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在李星洲上表建議之下,皇帝下詔,封耶律大石為慶親王,其養女耶律雅里為慶平公主,隨後在宮中舉行隆重的冊封儀式,隨後還在宮外進行祭天地祖宗儀式。
耶律大石,成為景國第一位外姓親王,但封地只是象徵性的,朝廷將郊外大片土地劃給耶律大石這個慶親王,更不外放,也沒有實際上的封地,只有一處宅邸。
可以說,此次加封,政治目的十分明顯,就是為了穩定北方人心。
所以皇帝一面加封耶律大石,一面發官文布高天下,既原遼國南院大王,耶律皇族之後,被封為慶親王,用意安撫北方人心。
另一方面,遼國皇宮中俘獲的眾多達官貴人,美女,一部分被挑選出來在耶律大石的王府上作為下人,另一部分則被李星洲賞賜給作戰表現突出的新軍士兵。
朝廷有獎勵,他自然也要有獎勵。
另外最後一些,則負責照顧被軟禁皇宮外的耶律惇,他畢竟是遼國皇帝,皇上也下表寬宥敵酋,昭示皇恩浩蕩,但耶律惇日子肯定不會好過就是了。
另外,何昭之子何煦,何芊的二哥也高興的到新軍中任職,何昭同意他所言,何煦非常高興,他本來就不想讀書,嚮往自由,不被家世束縛,所以自然高興。
他到軍中後,李星洲封他為新軍都指揮使,並向朝廷請加他為致果校尉,他文書一上,吏部受理非常之快,官府文冊很快下發,因為如今晉王,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特別是八月十五之變後,太子身死,東宮被清算,血流成河,晉王更是亂軍中殺了太子,皇上沒生氣,還放出消息要加封晉王皇太孫,足見晉王勢大。
所以最近朝中各級官員陸續來拜訪,皇上也就經常召他入宮,問許多天下大事,他終於可以慢慢左右朝局了。
事到這步,老皇帝也放心下來,還叮囑他許多,如不能婦人之仁,不能細枝末節抓著不放,要多餘朝中官員走動,親疏遠近要有分寸等等。
另外一邊,皇后和催促他明年把何芊娶過來,太子之死,讓皇后很傷心,畢竟太子是她養子。
皇后年紀大了,見慣皇家血雨腥風,太子之死到時很淡然,只是之後更加頻繁的讓他帶著詩語,帶著阿嬌去宮裡坐坐,會準備很多東西送給兩個女孩。
李星洲想來也不覺得奇怪,畢竟皇后經歷過當年皇家的血腥,像皇子被殺,吳王謀逆,那可是數萬人的血,染紅的是武關沙場,還有宮闕門楣,這些事情她見多了。
皇后也私下跟他說過,說讓他娶何芊,還讓他娶魏雨白,道理很簡單,一來他將來繼任,下面的嬪、貴人不說,光說皇后和貴、淑、德、賢四妃是必須滿的。
皇后有一次與他單獨在御花園說話的時候,有用有些枯瘦的手拉著他,意味深長教導,「你想想皇上為何要設一後四妃,還有眾多嬪,貴人。皇上要真是缺女人,惜愛女色,不設眾妃不是更好,再漂亮的女人難免年老色衰,每過幾年換年輕女人入宮不是更好,何需設那麼多位置,上下動換不易,擾自己情趣。
其實是為與各方有聯繫,你以後想事,也要這樣想。
比如娶了阿嬌,將來你就有王家支持,王越是舊臣中堅,是前朝舊人中德高望重之人,有他支持,為你說話,老派人才會出力為你做事。
不過當下,何芊又比阿嬌重要了。
奶奶道不是說這兩丫頭誰好,你一心裡喜歡誰我也管不了,只是你要明白。王越畢竟年紀大了,何昭這一班人才是你將來依仗的重臣,所以何芊也重要。」
「.......」
「.......而內外之事,你都要注意,內安不夠,還有外患。南方大理國成不了氣候,自己內耗不斷,當初他們向我景國上表,要俯首稱臣,也沒被同意,先皇們的顧慮就在其內部各個族眾林立,常年不和,又地處偏遠,接過來就是爛攤子。
交趾(今日越南一帶)、白夷之地,蠻荒之地,也被冢道虞打怕了,無須顧慮。我景國之患,主要來自北方,守住北方門戶的將門之家尤為重要。
山西楊家,真定魏家,都看守國之門戶,當初眾人不明白先皇為何將自家女兒遠嫁楊家,往後楊家任勞任怨,忠心耿耿守了百年國門,他們想必就明白了。
關北魏家,魏朝仁是個能打仗,有資歷的人,如果你娶了魏雨白,兩家親上加親,他才會為你心甘情願固守國門.......
