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已深,金碧輝煌的大殿中卻燈火通明,四角都是旺盛火盆,北方寒意比南方來得早,似乎唯今夜更甚,故而又有小太監多加幾盆火。
朝中稍有權勢的大臣貴胄悉數到場,人影紛亂,言語嘈雜,竊竊私語中透露一股難掩的不安,燭影紛亂,正如搖曳人心,時不時有心懷鬼胎之人默默退場。
劉旭靜靜看著這一切,他明白許多人開始各有打算,但大多無非悄悄趁夜安排自家子弟往東走。
此事他阻止不了,便只能默默看著。
他心中也很不安,大殿外深不見底之夜色,就如此刻心情,他是與李星洲打過交道的人,明白他的與眾不同,明白他的心計百出。
即便如此,山海關被破也是他萬萬想不到的,他是渤海人,自小就對天下第一關耳熟能詳,少年遊學時也去瞻仰過,後來跟隨太祖皇帝,也數次登臨。
山海關經過歷朝歷代修繕,絕對配得上天下第一關的稱號,十幾里長的城牆,四丈高,超過兩丈寬,城頭可以並排跑四匹馬,城外還有好幾丈深的護城河。
接近百營大軍駐紮在那,李星洲到底如何攻破的,前方來的信里語焉不詳.......
至於那位寫信之人,被朝中諸人冠以「大有可為」「年少有為」「前途無量」的年輕大帥烏林晃,此時龜縮在寧遠,推脫之詞一大堆,似無論如何也要將責任推到山海關守將耶律脫乎頭上。
劉旭眼光毒辣,怎麼會不明白他這點小把戲,耶律脫乎雖然是契丹人,卻是最早跟著太祖那批南征北戰,從血肉堆里爬出來的大將,用兵很有門道,不然他在朝中毫無根基後台,也不是女真貴胄之後,輪不到他守山海關。
再從烏林晃信中口吻,他推測此事可能和主帥失職有關,但無論如何
寒意越甚,眾人都在等待,等皇上的到來。
不一會兒,伴隨遠處燈火和雜亂腳步聲,不看劉旭也知道皇上來了,連忙跟著行禮。
門外夜風呼嘯,眾人聲音有些模糊,在昏暗中隱約聽到「免禮」,隨後的話淹沒在風聲中,他年紀大,耳朵不好使,聽得不大清楚了。
即便不聽,心裡也早已有數,皇上問的是接下來該怎麼辦,周圍和他想的一樣安靜,沒有一人出聲。
安靜的氛圍令人心慌,卻沒人願意率先打破這寧靜,武將大多去了南方,朝中剩下的基本都是親貴文臣,這些人太祖皇帝西征時在遼東安享太平,太祖皇帝打下江山後又來上京安享太平。
「無用庸狗!平日朝廷供養你們,到緊要關頭屁都放不出一個!」皇上氣得破口大罵,話說得很重,許多人臉色都不好看,若是平時他們還敢頂嘴一兩句,畢竟女真不止完顏氏一個大族。
可如今誰大事臨頭,誰都不敢接話緘默不言,任由皇上發怒。
劉旭見如此,只得上前行禮說話,他是宰相,別人可以閉嘴不說話,他不行,而且他心中其實也十分焦急,對江山社稷之憂,未必會比皇上少多少。
「皇上......」
「劉旭!你是不是有話要對朕說!」皇帝激動的身體微微向前傾斜,幾乎要走下皇座,像快溺死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
劉旭在心底嘆口氣,他也沒什麼良策妙方,事到如今,能做的選擇幾乎不多,他實在沒想到,數年前威震天下的大金國,會被李星洲逼到如今這般地步。
如此看來,那人又比他想得更加不簡單了,多想無益,此時還是先安撫皇上吧。
「陛下,其實情況還沒那麼差。」劉旭語氣平緩,儘量使其具有感染力,又能平撫人心,「山海關之敗確實出乎意料,山海關一破景國大軍可以北上,但遼西還有眾多重鎮,都能阻擊景軍。
李星洲要是昏庸到繞過那些重鎮只顧向北,就會有陷入前後夾擊的風險。更北面白狼山一帶還有齊王蒲察翼的軍隊拱衛京都,上京總是安全的。」
經過他這麼一說,皇上似乎稍微放鬆些,但還是著急反問:「那,那退敵之策呢?景軍已經過了山海關,有十萬之眾,他們會輕易放棄麼!」
劉旭拱拱手,「陛下,雖然首戰失利,其害也到傷筋動骨的地步,但我大金國身強體壯,太祖留下的江山東西數千里,南北狹長,幅員遼闊,這點小傷不算什麼。
