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身雖死,卻依然是西楚霸王!

  第150章 身雖死,卻依然是西楚霸王!

  【項羽為何能如此之猛?為何能在巨鹿之戰和彭城之戰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這是因為項羽本身武力值就比較高再加上擁有良馬烏騅馬,英雄配寶馬,自然是戰鬥力大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說的就是這點。】

  【同時, 項羽手下五虎將:龍且、季布、鍾離眛、英布、虞子期,他們個個都是以一擋十的戰將,從側面成就了項羽。】

  【還有就是騎兵,騎兵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漢朝以前,中原很少有騎兵,而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力, 對步兵來說具有巨大的優勢。】

  【從項羽的作戰史中,我們可以看到, 每次大戰都是項羽帶著騎兵一馬當先,衝進敵陣,再加上騎兵訓練有素,戰鬥力又比較強,因此敵人的陣形很容易就被沖亂了,這也是項羽敢以極少軍隊迎戰數量數倍於自己的敵人的原因。】

  【後來劉邦也是看到了騎兵的威懾力,所以專門讓灌嬰訓練騎兵,而在建立漢朝後,也是極為重視騎兵的建設。】

  【項羽此人,勇猛異常。】

  【可以說項羽一生,除了垓下之戰,幾乎沒有敗績。】

  【為什麼這麼說?】

  【垓下之戰是漢高帝五年十二月楚漢兩軍在垓下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漢高帝四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對楚兵發起騷擾,斷其糧道,這時候鍾離昧正被漢軍圍困, 項羽率領軍隊狙擊了彭越後返回援助。】

  【這時,齊王韓信開始率領軍隊對楚軍發起攻擊,項羽開始感到害怕。】

  【於是,雙方進行了華夏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

  【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

  【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劉邦於是採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

  【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

  【由於韓信及彭越未如約出兵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

  【劉邦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

  「項羽和劉邦不是簽訂了鴻溝條約嗎,為什麼劉邦會毀約呢?」

  「堂堂劉王,卻要用這種小手段,難道不怕被後世子孫恥笑嗎?」

  扶蘇看到這裡,想不明白。

  扶蘇信奉儒家。

  劉邦這等毀約的行為,不正是違反道德的行為嗎?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特別是信。

  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

  信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而劉邦就是漢軍的當權者。

  當權者都不講信用,撕毀條約,那麼其他人真的也會講信用嗎?

  「蘇兒,你還是太年輕了啊。」

  聽到扶蘇的話,始皇帝嬴政搖了搖頭。

  「戰場千變萬化,每一個變化就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項羽如此兇猛,劉邦是最明白的。」

  「他無時無刻不想著殺死項羽。」

  「如果有一個能滅掉項軍的機會擺在他面前,就算違背信用,又能怎麼樣呢?」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如果劉邦是在意自己名聲的人,也就不會將自己的子嗣給推下車了。」

  「孔子說的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但是,這都是理想狀態下的東西,現實中,有幾個人與人交往能做到忠誠老實呢?」

  「連普通人都做不到,你還能指望劉邦去誠實守信嗎?」

  「只要能贏,劉邦就會不擇一切手段。」

  「蘇兒啊,朕早就說了,想要稱帝,就不能有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的性格,必須抓住隨時可能出現的機會。」

  「只有這樣,才能成功。」

  相比於稚嫩的扶蘇,嬴政則是看明白的多。

  管他劉邦用了什麼手段,管世人看不看得起。

  事實結果就是項羽輸了,劉邦贏了。

  就這麼簡單。

  盤點視頻在繼續:

  【勝利是暫時的。】

  【後來,劉邦和諸侯軍共同進攻楚軍,與項羽在垓下決戰。】

  【漢軍由韓信統領,共計三十萬,分為五個部分,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

  【楚軍由項羽統領,共計約有十萬。】

  【韓信先率前中軍與項羽交鋒,不利,向後退卻。】

  【孔將軍、費將軍從左右兩邊縱兵攻上去,楚軍不利,韓信乘勢再次攻上去,大敗楚軍於垓下。】

  【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於是楚軍士氣崩潰。】

  【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

  【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為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沖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力戰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三十一歲。】

  【項羽的遺體也被呂馬童、王翳、楊喜、楊武、呂勝五人瓜分。

  【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唯獨項羽原封地的魯國不肯投降,後劉邦將項羽首級展示給魯國,魯這才降。】

  【至此,歷時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華夏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華夏,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綜合來看,項羽的敗是必然的。】

  【最後一戰中,韓信幾十萬漢軍把項羽幾萬人圍在垓下,水泄不通。】

  【這無比懸殊的戰役,根本贏不了。】

  【項羽是人,而不是神。】

  【哪怕身陷重圍,項羽也勇不可擋。】

  【身陷垓下時,項羽率領身邊的二十八個騎兵突圍,不料被數千名漢軍圍住,項羽自己知道走不了了,他停了下來,對著部下說道: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項羽衝殺漢軍大陣,瞬間秒殺一位漢將,一個被劉邦封為「赤泉侯」的漢將不服,想追殺項羽,結果項羽轉身瞪了他一眼,那一瞬間,赤泉候如同被一隻猛虎盯上了一般。】

