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呼嘯,在冰封的黃河兩岸,儘是光禿禿的樹幹,數以千計的金兵倒在雪地中,橫屍遍野。
李績、楊業的騎兵扒下這些金兵的盔甲和兵器,清掃戰場。
金兀朮帶兵兩萬,在蒲州橋一帶渡過黃河,結果遭到李績、楊業埋伏,又遇到暴風雪,幾乎全軍覆沒,金兀朮只帶著幾百個親信逃脫,其餘金兵一鬨而散。
「金兀朮沒有帶來鐵浮屠,也沒有拐子馬。看來金兀朮不打算全力幫助安祿山和史思明。」
「不足為奇。金兀朮與安祿山、史思明本來就不是一路人,只是因為金兀朮與我們有仇,才會派出一支偏師來牽制我們。」
「該去堯山鎮與主公匯合了。」
李績、楊業藉助天時,輕易擊敗金兀朮,然後前去堯山鎮。
堯山鎮,此地也遭到暴風雪襲擊。
好在張華的兵馬在鎮子內紮營,只凍傷了百餘兵馬。
寒冬、瘟疫、地震或者天降隕石,都會造成減員。
暴風雪導致堯山鎮與張華其他地方的領地失去聯繫,直到風雪結束,各地的情報才陸續傳來。
「報!唐軍連夜襲擊安祿山的三原鎮,攻破三原鎮南側六座塢堡後,與安祿山在三原決戰,突然遭遇風雪襲擊,安祿山趁機動用曳落河,強襲唐軍中營,導致唐軍小規模潰敗,唐軍此戰折損兩萬人,安祿山親自斬殺唐軍兩員武將!」
「唐軍主將李道宗受傷,退守陽陵鎮!」
正在與安思明對峙的張華收到唐軍失利的消息,與陳宮、閻象等謀士陷入沉默。
唐軍的精銳程度,張華有所領教。
雖說那個時候,張華的實力還遠不如現在,但唐軍確實兇猛。
七萬唐軍對陣二十萬燕軍,張華這邊預判唐軍會占據優勢。
暴風雪突然襲擊關中平原,導致唐軍失利。
燕軍主將安祿山親自出馬,統領五千曳落河,突襲唐軍主將李道宗位於的中軍,將李道宗打傷,加劇唐軍潰敗。
「曳落河,這是安祿山最精銳的親兵,以一當百。」
張華與唐玄宗結盟攻打安祿山,雙方共享部分情報,知道安祿山手下有一支最精銳的騎兵——八千曳落河。
曳落河是安祿山從奚人、契丹、同羅等胡人之中一手選拔的精銳騎兵。
曳落河意思是奚語之中的「壯士」。
根據張華的判斷,安祿山的八千曳落河至少是六階兵種,甚至更高。
曳落河的兵源要求,必須是胡人,而且必須是勇力過人的胡人。
這些胡人的文明相當落後,但也正是因為落後,容易被安祿山忽悠,又生性好鬥,無疑是優良的兵源。
張華也很忌憚安祿山的八千曳落河。
「安祿山使用多少曳落河騎兵攻擊李道宗?」
張華意識到必須知道這個情報。
安祿山有可能會將部分曳落河騎兵劃撥給史思明。
史思明也是騎兵武將,最擅長使用的是騎兵,因此史思明擅長野戰。
按理來說,曳落河騎兵在史思明這裡,也能發揮最大的威力。
「唐軍給的情報是四千到六千人。」
「那就說是史思明這裡可能有兩千到四千曳落河了?折中一下,那就是三千曳落河。」
張華粗略估算史思明的精銳。
史思明的十萬燕軍,核心兵種是三千曳落河。
除了曳落河,還有匈奴騎兵、契丹騎兵、奚族戰士、漢人長槍兵、漢人刀盾兵等兵種。
在對付黃忠時,史思明沒有動用曳落河,很有可能是為了雪藏這支精銳,在關鍵時刻用於突襲張華的中軍。
安祿山那邊動用五千曳落河強襲唐軍主將,間接暴露了史思明這邊曳落河騎兵的數量。
「報!李績、楊業兩位將軍於蒲州橋大敗金兀朮,斬首五千,俘虜五千,餘眾逃回河東。兩位將軍擔心深入河東之地,會遭到女真人伏擊,故選擇回師,正在向此地快速聚集!」
「知道了。」
唐軍那邊傳來不利的消息,而阻擊金兀朮的李績、楊業傳來捷報。
金兀朮帶兵兩萬,企圖牽制張華,卻被李績、楊業伏擊。
不過,李績、楊業輕鬆擊敗金兀朮,對河東的女真人幾乎沒有影響,因為金兀朮的兩萬兵馬是拼湊出來的雜兵。
金兀朮不可能為了安祿山、史思明而消耗寶貴的鐵浮屠。
