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徐達為何能得以善終

  第187章 徐達為何能得以善終

  明朝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

  徐達獲封魏國公,在六位公爵中位列第二,僅次於韓國公李善長,食祿五千石,在所有功臣中最多。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病逝, 享年五十四歲。

  朱元璋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賜葬鐘山之陰,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

  朱元璋將開國功臣屠戮殆盡、卻對徐達網開一面,有如下原因:

  一, 忠心耿耿:發小朱元璋回鄉募兵時,徐達欣然應召,成為朱元璋麾下淮西二十四將之一,隨其南北轉戰。

  當朱元璋被孫德崖軍抓為人質時,徐達願以自己交換朱元璋當人質,故對朱元璋有救命之恩。

  其後,隨朱元璋滅陳友諒、擒張士誠、率二十五萬大軍北伐克大都、征討北元,戰功卓著,被朱元璋列為開國第一功臣,死後追封中山王。

  二、功高不伐:勞苦功高卻謙虛謹慎不誇耀自己。

  中山王徐達持重有謀,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無以過之。

  所以死後能「賞延後裔,世叨榮寵。」

  朱元璋也曾贊其「不矜不伐」。

  三、毫無貪慾:「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即徐達)一人而已!」

  四、虎將仁心:徐達「攻城不屠,受降不殺」,朱元璋曾當著諸將誇他:「為將不妄殺人, 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

  五、保持敬畏:徐達深知伴君如伴虎之理,故能處處表現出對朱元璋的敬畏。

  據說,他因棋藝高於朱元璋,故對弈時均故意敗北。

  朱元璋知道後,令其放手一搏。

  徐達一局取勝且將棋子走成「萬歲」字樣,朱元璋大喜,賜其莫愁湖。

  又據《智囊》載:朱元璋稱帝後曾灌醉徐達,命內侍送徐達至自己稱吳王時居住的宮殿。徐達半夜酒醒得知所居處時,立即起身「趨丹墀下,北面再拜,三叩頭乃出。」朱元璋「聞之,大悅。」

  五個因素中,竊以為第五才是關鍵。

  徐達是得以善終的,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那麼,徐達為何能在朱元璋麾下武將中位列第一?

  元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回鄉招募士兵,二十二虛歲的徐達前來應徵,從此和朱元璋發生交集。

  朱元璋比徐達大四歲。

  這年冬天,朱元璋率領淮西二十四將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徐達是其中之一。

  元至正十五年,郭子興在和州捉住孫德崖,而孫德崖的部眾也逮住朱元璋,徐達挺身而出,以身犯險,到孫德崖軍營換回朱元璋。

  朱元璋深受感動,更加信任、重用徐達。

  元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率軍攻占金陵後,立即派徐達攻取鎮江,出發前,朱元璋囑咐徐達說,嚴禁士卒燒殺搶掠,徐達認真執行命令,攻入鎮江後,號令嚴肅,百姓生活如常。

  此後,徐達先後率軍攻下常州、宜興、寧國路等地。

  元至正十八年七月,郭子興的第三子郭天爵謀叛被誅。

  十一月,朱元璋親征婺州,讓徐達留守應天,把自己的後方交託給徐達,由此可見朱元璋對他的信任。

  當時邵榮統領郭子興舊部,與朱元璋同是江南行省平章政事。

  在朱元璋坐鎮婺州期間,徐達派俞通海奪取池州,使陳友諒部將趙普勝無法進窺太平、應天,朱元璋聞訊後提升徐達為奉國上將軍,徐達的謀略與戰鬥力由此可見一斑。

  元至正二十年五月,徐達、常遇春按照朱元璋制定的策略,在九華山設伏阻擊,成功阻擋了陳友諒對池州的進攻,徐達、常遇春配合默契,成功執行了朱元璋的作戰策略。

  在以後的征戰中,三個人這種合作方式還會複製很多次,直到常遇春去世。

  這年閏五月,陳友諒大舉東下,奔襲應天,朱元璋讓徐達率兵在南門外的雨花台一帶列陣,在所有的兵力中,徐達離應天城門最近,再一次體現出朱元璋對他的信任。

  元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率徐達、常遇春等將領西征陳友諒,不久攻下其都城江州,然後朱元璋在江州坐鎮指揮,讓徐達率軍進逼武昌。

