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賞賜
五天後,城裡有了五個施水點,其中四個分別位於四個城門口,另一個則在碼頭。
雲府負責的是東城門口的這個施水點,每天卯時初,就會有小廝從西角門搬出十擔水,放在騾車上,拉到東城門。
午後,會再送去十擔水,而上午,發給百姓的是普通的水,下午則是酸梅湯。
雖然施水點的水,不足以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這份善舉還是給炎熱的夏日帶來了一絲清涼和希望。
皇帝對提議施水的趙望舒頗為讚賞,特意召見雲灝,對他道:「民間俗話,妻賢夫禍少,妻子賢良,家道昌盛。淨遙,家有賢妻,實乃幸事。」
「謝陛下誇獎,拙荊素來心善,見不得人受苦。」雲灝淡然道。
「聽聞你的長子就要出生了,孩子的名字可曾取好?」皇帝問道。
皇帝問這話的意思,就是想為他兒子賜名,以示恩寵,可雲灝不稀罕這個恩寵,如是撒謊道:「回陛下的話,家母已為小兒取好名字了。」
「雲夫人取的是什麼名?」皇帝問道。
「回陛下的話,家母為小兒取的是雲煜,『谷中暗水響瀧瀧,嶺上疏星明煜煜』的煜字。」
皇帝點點頭,「雲煜,是個好名字。」
「謝陛下誇獎。」雲灝垂瞼道。
「這樣吧,朕賜予你長子寧遠將軍之職,希望他長大後,不輸他祖父威名。」皇帝說道。
寧遠將軍是從五品武職散官,雖沒實權,但依大良律法,邊關危急時,寧遠將軍亦有領兵之權。
雲灝聞言,並未立即叩謝,而是抬眸望向皇帝,眸色淡淡,「陛下,臣的長子才將出生,陛下就給他這麼大的恩寵,這會不會太過招搖了?」
「淨遙,你不必顧慮這些,雲家世代忠良,而今你妻子又十分仁孝,這孩子受得起這份恩寵。朕相信,雲煜這孩子將來必會有一番作為。」皇帝笑道。
雲灝聞言,這才叩首謝恩,「臣代小兒謝陛下隆恩。」
「北狄那邊送來了貢品,朕瞧著那幾塊皮料不錯,你帶回去給你妻子吧。」皇帝又賞了東西。
雲灝再次謝恩,帶著皇帝賞賜的東西回府。
府中,趙望舒正讓下人把池塘里的魚撈出來,池塘里的水下降的厲害,魚都擱淺了。
雲灝在玲瓏院,進進出出都沒找到人,問婢女道:「少夫人去哪裡了?」
「少夫人去北角池塘了。」婢女答道。
雲灝就往北角池塘找人,遠遠的就瞧見,趙望舒坐在涼亭里,悠閒地嗑著瓜子。
他走過去笑問道:「夫人,外面這麼熱,你怎麼坐在這裡?」
「這裡不熱,挺涼快的。」趙望舒拉他坐下,「你幫我想想,這些魚怎麼處理好?」
雲灝看著那些半死不活的魚,想了想,道:「拿鹽醃了?」
趙望舒皺眉,「金魚不好吃,肉少刺多,腥味還重,沒人會吃。」
「我的夫人,窮苦人家可不嫌棄這個。」雲灝笑了笑,「就算不用鹽醃,把它們送到北城去,也有人搶著要。」
趙望舒聞言,眼睛一亮,「這倒是個好主意。」
「那我安排下人把魚送過去。」雲灝起身道。
「等等,白給的,會有人一直領,也不會珍惜。我覺得,大魚就收三文錢一條,小魚就收一文錢一條。雖然不能完全杜絕那些倒賣之人,但有一點的約束。」趙望舒說道。
雲灝點點頭,「夫人所言極是,那就這麼辦。」
「還有,還有,一人只能限購一條。」趙望舒又補充道。
「這法子好,夫人太聰明了。」雲灝笑贊道。
他讓下人將那些撈起的金魚,分大小放入大木盆里,運去北城售賣。
「金魚運走了,我們回院子吧,陛下賞了些東西,你挑一挑喜歡的,不喜歡,就放庫房裡去。」雲灝扶著她起來。
回到院子,趙望舒一眼便看到了那幾箱賞賜。
走近一看,發現箱子裡面除了一些珍貴的首飾和布料,還有一尊玉山子擺件。
玉山子雕刻得極為精緻,山巒迭嶂,流水潺潺。
「這尊玉山子真是精美絕倫,擺在書房裡吧。」趙望舒說道。
「這是皇上特意賞賜給你的,以表彰你這次立下的功勞。」雲灝笑道。
「功勞?」趙望舒微蹙眉,「是指我提議施水嗎?」
雲灝點點頭,「造福於民,大善。」
「些許善舉,不值一提。」趙望舒拿起一枝赤金銜珠簪在雲灝面前晃一晃,「好看嗎?
雲灝接過髮簪,插在她的髮髻上,「夫人戴什麼都好看。」
趙望舒嗔了他一眼,「就知道哄我開心,我現在胖嘟嘟的,哪裡好看了。」
雲灝輕輕握住她的手,目光溫柔,「在我眼裡,你永遠是最美的。就算以後白髮蒼蒼了,也是最美的老太太。」
趙望舒摸摸他的臉,笑盈盈地道:「你也是最俊的老頭子。」
兩人相視而笑,一時間,屋內充滿了溫馨和甜蜜的氣氛。
夫妻倆溫存了一會,趙望舒繼續看賞賜,除了那個玉山子、赤金銜珠簪外,她還挑出兩匹布料,「這銀紅色的我做外裳,這銀藍色的,給你做外袍。」
「聽你的。」雲灝沒有異議。
其他的賞賜,趙望舒讓婢女做了登記,放進了專門存放御賜之物的庫房裡。
趙望舒這個提議的人,都得到了皇帝的賞賜,姚山梔這個負責施水事宜的人,自然也得了皇上更多的賞賜。
這讓三位郡王懊惱不已,他們怎麼就沒想到施水呢?
白白的讓兩個女子,占了這份功勞。
偏在這時候,良弼郡王那邊傳來了找到水源的好消息,讓他們的心情更差了,「該死,怎麼會讓他先找到水源?」
這個消息如同一縷春風,瞬間吹散了皇帝心中的陰霾,他面露喜色,「找到水源了?在何處?」
工部尚書恭敬地回答道:「回陛下,良弼郡王在城外三十里的山洞裡尋得一處水源,水量充沛,足以解決京城之困。」
皇帝聽後大喜,「好好好,吾之愛子不負朕所望。」
三個郡王聞言,滿腹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