材定單。
本身伐木對目前的福建來說就是一種開荒推動發展的好事,更何況這些木材還能變賣成現錢,簡直是一舉兩得。
而陸遠要拓印五份永樂大典的消息也經通政使司迅速傳開,陸遠在江南士林的名聲瞬間又站上一個新高度。
這是實打實的無私奉獻了。
永樂大典成書困難,從編修到如今僅僅只有這麼一套,珍藏於北京皇史宬之中,只有在北京的監院生員可以借閱觀看,為什麼一直不出第二套,就是因為其造價之昂貴,所需靡費的人力物力巨大,朝廷也吃不消。
國家都扛不住,哪會有私人願意自費來拓印。
但現在陸遠扛下了這份傳承文明和傳播文明的責任。
「遠東富可敵國,財富億萬無計,拿出個幾百萬兩來算什麼?」
「本公子要是家中有億萬家產,我都願意拓印二十份出來。」
「那這位公子,您能出一百兩給城外的百姓置辦幾身棉衣嗎?」
「不行。」
「為什麼?」
「因為本公子真有一百兩。」
說風涼話的、陰陽怪氣的人什麼時候都有,但只是鮮少的個例,而且往往一冒頭就會被口誅筆伐所淹沒。
整個士林對這一次陸遠的慷慨解囊還是很感激的。
不單單是江南,北方亦如此。
起碼山東和河北的士家就有不少人聞聽這事後給陸遠寫了書信,信中無不是感謝之詞。
用幾百萬兩銀子買到北方士林的好感,太值了。
陸遠這也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吧,他出發點倒是真沒考慮過,不過能藉此機會為自己抬高名望,總算是意外之喜。
拓印的事在推動,編修教材的事也沒有停,陸遠直接坐鎮文淵閣,會同各地名士大儒、座師們開始商討如何編修這所謂的新教材。
「今年這天,可是真熱啊。」
「可不說嗎,去年的時候南京就夠熱了,怎麼今年感覺比去年還要嚴重,老夫心神都快要被炙烤的化掉了。」
陸遠人還沒有進殿閣,耳音中就聽到了這些議論聲,不由得停下腳步抬頭望天。
碧空萬里無雲,只有一顆滾燙的驕陽高懸著,散下滾滾熱浪。
「多久沒下雨了?」
張四維愣了一下,不確定的說道:「得有小一個月了吧。」
「這麼毒辣的太陽,一個月不下雨,莊稼能吃得消嗎?」
陸遠說著話眉心立時一擰。
他怎麼忘了如此要緊的一件事。
小冰河!
明朝有史記錄的自然災害有一千一百多次,而從嘉靖到崇禎亡國是小冰河的高發期,自然災害超過七百次,平均每年都有三次以上,最常見的就是夏天大旱,冬天嚴寒,輔以地震、洪澇、瘟疫和颱風,造成了大面積的糧食減產,也使得南直隸的農業經濟崩潰,湖廣取締南直隸成為了大明朝中後期最大的糧食大省,是以才有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
而等到了萬曆八年,大明朝就再也無力應付天災,旱災的發生也開始從局部性驟然加劇成為全國性大旱災,而每每發生天災朝廷只能眼睜睜看著,完全千瘡百孔的國家經濟已無力再去賑災,只能浮皮潦草的免點稅賦、象徵性撥點錢糧做做樣子,能不能活下去全靠當地百姓自己。
「咱們南京的儲備糧多嗎?」
張四維一時間沒跟上陸遠的跳脫思維,但還是立刻反應過來做出回答背書。
「南京各太倉儲量還有接近八百萬石米麥,即使今年大旱,也有足夠力量應付南直隸及周邊的災情。」
「不夠。」
陸遠邁步動身進入文淵閣,同時交代了一句。
「派人八百里加急去澳門,告訴維特,讓他從南洋那些國家輸運最少一千萬石糧食,不管他是從當地買還是直接搶,總之今年十月份之前我要看到糧食進上海港!」
「是。」(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