只要陛下振奮士氣,凝聚人心,不要慌亂,鎮定下來處理眼下危機,遏制景軍北上必不是什麼難事。」
「是麼?」見皇上看向他,劉旭肯定點頭,其實他心裡也沒底。
「那......那朕要如何做?」
劉旭想了想:「首要就是安穩人心,老臣有些策算,請陛下定奪。」
「好好好,你快說,速速說來朕裁決!」
「是!其一,此刻以安定人心為上。
陛下須儘快下旨昭告天下,此戰失利是山海關守將耶律脫乎玩忽職守,存有二心,不聽從主帥調令導致失利,非我大金軍士戰景軍不利。」
劉旭心中明白,根據重重跡象,主帥、和各處守將傳來的零散消息,此事十有八九是主帥烏林晃責任更大。
但當下耶律脫乎九死一生,死無對證,將責任推到他身上穩定軍心才是大事,仗還要接著大,軍心亂了,人心惶惶,那就真沒法和景國大軍抗衡了。
「好,朕也覺得該這樣,我大金勇士悍不懼死,百戰百勝,是主將失職無能才有此敗!」皇帝連連點頭。
「其二,陛下應儘快將遼東一旦兵力向遼西收縮,隨時準備向南增援大軍,向北拱衛京都,以備不時之需。」
「好,朕即可下令把遼東剩餘的兵力抽調過來,不過要囤駐何處?」
劉旭想了想,隨後道:「依據老臣之間,可囤錦州,錦州要地南北東西通達,大軍在錦州最為應變。」
皇帝連連點頭,劉旭便接著說「其三,皇上須居安思危,令一可靠大將徵發上京,遼東一代年十八以上男丁悉數囤駐錦州,同時讓戶部今年多征五成賦稅,以維持大軍開銷。
此國難之際,舉國上下男女老幼都應為國分憂。」
皇上連連點頭,覺得這條路可行。
劉旭猶豫一下,然後聲音低沉下來:「陛下,烏林晃不堪大用,言過其實,如此國難當頭之際,不可再讓其為大軍主帥了......」
「嗯,朕也覺得如此,這才一個月就丟了山海關,無論如何他主帥失職是必定的,那該以誰為主帥?」
劉旭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半天說不出一句清楚話。
「劉國相,快說啊!」皇帝很著急。
劉旭還是沒有直說,面對眾多大臣和皇上的目光,他低聲道:「臨陣換帥是大忌,容易導致軍心不穩,但如果換一位軍中威望崇高,將士信服之人,肯定能穩住大局!」
他此話一出,有些人也察覺到什麼,戶部,兵部幾個官員連忙站出來說話:「臣等也覺得國相言之有理,是需要一位有威望的人出來主持局面。」
皇帝也慢慢聽出話里的味道,臉色不好看起來:「你們想說什麼?」
幾人連忙低頭,不敢接話,只有劉旭接著說話:「陛下,老臣所說的正是遼王耶律宗弼,遼王在軍中威望很高,加之驍勇善戰,熟知兵事,與太祖征戰二十餘年少有敗績,請他出山掛帥,定能穩定人心,救我大金與水火之中啊!
許多事情大可以後再去計較,再者遼王是陛下叔父,還有比一家人更親近更信得過之人嗎。」
年輕的皇帝沒有說話,燭火映照著她的臉,陰晴不定,變幻複雜。
剛剛不敢說話的大臣也紛紛開始小聲諫言,希望皇上讓遼王主持大局,不過年輕的皇帝依舊沒說話,臉色越來越不好看,
劉旭著急了,在這樣下去要壞事,連忙上前,不著痕跡的輕輕擺擺手,示意眾人安靜別再刺激皇上。
等氣氛緩和些,劉旭才上前壓低聲道:「陛下,臣明白陛下的做法,是為了江山穩固,為社稷之將來考慮,是權宜之計,合情合理。
但如今境況不同,此時要考慮的已經不是江山社稷能否慰穩固,而是生死存亡之干係所在,大金皇室基業是存是亡啊陛下........」
劉旭的話似乎一下驚醒了年輕的皇帝。
確實,此時景國十萬大軍過了山海關,已不是考慮他的江山能否穩固的時候,而是到了考慮大金皇室,完顏族國祚是存是亡的關頭了。
大殿內火光昏黃,大殿外黑夜中寒意涌動,在眾人期盼的目光下,年輕的皇帝最終點了點頭。
這讓許多面色蒼白,急得牙關緊咬的人都鬆了口氣,朝堂上大多數人都想抵禦景國大軍,女真貴族繼承大遼國留下的財富和權力,誰又捨得放手。
「吾皇英明!」
「皇上萬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