  【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嚇跑了赤泉侯,項羽殺入戰場,又斬漢軍一都尉,還殺了數十百人。】

  【在這種絕境下,項羽依然能殺如此之多的敵人,可見他之兇猛。】

  【可奈何雙方實力差距實在太大,項羽一人之力也無法回天。】

  【這時項羽的部下勸項羽東渡烏江,以圖東山再起。】

  【但項羽覺得自己當初率八千江東子弟征戰天下,如今僅剩他自己一人,無顏面對家鄉父老,故而項羽不肯過江,一心赴死。】

  【項羽的性格成就了他,也害了他。】

  【最終自刎烏江,一代天驕就此謝幕。】

  「哎,項羽可惜了。」

  「項羽此人,有王命,無皇命也。」

  「垓下之戰,無論換做是誰,都不可能贏,哪怕是朕,也絕無翻盤的可能。」

  李世民看著盤點視頻,搖了搖頭。

  這種絕境下,李世民深知,他做得絕不可能比項羽更好。

  項羽的對手是誰呢?

  蕭何、張良、韓信、英布、彭越、陳平。

  這幾乎集合了漢初所有的名將,弄出了五路精銳大軍,層層堵截圍困項羽。

  而項羽作出什麼回應?

  項羽率領精兵兩萬,與不敗兵仙韓信率領的幾十萬漢軍對峙。

  換做是他人,誰能有這個勇氣?

  逃回烏江時,更是率領幾十騎,迎戰灌嬰的五千兵馬,殺敵百餘人,卻只傷亡幾人。

  誰能有這等恐怖的戰績?

  在烏江岸邊,又擊殺數百人。

  面對遍體鱗傷的項羽,圍住他的漢軍依舊不敢上前,這一年他三十一歲。

  要知道,項羽這一輩子就輸了這一次。

  「輸了這一次,也就是輸了一輩子。」

  「劉邦畢竟還是劉邦,項羽的性格的確害了他。」

  「成王敗寇,沒什麼好說的。」

  【斯人已逝,霸王悲歌。】

  【史紀中這樣記載: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也許史記有誇張的成分,但在華夏古代所有的正史記載中,項羽的這份戰績是無人能比的。】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說項羽是華夏史上最猛的大將,也不為過。】

  【後來,劉邦擊敗項羽,開創大漢四百年盛世,創造了歷史。】

  【不以成敗論英雄,項羽雖然自刎烏江,但他仍是華夏歷史上毫無爭議的戰神,也代表著華夏古代武將的極限。】

  【談到劉邦,人們會想起曹操、劉備之類的人物。】

  【談到項羽,人們會想起三國演義中武藝無雙、桀驁不馴的呂布。】

  【劉邦的故事,是凡人的故事,是一步一步走向巔峰的勵志史詩。】

  【項羽的故事,是江山美人的故事,是戰神臨凡、英雄悲歌的一部傳奇。】

  【項羽身雖死,卻依然是西楚霸王。】

  看完項羽的盤點視頻,無數人為之惋惜。

  如果項羽腦子再靈光一點,或許天下就是他的了吧?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一切都不會重來。

  此刻,朱元璋也是為之惋惜。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茶杯,道:「比起劉邦,咱更喜歡項羽一些。」

  「劉邦就是個小人,為了活命,能把自己的子女三次推下車。」

  「劉邦背信忘義,撕毀停戰條約也就算了,可將自己的家人置於水深火熱之中,這一點,咱是非常反感的。」

  朱元璋草根出身,一路靠自己的雙手打得了天下。

  所以,他更偏向於能打得天下的武皇帝。

  但喜歡用手段奪得天下的皇帝,他是不太欣賞的。

  比如劉邦這種。

  又比如趙匡胤趁柴榮死後,欺負孤兒寡女。

  再是家庭方面。

  劉邦為了自己的安危,置自己的子女、妻子安危於不顧。

  哪怕項羽不會殺他們。

  但是將自己的子女三次推下馬車,這叫什麼事?

  朱元璋自己對家庭有多在意?

  朱元璋的孝道觀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那就是治亂世用重典,治盛世重孝行。

  並且必須從他自己做起,以身作則。

  用朱元璋的話來說則是:「非身先之,何以率下?」

  朱元璋曾經齧指滴血,尋找母親指骨。

  登基以前自稱「孝子皇帝臣元璋。」

  稱帝以後於洪武三年九月詣太廟時,則自稱「孝子皇帝。」

  朱元璋還命人在乾清宮左邊建奉先殿,供奉四代神位衣冠,每天焚香,初一、十五及節日、生日、忌日等都前往祭祀。

  在太廟祭祖,次次悲咽,痛哭流啼。

  常常說在夢中與父母親相見。

  命人繪《行孝圖》以教育其子孫。

  教育子女要永遠不忘父母養育之恩,時刻牢記「奉先思孝」。

  命儒臣輯《孝慈錄》頒行天下等。

  種種行為,都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個極其注重家庭的皇帝。

  所以劉邦的這種行為,他是不能接受的。

  哪怕劉邦奪得了天下。

  ————

  ps:猛將盤點結束,主帥該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