  元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的地盤內叛亂頻發,張士誠、陳友諒也趁機發動進攻,邵榮、徐達、常遇春率軍平叛、防禦。

  這年八月,邵榮因企圖謀害朱元璋而獲罪伏誅,徐達在軍中的地位升至第一。

  湯和雖然比徐達參加起義早,但是從元至正十七年三月開始直到元至正二十六年一直駐守常州,而且在此期間,因為有事向朱元璋請示,未得到滿意答覆,曾在喝醉後口出怨言;「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

  而徐達、常遇春則一直率主力攻城略地,四處征戰,軍事謀略、作戰經驗、對朱元璋軍事策略的快速理解與執行能力、戰場上的隨機應變能力遠勝於其他將領,「先是,太祖所任將帥最著者,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遇春為三;而榮尤宿將善戰」。

  與常遇春比較而言,徐達在謀略上更勝一籌,是帥才,而常遇春則是朱元璋麾下第一猛將,衝鋒陷陣,勇猛無敵,「是時稱名將,必推達、遇春。兩人才勇相類,皆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而達尤長於謀略」。

  徐達求知慾強,熟知古代兵法,在常年的征戰中練就了高超的指揮能力和敏銳的嗅覺,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帶兵出征時「在軍中,日延禮儒士,說古兵法」,「歸朝之日,單車就舍,延禮儒生,談議終日,雍雍如也」。

  元至正二十三年三月,朱元璋率徐達、常遇春等人北上安豐救小明王,攻下安豐後,朱元璋返回應天,徐達、常遇春攻打廬州的左君弼。

  六月底,朱元璋下令徐達、常遇春從廬州還師,馳援洪都。

  徐達、常遇春馬不停蹄回到應天,又立即趕赴洪都,七月二十一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決戰。

  當時陳友諒占據上游,而且兵力眾多,樓船高大,而朱元璋的戰船較小,不利於仰攻,戰鬥打得異常艱苦,可是朱元璋一聲令下,徐達沖在諸將前面,「達身先諸將」,擊敗陳友諒前鋒,俘獲一艘巨舟,士氣大振。

  徐達可能在此戰中受了重傷,朱元璋讓他返回應天,防禦張士誠的進攻,直到第二年三月,才再次讓徐達領兵出征。

  徐達堅定地聽從朱元璋的指揮,只要朱元璋下令,便不顧個人安危拼命往前沖,沒有絲毫猶豫,也許這正是打動朱元璋之處。

  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稱吳王,任命徐達為左相國,位於李善長之下。

  不久,朱元璋對麾下隊伍進行全新整編,嚴格的等級制度和隸屬關係得以確立,令行禁止,為日後的征戰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些工作之所以能順利進行,離不開徐達的鼎力支持。

  元至正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等人攻打張士誠。

  朱元璋把消滅張士誠的戰役分成三步:攻取淮東,然後發兵湖州、杭州,最後圍攻平江。

  朱元璋在應天坐鎮指揮。

  張士誠派兵進窺江陰水寨,企圖誘使徐達分散兵力,朱元璋親自去偵察,令徐達派廖永忠率小股兵力增防江陰。

  徐達攻克泰州後,乘勝發兵興化、高郵,朱元璋擔心徐達過於深入,無法策應諸將,忙令他返回泰州,節制各路兵馬。

  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兵二十萬,開始進攻張士誠占據的浙西地區,並且重申紀律:「城下之日,毋殺掠,毋毀廬舍,毋發丘壟。

  朱元璋決定先攻湖州、杭州,並且親自定下計策。

  徐達、常遇春依計而行,圍攻湖州,朱元璋又令李文忠攻打杭州。

  攻下湖州、杭州後,朱元璋令徐達統兵圍攻張士誠的都城平江,採用四年前儒士葉兌獻上的鎖城法圍城。

  元至正二十六年九月,徐達、常遇春班師回應天,朱元璋封李善長為宣國公、徐達為信國公、常遇春為鄂國公。

  這年十月,朱元璋制定出先剪除羽翼,後直搗敵人腹心的北伐戰略:「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

  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

  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山西大同)、太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隨後,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兵二十五萬,開始北伐。

  大軍出發後,朱元璋發布由宋濂代擬的《諭中原檄》,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而且告訴百姓:「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