「既然李績、楊業正在途中,那麼可以出兵與史思明一戰了。否則安祿山突然率兵支援史思明,我方必敗。」
張華下令出兵攻擊駐紮在堯山下方的史思明。
三原大戰,唐軍失利,折損兩萬。
二十萬燕軍,折損四萬。
安祿山還有十六萬燕軍。
只要安祿山留下部分兵力牽制剩下的五萬唐軍,那麼完全有可能出兵支援史思明,與史思明圍攻張華的夏軍。
因此,必須在安祿山來援之前,擊敗史思明。
「金兀朮的鐵浮屠都沒能擊敗我們,曳落河又如何?」
張華已經見識過金兀朮的鐵浮屠、皇太極的八旗騎兵,完全不懼安祿山、史思明的曳落河。
堯山鎮的夏軍出動,浩浩蕩蕩,夏字軍旗招展。
風雪過後,關中平原煥然一新,積雪更厚。
五萬夏軍與十萬燕軍,在堯山展開會戰。
史思明的燕軍因為在野外駐紮,被凍傷數千人,再加上之前被黃忠斬殺的燕軍,因此真正有戰鬥力的燕軍只有九萬。
馮異領兵兩萬五千人,作為中軍。
花木蘭的巾幗營一萬兩千五百人,作為左軍。
鄧艾的長水營、程咬金的武衛營,作為右軍。
黃忠的烈火營因為被史思明的群狼戰術重創,被張華臨時編入右軍,採取右翼突破的戰術。
「吼!」
程咬金、牛進達的武衛營,五百熊渠軍騎著體型雄壯的戰熊,手握大斧,氣勢兇猛,戰熊發出可怕的低吼聲。
這是熊渠軍首次上陣。
七階的熊渠軍,成為右軍的突破力量。
除了五百熊渠軍,程咬金、牛進達的武衛營還有三千重甲騎兵。
重甲騎兵為四階兵種,但防禦力和衝擊力,比高階的輕甲兵種還要可怕,造價也相當高昂。
程咬金在血戰之前,用粗布擦拭開山大斧。
牛進達大口咀嚼風乾的牛肉乾,補充體力。
牛進達的天賦「九牛」,對體力的消耗巨大。
「噸噸噸……」
猛將馬武私自在水囊中裝入溫酒,在開戰前,暢快大飲。
馬武嗜酒,無酒不歡。
張華在軍中普遍禁酒,以免有武將因為飲酒誤事,但是在寒冬,張華放鬆了禁酒令,在必要時候讓士卒以酒暖身。
至於馬武私自藏酒的行為,張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馬武的性格就這樣,而且為人豁達爽快,張華擔心勒令馬武敬酒,馬武一個不痛快,直接跑到其他勢力了。
諸侯林立,馬武的選擇很多,甚至可以去投靠光武帝劉秀,那樣張華的損失就大了。
只要馬武不公開抵抗禁酒令,張華說那是水,那就是水。
馮異在最前方觀察燕軍陣型,他的天賦「攻心」生效,導致九萬燕軍軍心動搖。
燕軍的胡人武將發現手底下的士兵惴惴不安,趕緊呵斥這些士兵。
如果張華可以看到燕軍的士氣,那麼就會發現燕軍的士氣正在下降。
雲台二十八將之一的馮異,他的天賦相當可怕,九萬燕軍都受到士氣削弱。
馮異沉默寡言,沒有因為對面人數眾多的燕軍感到懼怕。
九萬燕軍列陣,主將史思明在一眾部將的擁簇下,與五萬夏軍會戰。
在史思明身後,是三千曳落河騎兵。
曳落河騎兵擁有安祿山的燕國最精良的戰甲、最高大的戰馬、最優良的兵源。
八千曳落河騎兵,是從百萬胡人之中挑選出來的精銳,可謂是真正的百中挑一。
而且,曳落河騎兵全部是安祿山的義子,俸祿和地位極高,忠誠度不是問題。
安祿山擔心史思明不是張華的對手,於是從八千曳落河之中,分出三千人,給史思明統領。
史思明與安祿山是兒時玩伴,只要安祿山不死,史思明沒有背叛安祿山的意思,安祿山也很給史思明面子,分出部分曳落河相助史思明。
「傳下軍令,擊敗夏軍,抄掠張華的土地,每人可以獲得十個奴隸!」
「所有搶掠獲得的金銀珠寶,歸各人所有,不必上繳!」
對壘五萬夏軍,史思明的眼神逐漸狂熱起來。
「將軍有令,拿下此戰,每人可得奴隸十人!」
「將軍有令,所有抄掠的金銀珠寶,歸各人所有,不必上繳!」
九萬燕軍得到史思明的承諾,惡向膽邊生,眼神狂熱,眼神布滿血絲,理智逐漸被欲望壓制!
