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徐達常遇春誰更出色
大清。
皇宮。
雍正帝看著徐達的盤點視頻,也不禁感慨。
「徐達是個很厲害的人,是類似於韓信之類的人物。」
「徐達二十二歲跟隨朱元璋打江山,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
「朱元璋離開郭子興的時候,徐達就一直跟著他,朱元璋自立門戶。」
「隨後幾十年,徐達為朱元璋四處轉戰, 一生打仗贏多輸少,是建立大明天下的最大功臣之一。」
「期間,徐達和朱元璋的私交也很好。」
「朱元璋被孫德崖部下扣留,危在旦夕,關鍵時刻,徐達挺身而出, 願意取代朱元璋作為人質, 最終解決了這個危機,因為徐達捨身相救, 朱元璋對他更是極度信任,委以重任。」
「試想一下,如果徐達只是趨炎附勢,就沒有必要冒著自己生命危險這麼做,可見,徐達對朱元璋是真的忠心耿耿。」
「隨後,攻下南京的是徐達,打垮陳友諒的是徐達,瓦解張士誠的是徐達。」
「朱元璋登基建立大明,徐達是頭號功臣。」
「明朝建立以後,率領明軍主力北伐的,也是徐達。」
「當時徐達率領二十多萬明軍作戰,基本就是當時明軍的大部分力量了。」
「如果徐達要想反叛,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朱元璋還是對徐達非常信任。」
「在朕看來,徐達才是真正的大帥之才, 常遇春雖戰功卓著,擅長具體作戰,可是他的大局觀較差,比起徐達來更是不如。」
「徐達此次北伐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所到之處不濫殺,不搶掠,不破壞,人民群起擁護。」
「沒有花費多少時間,徐達就占領山東,又閃電占領河南。」
「後來元順帝見勢不妙,倉皇逃往蒙古草原,由此元朝等於滅亡。」
「後期的掃尾作戰,徐達有擊潰元朝最有實力的軍閥王保保,占領山西以及整個西北。」
「鑑於北元還有一定實力,後來徐達受命為征虜大將軍,兵分兩路北上討伐北元。」
「徐達連續轉戰,將北元主力擊潰,元順帝驚慌中病死,北元一蹶不振。」
「徐達立下如此戰功,有意思的是他還得以善終。」
「徐達五十歲就退休回家,幾年後病逝,徐達的子孫都被朱元璋善待,甚至同他結為親家。」
「徐達此人,正如朱元璋說的那樣,一貫不驕不傲,女色無所愛,財寶無所取,公正無私,像日月行天一樣光明磊落,大將軍就是這樣的人啊!」
「若我大清有這樣的人才,該有多好。」
雍正帝雖然不是大明朝之人。
但對於徐達這種優秀的人才,他還是非常讚賞的。
畢竟成為明君的首要前提,就是得學會識人,學會用人。
只有認清形勢,識別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將自己的國家治理的更好。
…………
徐達和常遇春是明朝開國武將中,戰功最顯赫的兩個人,相當於朱元璋的正副元帥。
然而這兩個人,徐達是朱元璋的髮小,出生窮困,沒讀過什麼書,也沒看過什麼兵法。
常遇春也是因為貧困,加入到打家劫舍的強盜窩裡,後來才投奔朱元璋。
也就是說,這兩個人本來完全不懂得帶兵打仗,為什麼最終卻成為了大明王朝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呢?
首先是徐達和常遇春武功高強作戰勇猛。
徐達和常遇春雖然之前沒有學過兵法,沒有帶過軍隊,但是他們有個特點,都學過武功,有一身好武藝。
因為有一身好武藝,因此在軍隊中讓人佩服,受士兵愛戴。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是一個不會武功的白面書生來指揮打仗,那些士兵們肯定不服他。
而徐達和常遇春本身武功高強,士兵們都會覺得他們「有水平」,當然就聽他們的話了。
華夏古代寫的那些演義小說,裡面的將軍們,都是武功很高強的。
隋末演義中,還搞了一個好漢們的武功排名。
甚至打仗的時候,通常都是先將軍打,決出勝負以後再士兵打。
所有這些,雖然與實際情形是不一樣的。
問題是,不一樣,為什麼演義小說還會這些寫呢?
