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青苗法的雛形

  王安石將這份資格表,填成了一份志願書,他熱血澎湃地表示,自己要紮根基層,要親眼看一眼大宋的基層。

  他的心中有一個計劃,一個瘋狂的計劃,他想實踐一番。

  就這樣,不願進京的王安石,成為了鄞縣寧波縣令。

  所有人都不理解王安石的這個選擇,他的同僚,他的朋友認為他不求上進,不願意去大宋真正權力的中心去闖一闖。 ✿★❋

  他的親人也不理解他為何放棄了如此之好的晉升機會,要在一個小地方當縣令。

  所有人都惋惜的看著他,他們不解,他們疑惑,他們憤怒。

  但王安石卻只是一笑了之,轉身背起了自己的行囊,前去了這個第一個要實現他心中計劃的一個小地方。

  他很期待,也很激動。

  當了縣令之後,王安石覺得自己沒有來錯,他來對了。

  他真正看到了大宋百姓的生活,這是在京城看不到,也絕不會想到的一副光景,

  他發現不管是豐年還是災年,農民永遠都是苦難的,飢餓的,他們永遠逃不掉飢餓的怪圈!

  窮,很窮很窮!

  甚至無法翻身的窮!

  這是王安石萬萬沒有想到的,災年餓肚子,他覺得是正常的事情,但是豐年為什麼百姓也餓著肚子?

  很快,他發現了原因。

  當青黃不接天下大旱的時候,百姓只能靠借貸度日,等熬到豐年的季節,他們的糧食又得全都拿去還債,等到饑荒又成災年的時候,無奈又得借貸…

  借一年,需要三年乃至於五年來還。

  眾人看的一陣沉默。

  尤其是李二,始皇等一眾帝王。

  這種方法他們不是不知道。

  而天下,災年總歸有那麼幾年的,這就導致若無意外,農民永遠要給地主打工,永無翻身的境地。

  畢竟當餓肚子的時候,一切理想,一切報復都只是一句笑話罷了

  為了改變這種陷入死胡同一般的惡性循環,王安石決定,每年的二月和五月,百姓可以找衙門貸款、貸糧,利息只要百分之二十,而且是半年以後償還即可!

  這樣做的好處便是,既可緩解農民的燃眉之急,又能增加官府的收入,還能抑制高利貸的剝削,可謂一舉多得。

  王安石在這縣城產生了這一個大膽的想法,這也就是後面青苗法的雛形!

  而且在鄞縣的試驗中,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商鞅卻暗自搖頭,他看著畫面上看著百姓,興奮到手舞足蹈的王安石語氣低低的道:「的確,百姓負擔減輕了,朝廷的財政也增加了,但這錢是從哪少了呢?」

  「百姓得到了好處,朝廷得到了好處,那誰的損失少了?」

  「不會有人利益不減少啊……」

  「這個道理不知你是否懂,否則變法將是笑話啊!」

  而一個小縣城,和全國推行的手段和阻力自然是不一樣的。

  商鞅注視著投影幽幽說道。

  而北宋一些地主的眼神也變的冷冽起來,對他們而言。

  王安石必殺之!

  變法絕對不行!

  三年後,王安石調任舒州通判,雖然是副手,但一樣在位勤勤懇懇,一心為百姓做事。

  當時的宰相文彥博、翰林學士歐陽修,都注意到了王安石,注意到了這顆業績斐然的政壇新星,先後多次召他進京。

  「但王安石只是表示,你們在教我做事啊?」

  拒絕,再次拒絕!

  倔強的王安石,立志紮根在基層的王安石,一口回絕了朝中兩位前輩的盛情。

  理由很簡單,祖母年老,先臣未葬,弟妹當嫁,家貧眾口,難住京師。

  反正意思很簡單,我不去京城。

  而在宋朝,孝道是最大的,這理由合理,而且站得住腳。

  在同僚們不解的眼光中,他又在常州當了八年

  知府。

  他自己當然是知道,他要做些什麼,他很興奮,他也繼續實驗。

  公元1058年,王安石回京述職。

  這次朝廷任命他為度支判官,協助管理全國財稅!

  可以說是重用!

  這一次,王安石沒有推辭。

  他在基層縣城摸爬滾打十餘年,這個時候該邁出職業生涯的第二步了。

  他慷慨寫下了一封奏摺,他上書仁宗,還原出了一個真實的北宋,他看到的北宋,國防不行,教育不行,社會風氣不行……

  百姓苦不堪言!

  同時,他寫下了許多大膽已經實踐了部分的想法,希望仁宗重視人才、重視制度、重視律法…

  之後,他滿臉期待。

  他原以為皇帝會滿臉誠懇地邀請他,會看著他激動不已,會懇切的對他說,朕終於等到你了,你幫朕!

  幫朕改變這個羸弱的大宋!

  然而,事實證明,王安石想多了。

  這封《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連水花都沒有掀起半分。

  王安石很尷尬,但他是個聰明人,他確定肯定以及一定,這屆皇帝不行。

  等下一屆皇帝。

  宋仁宗:「……」

  王安石要離京出走,不走不行。

  朝廷下了九道詔書,才將他留住,先是任命

  居郎,後又改為知制誥。

  他以火箭般的速度,成為天子近臣,王安石的

  官運,不可謂不強。

  但這些並不是他想要的,他幹的不開心,他的身上宛若有螞蟻在爬。

  1063年,王安石母親病逝,這一次王安石趁機辭去官職,

  回到江寧守制。

  同年,宋仁宗駕崩,繼子英宗即位。朝廷多次下旨,讓王安石回京任職。

  但王安石都以守喪為由,拒不赴任。他非常清楚,也非常不屑,新皇體弱多病,還有太后垂簾聽政,後宮都干政了,這樣的母子搭班唱戲,求穩尚且不易,談何求新求變?

  去朝堂找不自在?去找刺激?

  更離譜的是,宋英宗登基後,為了確認生父的名分,大臣們掀起一場論戰,竟足足持續了兩年時間!

  就很離譜,也很傻叉!

  這樣的執政水平,與王安石的期待,簡直隔著十萬八千里。

  那更不去了!

  晚生蘇軾都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他覺得很有道理。

  目前的王安石,便選擇等,耐心等待,等待那屬於自己開啟變法的一個璀璨時代!

  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

  聽聞這個消息,王安石興奮不已。

  這一次,他坐不住了,他要出山,他要當官,而為了這一刻,他足足等了三十年!

  ps:謝謝大家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