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帝國雙璧各有特色,並無高低

  第172章 帝國雙璧各有特色,並無高低

  「衛青,霍去病將之典範,吾當效之啊。」

  岳飛坐在軍營中,看著衛青的盤點視頻,不由感慨。

  對於衛青,他是尊重的。

  這位一樣傳奇的主帥, 誰又能不尊重呢。

  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家,都是為了自己的民族,驅趕外敵,奮鬥一生。

  「戰法革新破匈奴,衛青始啊。」

  「可以說,衛青的戰功和軍事成就影響深遠,他的很多戰術思想, 我岳飛都不得不服啊!」

  「華夏正是有了這樣優秀的前輩,才能更好的激勵我們這些後輩奮發上進啊。」

  「衛青的戰術思想, 我岳飛也用過,不得不說,有些思想,即使過了千年,也依然有效。」

  …………

  衛青才幹絕人,對士大夫們有禮,對將士們有恩,戰場上也能與之同甘共苦。

  即使常有人評價衛青過於「和柔」,但作為七戰七捷,自立漢以來始破匈奴的將軍,亦或出入禁中掌議論的侍中、太中大夫和參決政事、秉掌樞機的內朝大司馬大將軍,都需過人的能力和魄力。

  對外辱強敵,衛青有力回擊,而對待同仁,則謙和仁讓,氣度寬廣。

  《資治通鑑》記載太子和皇后為日漸寵衰後常常擔憂, 漢武帝主動找到衛青表示太子溫厚好靜能安天下, 是最合適的守城賢主, 並讓衛青轉告。

  衛青在世的時候,從無人敢構陷衛太子,直到他去世之後,很多臣下認為太子失去了外家的支持,企圖陷害太子的才逐漸多了起來。

  武帝後期許多為禍之人,如李廣利、巫蠱之禍時的江充等也均是在衛青去世幾年或十幾年之後,才開始擔任職務。

  漢朝人真的對衛青評價很高嗎?

  首先,漢朝有很多人都曾高度稱讚過衛青。

  最簡單而言,漢武帝本人對衛青都非常認可,他在衛青死後,特意在茂陵東北修建了一座陰山形狀的墓冢。

  「起冢象廬山」,並賜他諡號「烈」,取《諡法》「以武立功,秉德尊業曰烈」之意。

  還有,淮南王「八公」中的伍被曾評價衛青說:「大將軍材幹絕人,對待士大夫有禮貌,對將士有恩德,眾人都樂意為他效勞。大將軍騎馬上下山岡疾駛如飛,才能出眾過人。」

  不僅如此,淮南王劉安打算謀反時,曾派謁者曹梁出使長安,他在歸來時也說:「大將軍號令嚴明,對敵作戰勇敢,常身先士卒,即使古代名將也無人比得過!」

  從這層意義上說,和衛青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評價都非常之高,至於西漢之後,人們對衛青的評價,就更是以稱讚居多,甚至而言,衛青直接成為絕世名將的代言人。

  既然如此,為什麼後世很多人在翻開歷史時,會覺得漢朝人們對衛青的評價普遍都不高呢?

  為什麼有人會說歷史上對衛青評價很低呢?

  其實,這主要是大家的一種錯覺。

  而之所以會產生這種錯覺,最主要是因為一本書,它叫做《史記》。

  因為,對於後世絕大多數人來說,大家所了解到的衛青,大都是來源司馬遷的《史記》記載。

  而在《史記》一書中,司馬遷對衛青的評價並不高,甚至還帶有某些貶義。

  最簡單而言,司馬遷把衛青記錄在《佞幸列傳》中,說他是以外戚的身份才得到皇帝寵幸,相當於是「漢武帝的男寵」。

  只不過因為衛青才華橫溢,又不願自甘墮落,這才取得偉大的功績。

  並且,在司馬遷《史記》中的《衛將軍驃騎列傳》中,總給人一種欲說還休的感覺。

  因為,但《史記》這篇著作中,幾乎所有的列傳或者合傳,在文章的結尾處,司馬遷都會對文章中的人物做個非常深刻的評價,但唯獨沒有對衛青和霍去病做評價。

  對此,我們可以看下《衛將軍驃騎列傳》這篇文章,在文章的結尾處,司馬遷只是引用蘇建(蘇武的父親)的說過的這樣一段話。

  太史公曰:蘇建語余曰:『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願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勉之哉。大將軍謝曰:『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附士大夫,招賢絀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驃騎亦放此意,其為將如此!」