冷兵器時代,這些大頭兵多半是為了錢糧和女人,才會跟著梟雄起兵!
誰發軍餉,就跟著誰混。
理想?
理想值幾個銅板?
史思明的天賦影響到了九萬燕軍,放大人性深處惡的一面,也即是貪慾。
九萬燕軍變得貪婪和嗜殺,猶如野獸,不自覺發出野獸般的低吼聲。
「燕軍的氣勢發生了變化,這大概是史思明的天賦。」
張華明顯感受到對面的九萬燕軍殺氣更盛,史思明放縱手底下的將士燒殺搶掠,而史思明的天賦強化這種激勵對士兵的影響,讓這些兵馬變成野獸,增加迎戰夏軍的勝率。
與貪狼一般的史思明交戰,容易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因為被史思明影響的燕軍,已經不能算是人,而是被欲望驅使的野獸。
嗚——
渾厚悠長的號角聲迴蕩在堯山,九萬燕軍大舉進攻!
史思明的天賦效果不能長期維持士氣,必須儘快取勝,還要實現對燕軍的承諾。
「安史叛軍、曳落河……」
唐朝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此時在馮異軍中效力,他生活在安史之亂結束後不久的朝代,對安史叛軍感到恐懼。
而現在他竟然在與安史叛軍為敵!
如果不是馮異坐鎮,吳元濟此時要麼逃走,要麼直接向史思明投降了。
「放箭。」
馮異面無表情,下令弓箭手放箭阻擋敵軍。
5000無當飛軍和10000名弓箭手萬箭齊發,蝗蟲般的箭雨灑落在燕軍之中,前排燕軍的盾牌插滿箭矢,猶如刺蝟。
後排的燕軍弓箭手中箭,倒下一片。
王平的無當飛軍釋放毒箭,泛著暗紫色光澤的毒箭只要劃出傷口,燕軍基本失去戰鬥力,痛苦地在地上掙扎。
花木蘭的巾幗營也萬箭齊發,孫尚香的弓箭手、梁紅玉的神臂弩兵,組成萬人方陣,一輪輪齊射,給燕軍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燕軍仗著騎兵數量眾多,陣型沿著堯山向兩側延伸,開始迂迴,計劃對五萬夏軍形成合圍,攻擊夏軍後方。
只要燕軍形成合圍效果,會導致夏軍士氣崩潰。
「令花木蘭、黃忠帶領騎兵,擊敗包抄的燕軍騎兵。」
張華也頻頻調兵。
史思明的曳落河騎兵,始終沒有進場。
堯山大戰才剛剛開始,雙方都還在試探。
「鐵鷹斥候,隨我來!」
花木蘭拔出唐刀,統領兩千鐵鷹斥候,衝擊包抄過來的燕軍騎兵!
因為寒冬而猶如冰片的唐刀在半空中劃出一道艷美的軌跡,將燕軍武將斬於馬下!
花木蘭因為天賦的緣故,在經過一年多的歷練,武力已經超過了80,進入二流武將的行列!
鐵鷹斥候除了偵查,戰鬥力也比一般的輕騎兵更強,以兩千人的兵力,擊敗四千燕軍輕騎兵。
黃忠提著大刀,率領兩千多弓騎兵,在堆滿積雪的戰場疾馳,驅逐另外一支燕軍騎兵。
堯山大戰開始不久後,李績、楊業的騎兵在接近堯山戰場。
「主公與史思明已經交戰。」
「楊業,你領一隊騎兵,走小道,直取堯山之後。」
李績足智多謀,自己領兵馳援張華,又讓楊業帶兵奇襲。
「此事就交給我吧。」
楊業分出五千騎兵,進入崎嶇的山間小道。
李績親自統帥一萬五千騎兵,依然從正面向堯山行軍。
楊家軍一人雙馬,長途跋涉,連續強行。
楊業提著大刀,親自在前方開道,斬斷荊棘,抄小道直取堯山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