我也不是逼你,只是跟你說清這其中利害,最後娶誰,將來怎麼立後,立妃都是你自己的事,看你喜好,只是身為至尊,做這些事時也要為天下著想.......」
比起皇帝跟他說的家國大事,皇后顯然更加關心的是家事,但在皇家,家事就是國事,這點皇后說得很清楚。
......
除進宮受教誨,每天李星還會去王府的學堂講課,主講《荀子》,其實之前王府就請了一些年輕的教書先生,甚至還有隔壁被貶謫的陳鈺為王府學堂中的孩子教學。
關於教什麼,李星洲很寬泛,但文化課教學,必然容易夾帶主觀,所以府中秋兒會給孩子們教數學、簡單物理學,而阿嬌會教他們一些詩理,趙四也時不時客串,不過他有一身本事卻不會教,只是帶著孩子們參觀王府的工業區,培養他們的興趣。
而荀子之精要,「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則是李星洲想要重點講的,但這麼大的孩子,跟他們說這些自然是不懂的,所以他需要一點點循序漸進。
李星後也樂於給孩子們講課,這些孩子是他的未來,也是王府的未來,國家的未來。
小院外,景色優美,王府的孩子們坐在下方,李星洲拿著本書,搖頭晃腦讀著:「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荀子》是為那些能讀書識字,能獨立思考的成人寫的書,所以開篇就是「勸學」,第一句就是這句,與其各家學說都不同。
第一句話充滿一種權威的挑戰,荀子首先教的是學無止境,然後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說冰出自水,卻寒於水。
一本書,開頭一句一般都是很重要的。
荀子之所以把這句話放在開頭,是因為他的觀點在當時是非常「反人類」的,他要說自然界的規律是恆定不變的,人可以利用這些規律造福自己,和誰是皇帝無關,和人類自身無關。在當時人看來,簡直是「異類」,胡言亂語。
「這是說,君子認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關鍵是後面的。青是從藍色里提煉,卻比藍色更青,水是從冰凝成的,卻比水還要冷,你們覺得他荀子想說什麼。」李星洲問。
「王爺,我覺得夫子說得不對!」他才說完,十三歲的季夏明,季春生的兒子就舉手,小傢伙本來該守孝不能上學的,但李星洲跟季婦人溝通之後,改為晚上守孝,白天照常上學。
「哥,聖人說哪會不對。」旁邊懂事的妹妹夏鯉拉他衣袖。
下面的小傢伙鬧哄哄的說起來,李星洲沒阻止,用尺子敲了敲桌子讓他們稍微安靜,然後問季夏明:「你覺得哪裡不對?」
「要是我認識所有的字,讀了天下所有的書,那豈不是沒有學的了,怎麼會學無止境呢?」他好奇提問。
李星洲大笑,隨後道:「去年有人說隔岸的寺廟上出了個能不吃不喝還不死的和尚,當時很多人都信了,還去拜訪聖佛,結果過了幾個月,發現和尚是騙人的,大家又都改口,說和尚騙人。」
小傢伙被說懵了。
「所以荀子說學無止境,並不是一定要學什麼,只是要求你們都有好學之心,有好奇、好問之心,時時刻刻更新自己的知識,我們的認識的,知道的事不會永遠不變,或許此時這麼說,過幾天就不是了,所以要時時刻刻保持好學的心態。」
大家似懂非懂的點頭,李星洲也不勉強,很多東西要慢慢來。
「另外,我來問大家,根據前面所說,我此時說的話,教你們的就絕對是正確的嗎?」
此話一出,大家不說話,有些孩子是不明白,有些是想不通了。
這時,他的侄兒李思舉手,然後道:「不一定!我們認識和知道的東西不會長遠不變。」
李星洲欣慰的表揚了他,然後接著說:「所以下面的話就很重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水成於冰卻寒於水,荀子用的只是比喻,就是說老師交給你們一些皮毛,你們不可以只是局限於老師所教,甚至老師教的也可能是錯的,將來你們可能會變成比老師更有學問的人,前提是要學無止境......」
.......