這說明,在老百姓的心裡,是很重視軍隊中將軍的武功的。
徐達和常遇春武功高強,自然很受敬重。
徐達和常遇春除了有一身好武藝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就是他們在戰場上打仗的時候,作戰勇猛,每次都是衝鋒在前。
史料中就有很多地方特別記載了他們衝鋒在前的例子。
既然主帥都衝鋒在前了,士兵怎麼可能不跟上呢?
所以打起來自然就非常厲害了。
其次,徐達和常遇春的對手也沒有學過兵法。
徐達和常遇春的部隊,和元朝軍隊打仗的時候不多。
他們和元朝軍隊打仗,都是在平定了南方以後。
而當時的南方,主要是陳友諒、張士誠這些人的部隊。
而這些人,本身也都是農民軍。
雖然徐達和常遇春沒有學過兵法,陳友諒、張士誠這些對手的將軍們也沒有學過兵法。
當大家都沒有學過兵法的時候,打仗主要就靠的是勇猛,靠的是軍隊裡將軍的魅力,而不是計謀了。
事實上,明末的統一戰爭,打仗的時候使用的計謀,確實沒有秦末以及三國時期有名。
秦末和三國,有非常多了不起的軍事家,謀略家。
但是元末被後世記住的軍事家、謀略家似乎很少。
像李善長、劉伯溫這種,他們其實很少指揮打仗,更多的是戰略規劃及後勤保障。
這也說明,因為大都是農民起義軍互相在打仗,謀略使用上確實非常少。
當朱元璋統一南方後,派徐達和常遇春揮師北伐,攻打元朝正規軍的時候,元朝正規軍不是也打不贏嗎?
事實上,徐達和常遇春在北伐的時候,一方面,他們已經有了實戰經驗。
另一方面,元朝早就不是什么正規軍,而是在和北方農民起義軍作戰中成為殘兵敗將,不堪一擊了。
所以徐達和常遇春打起來很輕鬆。
最後就是徐達和常遇春通過實戰打出來了。
什麼叫打出來了?
一是有了實戰經驗,知道打仗是怎麼回事,仗該怎麼打了。
二是知道自己的優點是什麼,敵人的弱點是什麼,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打擊敵人的弱點。
三是將領在軍隊中建立了絕對的權威,不用再強調紀律和執行力了。
還有就是徐達和常遇春得到朱元璋絕對信任。
徐達是朱元璋發小,常遇春也被朱元璋認為忠厚老實,因此對他們非常信任。
沒有發生過劉邦直接闖進軍營中,奪了韓信兵符這樣的事情。
於是朱元璋很信任徐達和常遇春,因此他們的仗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也因此打得非常順。
仗只要大順了,打起來自然就很厲害了。而獲得朱元璋信任的徐達和常遇春,自然也就成為明軍的最高統帥了。
至於他們誰強誰弱,世人各有評說。
…………
「誰強誰弱?」
看到這個話題,永樂大帝朱棣他就來了興趣。
畢竟徐達常遇春兩人,他是親自接觸過的,是很了解的。
所以對於他們的評價,他是很有發言權的。
「誰強誰弱?這還用說?」
「平日裡往往只見過徐達、常遇春的順序,而沒有見到過常遇春、徐達的順序。」
這也是常遇春徐達都已經逝世了。
不然朱棣也不可能直接這麼說。
「朕的話不無道理,可能不少人認為這只是一種習慣而已,其實並不皆然。」
「很多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仔細深究,往往背後大有深意。」
「在我看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徐達總體上而言比常遇春更勝一籌。」
朱棣回想曾經,笑了笑,道:
「論眼光,在朕看來,先說徐達,他原本就是父皇的童年小夥伴,父皇從軍之後,回家鄉徵兵,徐達知道父皇自小都講義氣、主意多,肯定能成大器,二話沒說誓死追隨。」
「參加起義軍之後,徐達雖然也是英勇無比但是眾人卻說徐達「尤長謀略」,在攻打張士誠的時候,徐達與父皇的看法不謀而合,甚至都超越了李善長,這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個人的眼光問題罷了。」