  其實,就連衛青的敵人對衛青的看法,也是非常之高的。

  淮南王劉安要謀反前,數次詢問他的軍師伍被:「將來我要是起兵了,皇帝一定會派衛青出戰對付我,衛青是個怎樣的人?好對付嗎?」

  伍被回答道:「我有個好朋友叫黃義,他跟著衛青打過匈奴,黃義告訴我,衛青從不仗勢壓人,對將士們一視同仁,在軍中威望很高。

  再加上衛青有為將風範,十分厲害。

  我認為衛青不容易對付,是我們最大的敵人了!」

  從敵人的口中都可以看出衛青的厲害之處,可以說衛青真的是非常厲害了。

  …………

  「竟然會有人看不起衛青?」

  「難道是那群士大夫?」

  「這後世是怎麼了?難道這幫文人,真的就要用這種方式去排擠武官?去貶低武官?然後提高自己的地步?」

  對此,始皇帝嬴政非常的不解。

  士大夫和武官,按道理來說,是一個朝代的棟樑。

  有文有武,文官協助皇帝治國,武官幫助皇帝征戰沙場,這才是一個國家正確的打開方式。

  而有些士大夫,反而一味的擠壓武官,這是什麼原因呢?

  「難道他們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若是武官被排擠了,沒有人帶兵打仗,導致國家滅亡,這幫士大夫不也會跟著倒霉嗎?」

  「什麼事情重要,什麼事情不重要,他們真的就不懂嗎?」

  「岳飛也是,宋朝那幫文官只知道擠壓他,這是為何?」

  「不管如何,朕的大秦,絕對不允許這樣的事情存在。」

  「文武百官,本就應該同心協力,豈有打壓排擠之理?」

  嬴政決定了,若是大秦膽敢有士大夫打壓武官的,必須嚴懲。

  …………

  「後世的士大夫看不起衛青?」

  「這是什麼緣故?」

  「難道是為了提高他們的地位?」

  「如果是這樣,朕真的要為這幫士大夫感到可悲。」

  漢武帝劉徹搖了搖頭。

  他自然知道後世的史書都是文官記載。

  對於一些史書,文官具有很強的主觀因素。

  瞎寫詆毀也是正常。

  …………

  自古以來,關於帝國雙璧的話題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帝國雙璧,馬踏匈奴。

  那麼衛青和霍去病,到底誰厲害?

  …………

  「衛青和霍去病誰厲害?這可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我個人覺得霍去病吧,霍去病多猛啊。」

  「不不不……我認為是衛青,衛青太厲害了。」

  …………

  關於衛青和霍去病誰厲害?

  這個話題,持續千年,一直有人討論。

  可事實上,大漢帝國雙璧,兩人都是天才。

  誰厲害不好說。

  從不同的角度,你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但是如果對比方式是兩人各領一支大軍對打的話,衛青更甚一籌。

  因為衛青是典型的帥才,是漢王朝之前軍事戰術的集大成者,能力相當全面。

  衛青的作戰大方略是以戰養戰、步步為營。

  衛青北伐,尤其是前期幾次出征,殺敵不多,但是俘獲甚巨,牛羊馬匹成千上萬,恨不得把匈奴的地皮都給鏟回去,這在漢武帝對匈奴用兵初期,為漢軍帶來了大量血統優良的戰馬和其他資源,從根本上提高了漢軍的戰鬥力。

  這種以戰養戰的打法,是非常符合大漢的真實情況的。

  畢竟戰爭所需要耗費的人力財力實在太大。

  而霍去病呢?

  霍去病的作戰思想是輕裝簡從,千里奔襲,也就是閃電戰。

  閃電戰核心思想就是一個快字,快到你來不及反應,快到你來不及報信,快到你來不及跑路。

  這是非常先進的戰術,也是非常冒險的戰術。

  閃電戰需要苛刻的硬體條件,優良的戰馬和高水平的士兵,這些條件是前期衛青為霍去病創造的。

  霍去病從始至終,他的的士兵、戰馬都是漢軍精銳中的精銳。

  兩人的風格從戰果上就可以看出,霍去病典型的純輸出流,不要續航不要省資源,全力輸出直搗黃龍,糧草輜重一概不要,所有仗打完了再慢慢恢復修整。

  衛青則是持續流,進可攻退可守,在穩步推進的前提下找機會,不貪便宜,掠奪資源,控制土地,以戰養戰。

  兩者的打法都沒問題。

  大漢需要一個像霍去病這樣的打閃電戰的高手,同時也需要像衛青這樣一個能兜底的主帥。

  對比來說,衛青是三軍主帥,霍去病則是突襲軍元帥。

  正是因為這種定位上的區別,使得霍去病成為了華夏古代軍事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存在。