李星洲不能保證孩子能夠聽懂,他希望的是在孩子們的思想上給予一些引導,不讓他們閉鎖,故步自封。
當然,他不可能經常去教孩子,只是隔三差五,和這些小傢伙聊天,談天說地,給他們說一些有趣味,又有寓意的小故事,如亡羊補牢,揠苗助長,東郭先生等等。所以大家也喜歡他上課,因為輕鬆。
不過講得最深的還是陳鈺,陳鈺是大儒,主修的是孟子之學,所以皇帝不喜歡他,孟子是地地道道的「革命派」,他的學說給人感覺就十分剛猛,充滿「浩然正氣」,動不動就是君主不合格要廢君主,什麼民貴,社稷次之、君輕之類的話,還說什麼君王權力上天賦予,上天賦權之前先聽百姓之類的話。
這也難怪皇帝不喜歡他,無獨有偶,後世朱元璋也大罵孟子,還要把他從聖人中除名。
這樣一種學說,自然是不討好君王的,不過請他來教學生沒問題,但即便講荀子,也難免摻雜一些孟子裡的「浩然正氣」,陳鈺講起課來鏗鏘有力,言辭論調都十分剛強。
這與荀子之學確實有契合的地方,畢竟荀子是儒學第三位大師,繼承孟子,比如荀子的自強與孟知的浩然正氣是有相通之處的。
除此之外,秋兒的教學就衝擊力太大,同時古板而令人昏昏欲睡了,只有少數幾個學生在認真學,大概他們是真好奇的。
.......
安定下來之後,王府內有條不紊繼續運轉,等到十月十一,李星洲召開圓桌會議,提出賣軍械的提議。
中原幾國,最好的兵器應該是夏國的冷鍛兵器,但李星洲曾買過夏國的冷鍛甲,見過夏國的冷鍛劍,更王府工具鋼級別的兵器比起來根本沒有可比性。
而且夏國的技術也被王府工匠還原,就是冷鍛,冷鍛確實是一種在這個時代的領先技術,但與王府的石墨坩堝煉鋼,煉出來的工具鋼級別鋼鐵還有差距很遠。
王府有水力鍛錘,有陸續投入使用的第二代蒸汽機,可以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批量生產兵器,效率之高,前無古人,絕不是外界可以想像。
而這個時代,一把好刀,一柄好槍,需要工匠千錘百鍊,還會因材料缺陷,遠不如王府批量生產的質量。
所以刀槍鎧甲,在這個時代都是非常貴的,把好刀,可以賣出兩頭牛的價格,一個好槍頭,可以換好幾隻羊。
足見這一行的暴利,但是限制於生產力,兵器打造困難,往往供不應求,並沒有國家會想著將兵器售賣。
但王府可以批量生產啊!
當他提出此事時,嚴昆贊成,起芳、魏雨白首先不贊成。
這也不奇怪,起芳、魏雨白出行伍,自然不希望向敵國售賣兵器。
嚴昆是單純的商人,他大概看到其中暴利,所以贊成,至於祝融、趙四等人一臉懵逼,他們只是工匠,也不知道該支持誰,不明白誰說得有理。
他看向詩語,詩語也猶豫,但最終還是對他表示支持。
雖是三比二,其餘人不表態,但李星洲知道,不說服魏雨白還有起芳,這事不好辦。
他的想法是,把王府的武器裝備換給魏朝仁的關北軍還有嶺捷軍,而將他們的裝備統統賣給正在打仗的蒙古諸部,還有夏國的內亂雙方,畢竟夏國求援的使者,如今還有人住在京城,天天求朝廷幫忙呢,正是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