「再看看常遇春,他是鳳陽府懷遠縣人士,雖然父母都是貧苦農民,生逢亂世,少年常遇春意氣風發、心有不甘,一心想要闖出些名聲,但是想像不到的是,當時起義軍已經風起雲湧,常遇春沒有投奔任何一支起義軍,而是投奔了一個毫無遠見,只知道搶家劫舍的綠林大盜劉聚。」
「這麼一看,由此可間,常遇春可能確實缺乏比較開闊的視野。」
「論能力,民間很多人以為常遇春的能力強於徐達,因為他們認識淺薄,他們都知道常遇春被稱為「常十萬」,這倒也不假,常遇春打仗的確厲害,衝鋒陷陣,攻城守城。」
「但是,會打仗只是一方面,若以此為據,朕認為這是缺乏發散思維的一種表現,因為這些證據只能說明常遇春個人的勇敢,說得難聽一些就是匹夫之勇,而在戰場上,需要討論的是打仗,需要講究團體,講究戰略,講究配合。」
「朕這麼想並不是為了刻意貶低常遇春的作戰能力,其實任何人都無可否認常遇春為父皇立下了的汗馬功勞。」
「要知道他在渡江的時候,在采石磯、池州、九華山、鄱陽湖、湖州、平江、北平等地都是作戰英勇甚至創造過未有敗北的奇蹟。」
「如果拿我大明任何一個大將相比,朕認為常遇春都是完勝,但是唯有徐達可能是個例外,因為,徐達的功勞似乎和常遇春不相上下,他從濠州、到還遠、滁州、采石磯、池州、九華山、常州、鄱陽湖、湖州、平江等地也是戰功赫赫。」
「不管怎樣,總體上而言兩個人其實不相上下,朕要補充說明的是,在九華山之戰後因為常遇春濫殺俘虜,父皇自此便將常遇春歸到徐達的部下,所以很多功勞常遇春不能獨吞。」
「或許民間還有人說常遇春未曾敗北勝於徐達,但是,朕要強調的是因為天妒英才常遇春暴卒,而徐達的唯一一次敗仗是在常遇春死後敗給了王保保,而就天下第一奇男子王保保的戰鬥力而言,常遇春與之作戰能否勝負也是一個未知數。」
「論德行,說到品德,在朕看來徐達是可以完勝常遇春的。」
朱棣說的不錯。
這是因為徐達的起點是個乾乾淨淨的農民,而常遇春的職業起點是個強盜。
不管怎麼去看,這都是個人職業生涯的一個污點。
而按照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觀點來看,在德行上,其實常遇春和徐達相比,不管公平與否,事實上早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這一點在兩個人參加義軍之後的戰鬥生涯中也有體現。
徐達作戰的時候一直奉行朱元璋的命令,軍隊紀律嚴明,從不驚擾城內百姓。
九華山之戰,陳友諒大敗,三千人成了俘虜,常遇春剛開始的時候就想要全部殺掉,徐達則不同意,但是常遇春在夜裡偷偷地將這些人活埋了一半,朱元璋知道後很生氣,把剩下的俘虜都放了。
也就是自此之後,徐達開始統帥大軍。
其實關於兩人的評價《明史》里記載得十分清楚:「兩人才勇相類,皆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而達尤長於謀略。遇春下城邑不能無誅僇,達所至不擾,即獲壯士與諜,結以恩義,俾為己用。由此多樂附大將軍者。至是,太祖諭諸將御軍持重有紀律,戰勝攻取得為將之體者,莫如大將軍達。」
這裡面直言,兩個人的才能和勇氣其實是旗鼓相當的。
常遇春彪悍敏捷,徐達則更擅長謀略。
但是在品德方面,常遇春在攻下城池之後幾乎沒有不殺人的狀況,而徐達所到的地方民眾都不受驚擾,即使抓到了壯士和間諜之類的人物,也都能用恩義和他們相處,使他們最終為他自己所用。
於是誠心歸附的人很多。
在朱元璋心裡,徐達帶兵莊重而又紀律嚴明,戰爭得勝和攻取城池的時候最有大將風範。
綜合分析,很容易發現,之所以我們經常聽說徐達、常遇春,而不是常遇春、徐達,其實並非一種簡單的習慣,仔細分析意味深長,這主要是因為徐達在總體上而言確實較常遇春更勝一籌。
…………
「徐達常遇春誰厲害?」
「那必然是徐達,有什麼好說的。」
「放屁,我個人認為是常遇春,常遇春打仗多厲害啊。」
「可徐達打仗也不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