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第556章 製造恐慌

  第556章 製造恐慌

  維也納宮,剛剛收到阿瓦被攻克的好消息,弗朗茨還沒來得及高興,壞消息就接踵而至。

  俄國人提供的理由,弗朗茨不關心。「屠城」已經成為了事實,參與者那麼多想要保密太難了,現在需要的是善後。

  如果換個時間點,那也無所謂。反正毛熊的名聲又不好,再增加一個「屠夫」的名頭,也不會掉塊肉。

  歐洲很少發生屠城事件,類似的事情卻經常干。表面上看搶劫比屠城文明,實際上很多時候搶劫,造成的後果和屠城差不多。食物都搶光了,讓民眾怎麼活?

  19世紀之前,歐洲大陸人口上不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戰爭中伴隨著的搶劫,大量的民眾因為缺乏食物而餓死。

  殖民地更不用說,誰也不比誰乾淨多少。只不過殖民帝國掌控著世界話語權,大家假裝沒看見。

  外交大臣韋森貝格:「陛下,阿瓦被屠的消息肯定瞞不住,現在需要立即進行善後。

  民間輿論不擔心,民眾不會在意奧斯曼人的死活,最多也就感慨兩句,麻煩的是英國人。要是倫敦政府趁機搞事情,政治上對我們非常不利。」

  得,這都直接認定是俄軍屠城了,根本就不相信俄國人的解釋。

  弗朗茨也不相信俄國人的解釋,當地民眾激烈反抗他相信是有的,但所有人都那麼跳出來抵抗俄軍入侵,這不是搞笑麼?

  奧斯曼帝國可是多民族國家,很多民族都幻想著要獨立。從戰爭爆發到現在,維也納政府都已經和奧斯曼國內的多個民族領袖接觸過了。

  希臘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庫德人等民族都有獨立傾向。

  讓他們起來造反,或許大家還會猶豫,可是讓他們為奧斯曼帝國賣命,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阿瓦城內就沒少數民族了?這個說法,恐怕誰都不會信。想要遮掩過去,怎麼也得留下一些人作證吧!

  奧斯曼帝國民族矛盾嚴重,正常情況下,找一幫被壓迫的少數民族出來指證並不難,仇恨面前誰在乎真相?

  或許很多人都會拍手稱快,說俄國人幹得漂亮。不要說這些被壓迫的民族,就連奧地利國內都會很多人替俄國人叫好。

  費利克斯首相:「拿破崙三世剛死,拿破崙四世剛剛繼位,內部矛盾就夠他忙活的了,短時間內法國人沒有精力參合近東戰爭。

  巴黎政府只是搖旗吶喊,不採取實際行動的話,倫敦政府實際上也做不了什麼。

  普魯士人真忙著吞併波蘭,可不會在乎奧斯曼盟友的死活。或許他們還會慶幸爆發了這件事,幫他們分散了國際注意力。

  阿瓦的戰爭,都是俄國人獨自完成的,還牽扯不到我們頭上。只要俄國人咬死不承認,就可以一直拖下去。

  這個世界不太平,每時每刻都有新聞發生,先冷處理一段時間,等新的新聞出現,輿論就會顧不上了。」

  這個處理方式有些陰損,沙皇政府會承擔全部的壓力。奧地利沒有士兵登陸,想要撇清關係並不難。

  猶豫了片刻功夫後,弗朗茨做出了決定:「不用著急,把這個選擇權交給沙皇政府好了。

  俄軍要麼整肅軍紀,避免類似情況發生;要麼再接再厲一路殺下去,這麼幹反對的雖然多,但支持的人同樣不少。

  奧斯曼帝國可是歐洲噩夢,現在能夠徹底根治,想必民眾們不會牴觸。俄國人本來就沒有名聲,再糟糕一些也無妨。」

  死道友不死貧道。事情既然是俄軍惹出來的,那麼就該由沙皇政府自己出來善後,弗朗茨可不想替人背鍋。

  或許對沙皇政府來說,可能還是一件好事。俄羅斯民眾從來都不怕沙皇對敵人殘暴,阿瓦「屠城」事件還可以分散一下國內民眾的注意力。

  不管怎麼說,只要打贏了沙皇政府就可以藉助戰爭帶來的威望,把改革造成的反彈壓下去。

  ……

  聖彼得堡,亞歷山大二世臉色陰沉的可怕。關鍵時刻又掉鏈子了,「阿瓦被屠」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善後。

  不管怎麼說,人都是俄軍殺的,就算是再抵賴,也擋不住泱泱眾口,這個責任是推不出去的。

  只見亞歷山大二世隨手一拋,將手中的文件丟了出去,冷喝一聲:「哼!」轉過身背對眾人,問道:「維也納政府是什麼立場,這次戰爭的外交可是他們負責的?」

  沒錯,俄奧兩國也是有分工的。外交這種不擅長的領域,沙皇政府自然不會搶了。

  經歷一系列的社會毒打,亞歷山大二世已經清醒的認識到外交不是兒戲,不能夠靠想當然就能夠解決問題。

  外交大臣克里斯-巴沙姆上前一步:「陛下,維也納政府做出了承諾,他們會負責擺平歐洲各國,但是國際輿論他們無能為力。」

  這個答案有些出乎亞歷山大二世的意料,在他看來這次的事情是俄軍搞出來的,發生了這種事情,維也納政府也應該犯愁才對,怎麼可能一口答應下來呢?

