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9.第752章 第三次近東戰爭爆發

  第752章 第三次近東戰爭爆發

  倫敦,反土同盟的出現直接讓英國政府之前的計劃全部破產。

  這個時候,格萊斯頓首相操心的已經不再是搶救奧斯曼的問題,而是該如何保證印度的安全。

  「法國的局勢怎麼樣了?」

  外交大臣喬治搖了搖頭:「非常的糟糕,這個帝國簡直就是紙糊的,弱不經風。

  資產階級革命黨、共和派、社會革命黨、奧爾良復辟組織、波旁王朝復辟組織、義大利獨立組織……

  一個國家擁有這麼多反政府勢力,簡直無法想像,波拿巴王朝是如何撐住的。」

  看著憂心忡忡的英國外交大臣,估計誰也無法想像這些亂七八糟的組織,基本上都得到過英國政府的資助。

  經過了不懈的努力,這些投資終於開始發揮作用了,可惜時間點不對,爆發出來的全是反作用。

  沒什麼好指責的,大家都這麼幹。倫敦政府在支持法國反政府組織,巴黎政府同樣在支持反英組織。

  格萊斯頓沉重的點了點頭:「法國人確實活躍了一點兒,拿破崙親手打開的魔盒,終於還是報復在他的帝國身上。」

  說完,格萊斯頓就意識到了不對,貌似現在局勢不列顛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沒有他們的無私奉獻,法國革命黨也不會做大,更不會有現在的法國內戰。

  法國不爆發內戰,在無法保證西線安全的情況下,奧地利絕對不敢冒然發起戰爭。

  想到了這裡,格萊斯頓露出了一絲苦澀:「看來我們和法國人都上了奧地利的當,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到了現在。」

  外交大臣喬治擺了擺手:「首相,你太悲觀了。局勢發展到現在這一步,完全是一個巧合。

  這裡面或許有奧地利在推手,但他們決定想不到,法蘭西會這麼弱不經風。」

  從利益的角度分析,奧地利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不列顛看似陷入了被動,他們獲得的收益也絕對不低。

  無論是前面的做空法郎;還是玩兒商品傾銷,打壓競爭對手;又或者是在海外搶奪法國人的利益,不列顛都是勝利者。

  唯一失誤的,就是忽略了法蘭西的內部矛盾。

  法國的內部矛盾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英奧攻陷法蘭西的金融體系,進行商品傾銷都只是矛盾的催化劑。

  工業革命初期,法國依靠雄厚的資本,迅速完成了工業化。

  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工業原材料匱乏的局面日益嚴重。為了保證工業生產順利展開,法國人不得不大肆進口。

  受原材料「進口」影響,法國工業生產成本一直都居高不下。關起門來自己玩兒的時候還不打緊,加入自由體系後形勢就嚴峻了。

  資本家為了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想方設法的壓低工業生產成本,其中也包括加大對工人階級的盤剝。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資本家的殘酷壓榨,直接導致了法國工人運動的爆發。

  除了內因外,法國吞併義大利地區也是激化矛盾的一個重要因素。

  合併後的大法蘭西,商品市場較之前大幅度增加,然而增加的不僅僅只是市場,還有對工業原材料的需求、以及更大的就業壓力。

  因為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義大利地區人工價格要低得多,大量的義大利湧入法國本土務工。

  充足的勞動力,在促進法國工商業發展的同時,也給資本家們提供了肆無忌憚壓榨工人階級的底氣。

  拿破崙三世時代法國工業規模還很有限,對原材料的需求並不是很大,法國工商業還不需要承擔更高的生產成本,經濟自然是一片大好。

  到了拿破崙四世時期,法國工業總量增長了上去,工業成本大幅度增長,企業利潤開始減少。

  尤其是加入自由貿易體系後,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殘酷,勞資衝突也變得日益嚴峻。

  危機四伏,主要局限在了下層社會。資本控制了媒體,勞資危機被淡化、或者是偷換概念,危機被隱藏在了統治者看不到的死角。

  在革命爆發前,法國的經濟看起來還是非常的繁榮,倫敦政府自然不知道這個帝國已經外強中乾。

  外表的強悍+固有的觀念+地緣政治+法國政府的霸氣,最後倫敦政府得出結論這是:最大威脅的結論。

  沒得說,最大的威脅當然要給予最高規格的打壓了。

  同樣視法國為最大威脅的還有奧地利,夾在中間位置的法蘭西,不幸遭到了全世界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聯手打壓。

  一套組合拳下來,虎威被戳破了。內部矛盾激化,讓法蘭西局勢完全失控。

  這是歷屆政府共同的責任,格萊斯頓果斷的轉移了這個敏感話題:「事已至此,多說無益。

  現在關鍵是想辦法,幫拿破崙四世穩定局勢、恢復實力,緩解我們要面臨的壓力。」

  財政大臣曉治·柴爾德斯分析道:「要穩定法國局勢,必須先穩定法國經濟。

  這非常的困難,我們國內的經濟情況也很糟糕,政府不能攔著資本家不讓傾銷。

  巴黎革命嚇壞了法國資產階級,拿破崙四世已經獲得了國內財團的支持,現在他並不缺錢。」

  法國經濟危機肆掠,很大程度上是英奧轉移產能過剩導致的,想要恢復經濟短期內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保護市場。