  霍去病也是個統帥,並非其他人口中那種極端的「將才」說法,但是又與傳統的統帥不同,他幾乎沒有什麼副將,所有士兵統一指揮。

  除了漢武帝、衛青為他創造的硬體條件之外,這種戰術、編制的可行性得歸功於他自身敏銳的直覺和對戰爭獨到的理解。

  自古以來,華夏的將領,都講究和士兵同甘共苦,認為這是為將之人最重要的品質。

  這種品質當然沒有錯,很多名將都能做到,但是這是一個成為名將的有利條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如果你能做到,當然值得稱讚,但是你做到了,不代表你就能打勝仗了。

  霍去病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一點,從不說什麼同甘共苦,他打仗自帶食物,甚至還要求漢武帝給他配廚子。

  儘管如此,他的士兵也並不因此反感他,因為跟著他能打勝仗,打勝仗就有封賞,實打實的封賞拿在手裡,比所謂的同甘共苦要實際的多。

  能看到實打實的回報,不比空手套白狼強得多?

  正是霍去病因為對於戰爭獨樹一幟的理解,使得霍去病對於屬下有著極強的約束力。

  他同舅舅衛青一樣,大量任用投誠的匈奴士兵,因此對於匈奴的信息尤其是北境的地理環境了如指掌,這也是為什麼衛青和霍去病能夠在北境長驅直入,但從不迷失方向的原因。

  而衛青,既是華夏古代軍事戰術的集大成者,又是閃電戰的開拓者。

  龍城之戰既是閃電戰的雛形,可以說最開始的衛青和後來的霍去病是很相似的,只是衛青作為反擊匈奴的開端,再加上兩人生長環境造成的性格差異,使得衛青沒有霍去病做的那麼極致。

  衛青是閃電戰的奠基者,霍去病則是真正將閃電戰發揚光大的人。

  當衛青逐步爬升,成為漢帝國的軍事統帥之後,此時他已經不可能像後來的霍去病那樣肆意發揮。

  一是兩人風格確實不同,衛青是穩中帶進,霍去病是純粹的鋒利進攻。

  二是客觀條件不允許,漢武帝只能憋出來那麼多的精良鐵騎,自然要交給能將其發揮到最大限度的霍去病,那麼剩下的常規部隊就自然而然的需要衛青這樣相對傳統的統帥去帶領。

  所以衛青的風格,是開始的鋒利,在中後期,尤其是霍去病登場之後,衛青就越來越趨於穩重。

  前中期的衛青展示出了非凡的騎兵小規模奔襲作戰的能力,也就是閃電戰雛形,當霍去病將其發揚光大之後,衛青轉而開始玩兒起了騎兵大兵團作戰。

  因為衛青的部隊平均水平遠不如霍去病的精良,而且編制比較整齊,副將眾多,規模也更加龐大,不可能長距離快速的奔襲。

  在漠北之戰中,漢武帝失算,原本該由霍去病處理的匈奴主力被衛青碰上了,處於兵力劣勢的衛青創造性的利用武剛車陣搭配騎兵互相掩護,穩步推進,最終以弱勝強,這是最早的車步騎協同作戰。

  此一役,衛青展示出了強大的臨場應變能力和大兵團正面作戰指揮能力,軍事素養相當全面。

  所以說,衛青是一位一隻腳留在門裡,擅長傳統戰術,另一隻腳跨出去,又開拓革新戰術的名帥。

  而霍去病是一位「破門而出」的帥才。

  霍去病和衛青兩人之間並無優劣高下之分,因為傳統並不意味著落後。

  後世千年華夏內戰,主要還是在用傳統軍事戰術。

  霍去病「其疾如風,侵掠如火」。

  衛青「其徐如林,不動如山」。

  帝國雙璧,並駕齊驅。

  正是有了他們兩個人不同的軍事理論,和不同的戰術思想,才能讓大漢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才能建立大漢帝國,才能將大漢的威名顯赫遠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