  相比之下,輿論就沒有被亞歷山大二世放在眼裡,報紙要罵那就由他們罵好了。反正都已經習慣了,要是那天歐洲報紙上沒有罵沙皇政府的新聞,那才是真正的「新聞」。

  「不會這麼簡單吧?維也納政府答應的這麼爽快,弗朗茨在打什麼注意?」

  這是亞歷山大二世和奧地利打交道總結出來的經驗,基本上維也納政府只要爽快答應了,都會有附加條件。

  外交大臣克里斯·巴沙姆尷尬的解釋道:「維也納政府提議:要麼我們整肅軍紀,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要麼繼續把屠殺進行下去。」

  聽到這個答案,亞歷山大二世先是一驚,隨及眼前一亮。

  「屠城」會引發國際社會的責難,會增加奧斯曼民眾的抵抗意志,同樣也會促使更多的人選擇跑路。

  想要驅逐當地民眾離開,也不是那麼簡單。可怕換了一支頂著「屠夫」惡名的軍隊,恐怕大部分民眾都會望風而逃。

  奧斯曼帝國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民眾禁錮在地方上,這種高難度的執行能力,不是封建帝國可以完成的。

  只要製造了恐慌,讓大量的奧斯曼民眾加入了逃難隊伍中,聯軍在戰略上就已經獲得了勝利。

  俄軍一路橫掃下去,恐怕靠難民就能夠拖垮奧斯曼帝國。人都是要吃飯的,如果蘇丹政府沒有辦法解決這些人的吃飯問題,餓急了的人可是什麼都幹得出來。

  後方亂了,前線還怎麼打仗?亞歷山大二世可不認為奧斯曼帝國在前線儲存的戰略物資,就夠這場戰爭消耗了。

  想了想過後,亞歷山大二世還是不敢冒然做出決定,向眾人問道:「你們怎麼看?」

  財政大臣克里斯坦瓦爾:「陛下,這需要把握一個度。奧斯曼人有上千萬,殺是不可能殺光的,國際社會也不能夠容忍。

  奧地利人的意思是製造恐慌氣氛,逼迫沿海地區民眾內遷,並不是真的要把奧斯曼人全部殺掉。

  真要是把奧斯曼人逼急了,和我們血戰到底,這場戰爭就會沒完沒了。我們託了太長時間,先把奧斯曼帝國擊敗,逼迫他們割地賠款。

  要滅掉奧斯曼帝國,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每過上十幾二十年,向奧斯曼帝國發起一場戰爭,逐步蠶食他們才是最佳選擇。」

  這個「最佳選擇」是建立在財政上的,沙皇政府財力有限,真要是一下子滅掉奧斯曼帝國,他們也吃不下去,只會便宜了奧地利人。

  沉思了一會兒後,亞歷山大二世點了點頭:「給前線發電,就這麼辦。記得告訴伊萬諾夫那個蠢貨,後面的戰爭必須要打好。

  類似的烏龍事件,我不想再出現第二次了。俄羅斯帝國經不起這麼折騰,如果他幹不了的話,就給我趁早回家。」

  作為俄軍總指揮,阿瓦爆發了「屠城」事件,伊萬諾夫是難辭其咎的。

  至於當事人,就算是要追究責任,也輪不到亞歷山大二世親自處置,不然還要下面的人幹嘛!

  越級處理問題,在任何國家都是大忌。都讓沙皇把事情幹完了,下面的大臣們幹什麼?

  一旦這些人閒了下來,內鬥也就要爆發了。翻開歷史書就會發現,絕大部分黨爭爆發,都是大臣們太閒了。

  閒的蛋疼,就難勉不生出一些不該有的雜念。今天你算計我,明天我算計你,時間長了大家就會內鬥了,別的事情啥也不會幹。

  「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這十二字格言一旦成為了官場行為準則,那麼這個國家就悲劇了。

  ……

  阿瓦,遭到了血洗過後,這座城市變得陰森了起來,走到大街上都會讓人不寒而粟。

  俄軍畢竟只是外來戶,不可能搜遍每一個角落,漏網之魚還是有的。

  阿克約爾師徒就是幸運兒之一,趁亂躲進了鐵匠鋪的地窖里,逃過了一劫。

  深夜,俄軍已經收隊回營。阿瓦城人都死光了,俄軍自然不會戒備森嚴。

  些許漏網之魚,根本就不被俄國人重視。在戰鬥的過程中,就有不少人趁亂跑路了。

  還有這麼多俄軍士兵參與,保密根本就不可能。想殺人滅口,俄國人也做不到。

  為了可能存在的漏網之魚花費精力,還不如想想接下來的仗該怎麼打。有人逃跑,正好可以把恐慌傳播出去,或許不用等他們動手趕人,周邊的鄉村都會人去樓空。

  ……

  (本章完)