  偏偏這又違背了自由貿易協定,屬於英奧兩國的核心利益,倫敦政府沒有捨己為人的精神,不可能放任這種事情發生。

  如果法國單方面違約,不受到懲罰,別的國家遇到問題也學樣,英國政府經過數十年努力才建立的自由貿易體系就土崩瓦解了。

  拿破崙四世一直沒有宣布退出自由貿易體系,就是怕刺激到了英奧兩國,喪失了國際支持。

  格萊斯頓陷入了沉思中,這是兩難的抉擇。如果倫敦政府肯鬆口,法國人肯定要採取貿易壁壘。

  後果是國內的經濟危機加劇,局勢變得更加動盪,利益受損的資產階級會把他們掀下台。

  猶豫了片刻功夫後,格萊斯頓選擇了從心,他是英國首相需要為英國民眾負責。

  「加大外交支持力度,發動我們的影響力,遊說更多的人支持拿破崙四世。

  如果可能的話,先穩住奧爾良王朝和波旁王朝。只要他們不出手,法國軍隊就不會亂,這場叛亂很快就可以平息。」

  沒有辦法,儘管拿破崙三世上位後找機會清洗忠於前王朝的軍中勢力,但影響力這玩意兒根本就沒有辦法根除。

  巴黎革命遲遲未被鎮壓下去,就是法國軍隊中有人扯後腿,很多部隊到了戰場上都出工不出力。

  喬治點了點頭:「外交部已經和奧爾良王朝、波旁王朝都接觸過了,現在的局面也不是他們想要看到的。

  我們準備在近期安排三家王室代表會面,儘可能的調和各方矛盾。」

  現在法國的情況非常糟糕,無論是奧爾良王朝、還是波旁王朝都在這一輪洗牌中處於劣勢,就算是波拿巴王朝完蛋了,也輪不到他們復辟。

  在東方國家要是有幾家王室早就殺得頭破血流,絕對沒有半點兒妥協的可行性。

  不過歐洲的情況特殊,法國情況更特殊,三大王室分別代表著三波貴族的利益,本質上就是利益集團推出來的。

  奧爾良王朝沒有將忠于波拿巴王朝的貴族殺光,拿破崙三世上台同樣沒有大肆屠殺忠於奧爾良的貴族。

  在輕易不殺貴族的傳統之下,所謂的清洗,無非是讓這些政治鬥爭失敗的傢伙回家。

  回家後,這些失敗者中很大一部分人還是富甲一方,在地方上同樣擁有不小的實力。

  沒有人甘心被邊緣化,這些失意者都是復辟的活動的贊助者,負責實施復辟行動的,則是權力鬥爭中失敗,導致家道中落的貴族。

  他們想要重新回到權力的中心,復興家族榮耀,最好的選擇莫過於復辟。

  金主有了,願意拼搏的人也有了,這就是法蘭西王室復辟勢力長盛不衰的緣故。

  到了台下的王室,他們擁有的只是影響力,本身並沒有號令群雄的實力。

  除了波拿巴王朝出了拿破崙三世這個另類外,另外兩家王室在復辟中的表現並不積極。

  調和各方矛盾,實際上就是一次利益分配。只要背後的利益集團達成了妥協,復辟活動也可以押後。

  ……

  英國人的行動,沒有影響到反土同盟的行動。在維也納政府的牽頭下,奧地利、俄羅斯、黑山、希臘四國在維也納舉行了反土會議。

  經過短暫的接觸後,四國代表一致認為:只有推翻了野蠻、殘暴的奧斯曼政府,才能幫助奧斯曼人進入文明社會。

  1882年5月16日,四國代表在維也納正式締結以推翻奧斯曼政府為核心、以滅亡奧斯曼帝國為己任的反土盟約。

  在盟約簽訂後次日,維也納政府以奧斯曼拒絕交出兇手為由,向奧斯曼帝國正式宣戰。

  在隨後的一周內,希臘、黑山、俄羅斯帝國帝國,分別以各自的理由向奧斯曼帝國宣戰,第三次近東戰爭全面爆發。

  多了幾個盟友,也是有利有弊。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奧地利的作戰計劃變更了。

  這場戰爭來的太突然,俄羅斯、黑山、希臘三國都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物資可以由奧地利提供,但是軍隊集結時間必須要有。

  為了不出現奧地利軍隊在前線苦戰,盟友在後方加油打氣的尷尬局面,弗朗茨果斷下令軍方暫緩進攻。

  詭異的一幕出現了,近東戰爭爆發了,卻只有奧地利海軍在行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