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對曹操的評價,是暗戳戳的陰陽怪氣的話。】
【那對曹丕的評價,那就是陰陽怪氣超級加倍,甚至直球了!】
【我們先來看史書原文。】
【「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從原文可以看到,陳壽承認曹丕的才華,說他聰明,有才華。】
【這也符合曹丕身為三曹之一的定位。】
【但是誇他有天分,誇他文章寫的好,知識豐富,才藝兼備。】
【這誇人的內容,是不是也不太符合皇帝?】
【畢竟對於皇帝來說,才華之類的都只是額外的附加內容,並不重要。】
【作為皇帝,真正想要在史書留下的內容,還是他的治國才華,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創立盛世。】
【更何況曹丕還是一位文帝。】
【那就更應該大加誇讚他的治國水平才對。】
【結果陳壽對曹丕的治國能力,是壓根不提。】
【而後半段更是直接了當的說,如果曹丕能夠更大度一點,目光再長遠一點,賞罰更分明一點,就離古代的那些賢明的君主不遠了。】
【這意思不就是在銳評,曹丕上賞罰不分明,氣量小目光短,不夠大度嗎?】
【不過聯想到,史實上曹丕乾的那些事情。】
【倒也可以確定,陳壽雖然在黑曹丕。】
【但沒有瞎黑。】
【而是有理有據的黑。】
【我們得注意,陳壽本身是晉朝的官員。而晉朝直接繼承於魏朝。】
【那按理說陳壽應該對魏朝多加誇讚才對。】
【結果先是曹操,後是曹丕,都這樣明里暗裡的陰陰損損,只能說陳壽的態度已經很明顯了。】
網友們看到這裡,也都是紛紛驚呼。
《申商韓白,這對一個君主來說可不是什麼好稱讚。》
《申不害商鞅韓信白起,四個人一個善終的都沒有,陰陽怪氣!》
《好傢夥四個的特性都完美對標上了,這是真的會內涵。》
《關鍵陳壽還真沒瞎說!》
《我去,陳壽陰陽的挺好的,不愧為史學大家。》
《陳壽這麼看不起曹丕嗎?》
《陳壽:作為七步詩的製造者,曹丕已經很利害啦!》
《曹丕:曠大之度、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偏偏你要加個「若加之」!陳壽!我愛你呀!》
《曹植:我能證明。》
《于禁曹洪甄姬點了個贊。》
《世祖文皇帝除了不是個東西之外,還挺是東西的。》
天幕繼續。
【看得出來,陳壽對曹魏政權的態度不咋地。】
【那麼蜀漢政權呢?】
【別看蜀漢政權只是一個西南割據政權,並且曹魏諸帝王的傳記為紀,而蜀漢劉氏的傳記為傳。】
【但是在寫書的過程中,依然在避劉備、劉禪的名諱,完全是按帝王的規格來給他們待遇的。】
【在劉備去世的時候,所用的字,也用的是中道崩殂的殂字。】
【而三國志對劉備的評價原文如下。】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可以看到,相比對曹操的那些明顯陰陽的評價,對劉備的評價則是直接大方的夸,他有高祖之風,英雄之氣。】
【即使縱觀全歷史,誇讚一個皇帝像漢高祖劉邦,也是極高的評價了。】
【更何況,當時還只是漢朝滅亡不久的晉朝初年。】
【誇讚劉備像劉邦,更是含金量拉滿!】
【陳壽對劉備託孤諸葛亮的行為也大加誇讚,說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把這一對君臣,當做了君臣關係典範】
【綜合來看,陳壽對劉備可以說是極盡誇讚之能事。】
【要不是,陳壽畢竟是在繼承魏國的晉朝混飯吃,只怕是直接把蜀漢當做正統來寫了。】
……
【除了稱讚劉備,諸葛亮等等蜀漢君臣。】
【陳壽也在史書中表現了,自己對劉備事業未能大獲全勝的惋惜之情。】
【史書里是這樣寫的。】
【「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這是在說劉備能力不如曹操嗎?】
【非也!】
【而是說劉備玩弄權術、謀略不如曹操,所以基業地盤比曹操小。】
【但劉備百折不撓,終究不為人下。】
【但是劉備先投靠曹操,又從曹操那裡逃走,也是用了一個謀害的害字。】
【直接就說明了,劉備離開曹操不是他為了競爭利益,而是躲避曹操的迫害。】
【此時再回過頭對比一下。】
【陳壽,用漢高祖劉邦這樣的T0帝王來類比劉備。】
【而用申、商、韓、白這種,毀譽參半的臣子來類比曹操。】
【對劉備、劉禪惋惜,理解。】
【對曹操、曹丕直接陰陽、甚至銳評。】
【這樣對比一看,陳壽內心真實的偏向,是不是就非常明顯了?】
……
彈幕:《哈哈,把曹操比做韓信,而劉備是高祖。》
《高祖之風是不是也是在陰陽劉備,跑路拋妻棄子?》
《論跑路曹劉這哥兩誰也不比誰差。》
《高祖之風怎麼是陰陽?在當時高祖之風可是大誇特夸啊!》
《這可是兩漢四百年後的高祖之風。》
《劉備:文化勝利。》
《我記得陳壽不是不喜歡諸葛亮嗎?》
《喜不喜歡諸葛亮不知道,但陳壽真的很喜歡劉備。》
《什麼叫大漢魅魔啊?》
《高祖:「謝謝後人的錯愛」。》
……
天幕外。
漢初。
劉邦看到這裡,也忍不住微笑著讚許的點了點頭。
「哈哈,舒服了!」
劉邦心裡樂開了花。
這一方面,是因為後世誇讚一個人,說他是有高祖之風。
這再次證明了自己,作為皇帝是備受認可。
即使在幾百年之後,甚至兩千多年之後,高祖之風依然是極高的評價。
這自然看了讓劉邦心裡很爽。
關鍵是,劉邦對劉備也很欣賞。
自從天幕出現以來,經過多次的播放三國相關內容。
劉邦都快成為三國通了。
而隨著天幕的播放,後世三國時期劉備的個人形象,也是漸漸的豐滿立體起來。
本來身為新一代大漢魅魔的劉備,就具有跨時空吸粉的能力。
在加上劉備終生為了復興大漢而奔走。
創立的蜀漢政權,也給了大漢一個體面的退場。
更是讓創立大漢的劉邦,對劉備更加的偏愛。
現在看到史書上把自己,和劉備相提比論。
劉邦也是感覺很爽,很滿意。
劉邦忍不住樂道:
「朕和昭烈皇帝劉備在一排,此乃後世對朕的厚愛也!」(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