  徐達一向嚴於約束部眾,紀律嚴明,所下城池,百姓生活不受打擾,是朱元璋心中北伐主將的不二人選。

  遇春下城邑不能無誅僇,達所至不擾.太祖諭諸將御軍持重有紀律,戰勝攻取得為將之體者,莫如大將軍達。

  徐達雖為虎將,卻有一顆仁心,率兵攻下很多城池,城內皆秩序如常,百姓生活安定,能很好地代表朱元璋和這支隊伍的形象,獲得百姓的認可和支持,「閭井宴然,民不苦兵」。

  沂州守將王宣父子投降後,朱元璋派人秘密提醒徐達,王宣父子陰持兩端,並非真心投降。不久,王宣父子果然降而復叛,可見,朱元璋的情報收集能力十分強悍。

  不過,隨著北伐戰爭的順利推進,應天離前線越來越遠,朱元璋雖仍然不斷地把自己的判斷派人告訴徐達,但也賦予了徐達更多的臨機決斷權力。

  兵難遙度,隨機應變,尤在將軍」。

  洪武元年五月,朱元璋來到汴梁,安排下一階段的戰略部署,徐達建議乘勝直搗大都,朱元璋表示同意,並加以補充:「北土平曠,利於騎戰,不可無備。

  宜選偏禆,提精兵為先鋒,將軍督水陸之師,繼其後,下山東之粟以給饋餉,由鄴趨趙,轉臨清而北,直搗元都」。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北方平原廣闊,利於蒙古騎兵作戰,不可沒有防備。應派將領率精銳為先鋒,大將軍統兵繼後,水陸並進,用山東的糧食供給軍需,從臨漳直趨HD,自臨清轉而向北,直取元都。

  八月,徐達率軍攻入大都後,下令關閉皇宮大門,封存府庫、圖書、寶物,讓指揮張煥率千名士兵把守,而張煥是朱元璋的御前侍衛。

  徐達功高不自誇,不貪圖女色和錢財,為人正直,光明磊落,也是深受朱元璋信任的原因之一,「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

  徐達謹慎持重,恪守本分,從不逾越君臣之禮。雖然在軍中說一不二,但到了朱元璋面前,徐達恭敬謹慎,好像不會說話一般。

  朱元璋稱許他為布衣兄弟,而徐達則愈發恭敬。

  朱元璋曾從容地對徐達說,把舊邸賜給徐達,舊邸是朱元璋當吳王時居住的宮殿,可是徐達堅決推辭,「天下未定,上方宵衣旰食,臣敢以家為計?」。

  有一次,朱元璋把徐達灌醉,讓人把他抬到舊邸,徐達醒後,「驚趨下階,俯伏呼死罪」。

  而且,徐達善於安撫部下,與士卒同甘共苦,將士無不願效死力,所以攻無不克,「善拊循,與下同甘苦,士無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

  洪武元年十二月,徐達、常遇春首次與元軍驍將王保保交戰,便大獲全勝,王保保僅率十八名騎兵慌忙逃走。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突然暴病而逝。

  洪武三年正月,朱元璋分兵兩路,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率鄧愈等將領進攻王保保,李文忠為左副將軍,追擊元順帝。

  四月,徐達在沈兒峪再次大敗王保保,王保保身邊只剩下幾個人,攜妻帶子向北逃。

  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出兵十五萬,兵分三路,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率藍玉等將領,統領中路軍北征。

  王保保不斷地敗逃、撤退,不斷拉長中路軍的補給線,並消耗著明軍將士的體力,藍玉為先鋒,一路追擊,在杭愛嶺北進入元軍的埋伏圈,徐達急令收兵,固守營寨。

  此次北征失利,朱元璋總結經驗教訓,積蓄實力,很長時間沒派兵北征,這是徐達最後一次大規模統兵北征。

  此後,朱元璋派徐達長期駐守北方,燕王朱棣就藩北平後,想必從岳父那兒獲益良多。

  朱元璋登基後,一些功臣勛將不驕縱妄為,逾越法紀,而徐達嚴於律己,謹慎低調,從不居功自傲。

  徐達安分守己,潔身自好。

  胡惟庸當丞相時,想與徐達結交,徐達沒有理會,胡惟庸於是賄賂徐達的看門人福壽,徐達只是提醒朱元璋:胡惟庸不適合當丞相。

  徐達不與朝廷重臣私下結交,忠心不二,堅決支持朱元璋的決定,不對皇權造成威脅,也許是朱元璋能放心讓他長期統兵的根本原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